發表於 : 2004-10-19, 07:53
http://ybamswk.cdc.net.my/ebook/faq3/faq3-13.htm
附 錄
◎ 聖嚴法師 著
(一)摩訶迦葉
44卷4月號的《海潮音》,載有仁俊法師與印順法師關於迦葉尊者的讚述及附言,這兩篇文字,對於我們都有很大的啟發,故也都是值得再讀三讀的作品。
不過,我雖是晚輩,但卻希望說出我對這一個問題的意見,以資就正。我以為仁俊法師的出發點是從聖教的實踐上著眼的,而且以為迦葉尊者的行誼,頗足今世比丘作為榜樣,因為今人多半流於浮俗、不著實了,這一點,乃是極為可取的。至於印公法師,乃是「從歷史的檢討上」著眼的。「認為」迦葉尊者所領導的「五百結集是部分的;初期小乘佛教的隆盛,只是畸形的發達。」並且敢說︰「摩訶迦葉的結集法藏,除時間匆促與少數人的意見外,還有把持的嫌疑。」印公法師的這一指評,也是非常精闢的。正如孟子所說︰「盡信書不如 無書。」我讀小乘經律,也有這樣的感觸,但我不敢說出口來,即使古來的許多大德們,也不敢說出口來,因為這樣一來,如果沒有足夠的氣魄,那簡直會使整個經教發生動搖的!
迦葉尊者家庭背景的富裕是沒有問題的,他對於女人的厭惡也是與生俱來的。他的父親是摩羯陀國尼拘律城的首富,因為老而無子,所以求神送子,神即稟告帝釋天主,天主即命一個即將命終的天子去受生。天子卻說︰「我有宿願,於世尊處,專修淨行,恐生於彼,為我障礙。」天主便安慰他說︰「汝勿憂慮,我當助汝,於一切時,令無放逸。」正因得到天主之助,所以雖然與賢妙女結婚十二年,仍能「不互相觸」,一等到他的父母亡故之後,「遂捨所有產業,告知其妻,自行出家。」(以上見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卷一)
迦葉尊者,即是富豪子弟,又有副聰明絕頂的頭腦,他在童年,即從明師學習各種技藝典籍,一經耳目,即能永誌不忘,從小就能「威儀進止,無不明察」,「及四吠陀,悉皆明了。」
正因他有這樣好的資質與背景,出家之後,便受到了當時社會的重視,尤其印度的宗教風氣,主張苦行者很盛,以他一個出身於富豪之家的子弟,而能過他苦行的生活,對一般群眾的號召力,也就不言可知了。不唯當時的印度,即使任何一個時代的任何一個地區,苦行者的號召力,總是相當大的,因為他能過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生活,所以會引起一般人的好奇而漸至恭敬。何況迦葉尊者又是一位具有大威德與大智慧的人呢!
由於迦葉尊者的號召力大,群眾多,維護佛法之心也很懇切,所以佛陀對他極為器重。即使他倔強的個性,有時連佛陀的話,他都不肯接受,佛陀也只好原諒他,因為迦葉尊者雖還帶有少許外道(苦行)的氣質,但他對於佛法的實踐,是非常沈穩的,不但對於當時的群眾們,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即使對於未來的佛教,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最要緊的是他雖然主張苦行,但他是有大智慧的,他是深明佛陀教義的,他不是一個盲修瞎鍊的人,所以佛陀對他也特別優遇,「佛從無始以來未曾呵責,以其德行深厚,無有過咎;又欲令於佛滅後,維持大法,縱使若有小缺,不以致責,欲令後世眾生,深心尊重故。」(薩婆多昆尼毗婆娑卷四)以這段文字看來,可知迦葉尊者,雖無過咎,但也不無小缺之處。他的個性——習氣,使他很獨斷,很固執,瞋心很大,凡是他所喜歡的事,即使佛陀也勸他不轉(比如苦行),凡是他所不高興的事物,及至最後,仍然堅持到底(比如討厭女人,反對女人出家——為這樁事,阿難尊者受的氣最多,凡有比丘尼諷刺化,他就怪阿難不該為女人請求出家,到佛滅之後,還為女人出家而宣說了十項不利於佛教的事——見毗尼母經卷三)。
但從生活上說,迦葉尊者是無瑕可指的,所以佛也常常讚歎他︰「頭陀、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每遇到無有慚愧的比丘們,佛陀也常示以迦葉尊者的生活行為作榜樣。如以末法時代的比丘而言,完全學習迦葉尊者的苦行,而不學習迦葉尊者的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者固然不對,但是,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者,正是今日的比丘們所缺少的,倘若做到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者,即使不標榜苦行,他的生活也不會奢侈的了。
正由於迦葉尊者的行誼可風,佛滅之後,空中諸天,也有如此的相告讚歎迦葉尊者︰「大仙當知,天眾增減,阿修羅滅,世尊正法,必當久住,此大聲聞,道鄰於佛。」(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39)
迦葉尊者的性格,固執倔強,是事實,一個有個性的人之不能與所有人的意見一致,也是意料中事;佛陀晚年時代的佛教僧團的意見爭執,也是事實,倘若邀請了所有佛的大弟子來參加第一次的結集,在結集會中必有很多的爭執,所以迦葉尊者之不請迦旃延、富樓那、須菩提等參加第一次結集的原因之一,或即在此。同時,迦葉尊者對於繼佛而護正法的主張,也有一套腹案的,何況佛陀對於迦葉尊者的倚重,也是事實。
附 錄
◎ 聖嚴法師 著
(一)摩訶迦葉
44卷4月號的《海潮音》,載有仁俊法師與印順法師關於迦葉尊者的讚述及附言,這兩篇文字,對於我們都有很大的啟發,故也都是值得再讀三讀的作品。
不過,我雖是晚輩,但卻希望說出我對這一個問題的意見,以資就正。我以為仁俊法師的出發點是從聖教的實踐上著眼的,而且以為迦葉尊者的行誼,頗足今世比丘作為榜樣,因為今人多半流於浮俗、不著實了,這一點,乃是極為可取的。至於印公法師,乃是「從歷史的檢討上」著眼的。「認為」迦葉尊者所領導的「五百結集是部分的;初期小乘佛教的隆盛,只是畸形的發達。」並且敢說︰「摩訶迦葉的結集法藏,除時間匆促與少數人的意見外,還有把持的嫌疑。」印公法師的這一指評,也是非常精闢的。正如孟子所說︰「盡信書不如 無書。」我讀小乘經律,也有這樣的感觸,但我不敢說出口來,即使古來的許多大德們,也不敢說出口來,因為這樣一來,如果沒有足夠的氣魄,那簡直會使整個經教發生動搖的!
迦葉尊者家庭背景的富裕是沒有問題的,他對於女人的厭惡也是與生俱來的。他的父親是摩羯陀國尼拘律城的首富,因為老而無子,所以求神送子,神即稟告帝釋天主,天主即命一個即將命終的天子去受生。天子卻說︰「我有宿願,於世尊處,專修淨行,恐生於彼,為我障礙。」天主便安慰他說︰「汝勿憂慮,我當助汝,於一切時,令無放逸。」正因得到天主之助,所以雖然與賢妙女結婚十二年,仍能「不互相觸」,一等到他的父母亡故之後,「遂捨所有產業,告知其妻,自行出家。」(以上見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卷一)
迦葉尊者,即是富豪子弟,又有副聰明絕頂的頭腦,他在童年,即從明師學習各種技藝典籍,一經耳目,即能永誌不忘,從小就能「威儀進止,無不明察」,「及四吠陀,悉皆明了。」
正因他有這樣好的資質與背景,出家之後,便受到了當時社會的重視,尤其印度的宗教風氣,主張苦行者很盛,以他一個出身於富豪之家的子弟,而能過他苦行的生活,對一般群眾的號召力,也就不言可知了。不唯當時的印度,即使任何一個時代的任何一個地區,苦行者的號召力,總是相當大的,因為他能過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生活,所以會引起一般人的好奇而漸至恭敬。何況迦葉尊者又是一位具有大威德與大智慧的人呢!
由於迦葉尊者的號召力大,群眾多,維護佛法之心也很懇切,所以佛陀對他極為器重。即使他倔強的個性,有時連佛陀的話,他都不肯接受,佛陀也只好原諒他,因為迦葉尊者雖還帶有少許外道(苦行)的氣質,但他對於佛法的實踐,是非常沈穩的,不但對於當時的群眾們,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即使對於未來的佛教,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最要緊的是他雖然主張苦行,但他是有大智慧的,他是深明佛陀教義的,他不是一個盲修瞎鍊的人,所以佛陀對他也特別優遇,「佛從無始以來未曾呵責,以其德行深厚,無有過咎;又欲令於佛滅後,維持大法,縱使若有小缺,不以致責,欲令後世眾生,深心尊重故。」(薩婆多昆尼毗婆娑卷四)以這段文字看來,可知迦葉尊者,雖無過咎,但也不無小缺之處。他的個性——習氣,使他很獨斷,很固執,瞋心很大,凡是他所喜歡的事,即使佛陀也勸他不轉(比如苦行),凡是他所不高興的事物,及至最後,仍然堅持到底(比如討厭女人,反對女人出家——為這樁事,阿難尊者受的氣最多,凡有比丘尼諷刺化,他就怪阿難不該為女人請求出家,到佛滅之後,還為女人出家而宣說了十項不利於佛教的事——見毗尼母經卷三)。
但從生活上說,迦葉尊者是無瑕可指的,所以佛也常常讚歎他︰「頭陀、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每遇到無有慚愧的比丘們,佛陀也常示以迦葉尊者的生活行為作榜樣。如以末法時代的比丘而言,完全學習迦葉尊者的苦行,而不學習迦葉尊者的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者固然不對,但是,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者,正是今日的比丘們所缺少的,倘若做到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者,即使不標榜苦行,他的生活也不會奢侈的了。
正由於迦葉尊者的行誼可風,佛滅之後,空中諸天,也有如此的相告讚歎迦葉尊者︰「大仙當知,天眾增減,阿修羅滅,世尊正法,必當久住,此大聲聞,道鄰於佛。」(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39)
迦葉尊者的性格,固執倔強,是事實,一個有個性的人之不能與所有人的意見一致,也是意料中事;佛陀晚年時代的佛教僧團的意見爭執,也是事實,倘若邀請了所有佛的大弟子來參加第一次的結集,在結集會中必有很多的爭執,所以迦葉尊者之不請迦旃延、富樓那、須菩提等參加第一次結集的原因之一,或即在此。同時,迦葉尊者對於繼佛而護正法的主張,也有一套腹案的,何況佛陀對於迦葉尊者的倚重,也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