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上各位大德法友:
學佛多年來,時常見到三法印被人提起,三法印應是法義的核心項目之一,可是問起眾人,答案都不一致,按照法次法向的次第及方法,以及佛法同一味同一義的要求去看,三法印朦朧不清,對修學產生不同的標準,實有弄清楚的必要,請大家一同來探討。
三法印究竟是哪三個?
有誰知道?
三法印究竟是哪三個?
Re: 三法印究竟是哪三個?
確實是有「聖法印」這回事,可是似乎並不是拿來作為是否正信的辨別,應該是突顯所謂的重點,所以稱為聖法印,以標明他的重要性。seasky 寫:版上各位大德法友:
學佛多年來,時常見到三法印被人提起,三法印應是法義的核心項目之一,可是問起眾人,答案都不一致,按照法次法向的次第及方法,以及佛法同一味同一義的要求去看,三法印朦朧不清,對修學產生不同的標準,實有弄清楚的必要,請大家一同來探討。
三法印究竟是哪三個?
有誰知道?
在第三卷八十經裡所說到的聖法印,是「無我」這件事,從觀察我自何而起,了解我是五陰的聚合,而五陰是無常的性質,所以能夠「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這叫做聖法印。
至於為什麼會變出三法印來辨別正法的說法,我認為那原先可能只是某個人提出來的想法而已。
Re: 三法印究竟是哪三個?
眾說紛紜是嗎 ?! 這是典型的祖師大德作法 , 他們總是有"新作"的作風 ; 試想既是"法印" , 應該是很重要的 , 何以在最接近佛世的佛教聖典 ~ 阿含經中 , 卻遍尋不著這個專有名詞 ? 這不是很怪異的事嗎 !?seasky 寫:版上各位大德法友:
學佛多年來,時常見到三法印被人提起,三法印應是法義的核心項目之一,可是問起眾人,答案都不一致,按照法次法向的次第及方法,以及佛法同一味同一義的要求去看,三法印朦朧不清,對修學產生不同的標準,實有弄清楚的必要,請大家一同來探討。
三法印究竟是哪三個?
有誰知道?
如果你曾經聽過的就像痛不可言及小白兩位朋友說的 , 不妨向他們二位私下請教 , 學習原始佛法的朋友可能幫不上忙 !
Re: 三法印究竟是哪三個?
很有趣,以前倒是沒注意到這一點。Avuso 寫:眾說紛紜是嗎 ?! 這是典型的祖師大德作法 , 他們總是有"新作"的作風 ; 試想既是"法印" , 應該是很重要的 , 何以在最接近佛世的佛教聖典 ~ 阿含經中 , 卻遍尋不著這個專有名詞 ? 這不是很怪異的事嗎 !?
雜阿含二六二經文有提到:
「
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
」
雖然此經中提到與「三法印」相關的語句,但是並沒有說它們是「三法印」。「三法印」應該只是對原始教法節略的說明,當時的比丘以節略過的法義做為記憶的方式,只是為了方便易記而已。以雜阿含二六二經來說,闡陀比丘聽了以後,就覺得很不高興,說他不喜歡聽這樣的話。後來,是阿難尊者以「緣起法」開導他,才讓他完全明白佛教的法義。所以,經文最後還是導歸向「緣起法」,這才是重點所在。
嚴格說起來,佛法的核心,或者說,可以當為「法印」來使用的,可以說就是「緣起法」,或「四聖諦」。因為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外面的宗教並沒有這樣的教義。「緣起法」與「四聖諦」,這是佛教法義的特色所在。但「緣起法」與「四聖諦」,其實是很艱深的教法,流傳到現今,大部份的佛教徒都只知道字面上的意義,很難深入去探索它的內容,包括有些佛世時的佛教徒也都是這樣。闡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請注意他還是一位比丘呢!
若以「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為「法印」,因為這是節略過的法義,並沒有很清楚的內容說明,很容易日子久了,就會跟其他的宗教混淆在一起。原因很簡單,須知其他的宗教也有教「無常」、「無我」、「涅槃」的,但他們並沒有「緣起法」,也沒有「四聖諦」,如果覺得迷惑的時候,可以用「緣起法」與「四聖諦」來分辨他們與佛教的不同,就會覺得很清楚了。
Re: 三法印究竟是哪三個?
雖然此經中提到與「三法印」相關的語句,但是並沒有說它們是「三法印」。「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應該只是對原始教法節略的說明,當時的比丘以節略過的法義做為記憶的方式,只是為了方便易記而已。以雜阿含二六二經來說,闡陀比丘聽了以後,就覺得很不高興,說他不喜歡聽這樣的話。後來,是阿難尊者以「緣起法」開導他,才讓他完全明白佛教的法義。所以,經文最後還是導歸向「緣起法」,這才是重點所在。
ps:稍微做一下修改。因為,雜阿含經並沒有「三法印」,這樣的名詞。
重點是……,與其注意眾說紛云的「三法印」,倒還不如將重心放在「四聖諦」。「聖諦」應該不會輸於「法印」。^__^「四聖諦」一直都很清楚。
ps:稍微做一下修改。因為,雜阿含經並沒有「三法印」,這樣的名詞。
重點是……,與其注意眾說紛云的「三法印」,倒還不如將重心放在「四聖諦」。「聖諦」應該不會輸於「法印」。^__^「四聖諦」一直都很清楚。
痛不可言法友本篇說法很具代表性,正是北傳地區對三法印典型的看法!
其實問題很多,逐一探討 ..
面對多方面傳出的經與律,應如何的不輕信、不誹毀,古來在南北傳阿含及各部律典中(如《增壹阿含》「聲聞品」及《長阿含》「遊行經」等)即有「四大教說」的提示。四大教說的大意為:各處傳來的經律,如果與固有經律之文句相合;經審慎查考探究又與法義相應,則認可其為真佛法,應當受持,否則就要抉擇而棄捨。基本上這種勘辨真實佛法的方法,即是一般所說的「佛語具三相」:相應於修多羅(經);不逾越毘尼(戒律規範)及不違失法性。以不盲信的原則來追求真理,在更早的《雜阿含經》五七四經質多羅長者的一段話可做為借鏡:「不以信故來也,……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這是以智為導而非以信為先的學佛態度。
-----------------------------------------------------------------------------------------------------------
辨別是否正信佛法,以四大教說較合宜,若真的用三法印去印證則許多經典都會不及格,問題也很大!
三法印真正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其實問題很多,逐一探討 ..
行,非單指行陰,而是泛指由五陰構成的身心及身心以外的一切現象界night 寫:1.諸行無常(身語意行,變化無常)
正確!2.諸法無我(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非我、非我所、不相在)
涅槃是佛陀、獨覺、阿羅漢到達的境界,對我們凡夫來說無從體證,涅槃寂靜做為三法印之一便成了大問題!3.涅槃寂靜(世間壞散磨滅,涅槃不生不滅)
四法印與三法印,其中只有一個說法是對的 ..再加上「諸受是苦」(苦、樂、不苦不樂受,皆是苦惱)
就成了四法印
與雜阿含經的修行次第「無常、苦、空、非我」不符,有違佛說。也就是「無常、苦、非我、空」四法本、四非常。
古代聖典的啟示:(四大教說)此是辨別是否正信佛法,的依據
面對多方面傳出的經與律,應如何的不輕信、不誹毀,古來在南北傳阿含及各部律典中(如《增壹阿含》「聲聞品」及《長阿含》「遊行經」等)即有「四大教說」的提示。四大教說的大意為:各處傳來的經律,如果與固有經律之文句相合;經審慎查考探究又與法義相應,則認可其為真佛法,應當受持,否則就要抉擇而棄捨。基本上這種勘辨真實佛法的方法,即是一般所說的「佛語具三相」:相應於修多羅(經);不逾越毘尼(戒律規範)及不違失法性。以不盲信的原則來追求真理,在更早的《雜阿含經》五七四經質多羅長者的一段話可做為借鏡:「不以信故來也,……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這是以智為導而非以信為先的學佛態度。
-----------------------------------------------------------------------------------------------------------
辨別是否正信佛法,以四大教說較合宜,若真的用三法印去印證則許多經典都會不及格,問題也很大!
三法印真正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seasky法友,是否忘記註明此段文章的作者呢?seasky 寫:古代聖典的啟示:(四大教說)
面對多方面傳出的經與律,應如何的不輕信、不誹毀,古來在南北傳阿含及各部律典中(如《增壹阿含》「聲聞品」及《長阿含》「遊行經」等)即有「四大教說」的提示。四大教說的大意為:各處傳來的經律,如果與固有經律之文句相合;經審慎查考探究又與法義相應,則認可其為真佛法,應當受持,否則就要抉擇而棄捨。基本上這種勘辨真實佛法的方法,即是一般所說的「佛語具三相」:相應於修多羅(經);不逾越毘尼(戒律規範)及不違失法性。以不盲信的原則來追求真理,在更早的《雜阿含經》五七四經質多羅長者的一段話可做為借鏡:「不以信故來也,……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這是以智為導而非以信為先的學佛態度。
-----------------------------------------------------------------------------------------------------------
對這句{「不以信故來也,……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這是以智為導而非以信為先的學佛態度。}大家可以提供一些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