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3 頁)

請教各位,為何心經說無苦、集、滅、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

發表於 : 2007-10-18, 20:50
ysxuan
還有末學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所用心良苦創作出來的,宗旨就是要匡正當時的大乘經典的玄妙境界歪風,希望善男子善女人見種種大乘經典上描述的色、聲、香、味、觸、法之時,不要給輕易騙去了。不知各位覺得呢?

發表於 : 2007-10-18, 22:07
ysxuan
舉幾個例子好了,此金剛經是南宗頓教的主要經典,也因為此經,我對於過去的禪宗祖師還是蠻有信心的,我相信他們所領悟的跟阿羅漢是相同的。

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好樸實無華的開場白,沒有放光耶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證明此經的對象是在家眾而非須菩提,只是假借須菩提來提問罷了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再次證明此經的對象是在家眾而非須菩提,只是假借須菩提來提問罷了,可別看到菩薩就心生懊惱,那是作者故意以此大乘經典混入大乘群眾裡,傳達真正的佛法的

看下去例子實在很多,以原始佛教的觀點來看金剛經,真的會有很多體悟喔!當然若以大乘的觀點來看金剛經,就會感到處處矛盾,以至於把金剛經束之高閣,難怪五祖弘忍鼓勵持誦此經,神會和尚也非常倡導此經,禪宗的教外別傳,應該就是指超出大乘佛教經典之外的傳承,又不能說得太明,所以五祖才會感慨"自古傳法,命如懸絲"。

希望各位有空可翻金剛經看看,更應該欽佩歷代禪宗祖師在命如懸絲的情況,還能擇善固執。

發表於 : 2007-10-19, 01:48
theta
末學提供 雜阿含經 (卷24)〔六三八〕當作參考

......

「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
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阿難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
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
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
說。
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

佛陀最後跟阿難說的這些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

自洲而自依 = 以自身的修習做為停靠的洲嶼,
── 自身修習自身得解脫煩惱得自在,
   不是死後作法事迴向...、或者死後到西方極樂世界淨土。
── 修習修行是當世(今生今世)將可證得“須陀洹”果位,
   得到逐漸“離苦解脫煩惱心得自在”的利益,
   也就是不會退轉了(最多七次欲界天、欲界人間往返,即可證得“阿羅漢”果位)。
   抑或將可證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位。

法洲而法依 = 以法義的體驗做為停靠的洲嶼,
── 以大迦葉阿羅漢與五百阿羅漢結集的“雜阿含經”
(現今唯一全世界公認佛陀親口開示近乎百分之百的可靠度)的佛經法義為依循。

不異洲不異依 = 不要依靠其他外在的力量或神秘的方法,
── 例如:
   不要依靠持咒(以前的天竺國婆羅門教、現在的中國大乘佛教都很擅長)、
   不要依靠結手印(現在的密宗大乘佛教很擅長)、
   不要依靠誦經(現在的中國大乘佛教很流行)、
   不要依靠拜懺(現在的中國大乘佛教很沉迷)、...
   不要依靠於禪定引發神通能力。
不異洲不異依 = 也不要以別人或其他地方做為停靠的洲嶼。
── 例如:
   不依靠迷信“自稱證得。。。果位”的人、
   不依靠迷信“身具神通能力”的人、
   不依靠迷信“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
(其實欲界的人間“你、我、他...”才能夠經由思惟而得“離苦解脫煩惱心得自在”的智慧)

發表於 : 2007-10-20, 20:14
建山明
既然是佛陀滅後,後五百歲,後來者 創作 出來的,就不應當「用心良苦」地稱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而應當用心誠實地稱為【金剛般若波羅密論】。

發表於 : 2007-10-21, 14:11
isaca
potato 寫:既然是佛陀滅後,後五百歲,後來者 創作 出來的,就不應當「用心良苦」地稱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而應當用心誠實地稱為【金剛般若波羅密論】。
經與論等等名相,本來就是因人的認知強而分類罷了,
我覺得大乘經典並非全然不可取;

唯一令人詬病的地方應該是「如是我聞」的開頭,
以及場景的描述裡,將佛陀與其弟子放了進去,

這兩點就是令人看到「虛構」的意思,所以令原始佛法諸子所詬病;

然而作為現代人的現代佛子,必須更為眼界寬宏來看待這些【創作】,
創作者不為名利,所以他以阿難當作創作者,
希望虛名不因此作而染身,
所以創作者可能是個已證得「須陀恆」果位以上的人,
只是其用心處,卻無法看到後世南北傳等等糾纏與迷惑,
如同當初發明炸藥的諾貝爾,又怎知道會被用於戰爭之上?

以白心見白法,當見創作者之白心,如此觀之,當不致因迷而嗔,
因嗔而誤了解脫心,落入真假之爭,
那將是信奉原始佛法的佛子們最大的障礙。

發表於 : 2007-10-21, 17:26
IanTsai
isaca 寫: 所以創作者可能是個已證得「須陀恆」果位以上的人,
只是其用心處,卻無法看到後世南北傳等等糾纏與迷惑,
如同當初發明炸藥的諾貝爾,又怎知道會被用於戰爭之上?
要證初果,必信守五戒,必不妄語,這種明知不真實並欲人相信的的話語。就說明這種人的心境與修行的層次。
你要論壇的人相信這樣言論,你可能也有問題。不要以盲引盲,亂說一通。

發表於 : 2007-10-21, 17:39
建山明
事情並不這麼簡單。如果這些「創作」都被稱為「大乘論典」,它們的影響力哪能跟稱為「大乘經典」相比?「大乘論典」的影響力比較小了,佛教流傳後世所呈現的宗教面貌,就會更接近原始正法。這些話,只是「如果」,我不想引起更多的爭論,浪費法友的時間。對不起。

史實的虛構,只是其被詬病之一;還有之二,是摻雜外道,通過「創作」,寄托於佛陀之口。如果是文學創作,創作者如此不為名利的確可欽可佩,但這是法義的傳播,進行法義的傳播卻連基本的誠信都不顧及,不論創作者如何「用心良苦」,我的選擇是----避而遠之。

當我們遇到關於大乘教的爭論困惑,我的建議是,回到原始法義,好好學習擇法覺支。這個建議,首先送給我自己。

發表於 : 2007-10-22, 14:31
ysxuan
末學認為所有的經典是不是佛說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依照經典論述的方法去做,能否真能讓我們到達解脫涅槃的目的,這才是最重要的,老實說我很反對沒有親自實證卻到處引經據典的文字遊戲,偏偏現在大多數宗教都在搞這個文字遊戲,我張貼此文章其實真正的目的是要警惕大家沒經過自己實證,所有的一切經典都不要親易的相信,也不要心癢直接去預測推論它或貼上對錯的標籤。加油,祝福各位善知識!

發表於 : 2007-10-23, 20:52
建山明
是的,所有的經典是不是佛說得「並不重要」,在原始經典【雜阿含】中,本來就有些小經是尊者們說的,不是所有小經都是佛陀說的。【雜阿含】的記載,佛陀說的就是佛陀說的,尊者們說的就是尊者們說的。

問題是,佛陀滅後,後來者把不是佛陀說的,「創作」成「佛陀說的」,後來者把「論」文,「創作」成寄托於佛陀之口的「經」典--請問ysxuan法友,你願意在其中尋找解脫的方法?願意奉行這樣的遊戲「創作」?

發表於 : 2007-10-24, 00:30
isaca
IanTsai 寫:要證初果,必信守五戒,必不妄語,這種明知不真實並欲人相信的的話語。就說明這種人的心境與修行的層次。
你要論壇的人相信這樣言論,你可能也有問題。不要以盲引盲,亂說一通。
或許吧,他【可能】真的有問題,只是對於我而言,我還真的沒有甚麼問題,當然我也無法證明給閣下知道。

不過近來,末學確實已經完全擺脫了【大乘】,迷惑已經不成煩惱了;這一路的探索確實是很值得的,除了南傳佛典外,末學已經不再閱讀其他經典。

至於【戒律】,末學覺得把它當作是否證果的一個檢查表,是有疑問的,當時制戒的情況與原因,相信閣下必定比末學更為清楚,可以適用於這個無常的世間幾個百年呢?

不瞞您說,【戒律】曾一度成為末學相當大的煩惱,不過經過直心大德的提點以後,末學對於佛法已經不再迷惑,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只要不犯國家的法律,不違背良心,然後只修習【如實了知】的內觀法門,末學覺得這陣子真是相當舒坦,而且心性的柔軟度迅速進展,就算不知道有【殺生戒】這個戒條,現在的我,也絕對不容易故意去傷害任何一種生物。

或許閣下認為有【護法】的必要,就這點而言,末學確實是非常自私了,因為末學必須很誠實的說,「現在的我不在乎其他人是否信對了真正的原始佛法,我只慶幸自己找對了路」,就把大乘佛法當作如同耶教的外道又如何?
金剛經不拿來K人的話,它又傷的了誰?就把大乘佛門當作慈善機構又如何?
慈善機構的理念當真如此不堪?

末學一直以來在這個論壇從來不敢造次而說得任何【言論】,只是一種【看法】而已,而這個【看法】純粹只是將心念認知【誠實的文字化】而已,於是他必然不是要任何人去相信,最多最多,就只是當個參考;

不過末學也發覺了一件事,被閣下說以【以盲引盲,亂說一通。】,差點讓我難過的想要輕生(玩笑),不過心念卻被閣下的文字勾動了,這表示下一步的修行目標,已經不僅僅是【柔軟心】這個項目,而是【要相信他人並非有甚麼不良意圖】。

這樣我憶起小時候,即使受傷到要去動手術縫傷口,從頭到尾卻沒有掉過一滴眼淚,可是母親軟弱的一巴掌,卻可以讓我嚎啕大哭。(題外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