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感受 =【受】?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身體的感受 =【受】?

文章 建山明 » 2007-08-21, 18:51

vnfv 寫:發表於: 星期五 五月 18, 2007 7:52 am
文章主題: 內觀quote="Dogbert"]bert"]既然法友認為那些禪修方式不同,那就實際舉個例子來當做開頭。
1.葛印卡緬甸系統所傳之內觀法--->內觀法(觀察感受).先觀察身體各部分的感受.從頭頂一小點至整片頭皮,再來感覺臉部,右肩,右上手臂,右手肘,右下手臂,右手腕,右手,右手指尖.--->再來換左肩,左上手臂,左手肘,左下手臂,左手腕,左手,左手指尖.--->喉嚨,胸部,腹部,小腹至以下部分.--->上背部,下背部至以下部分.--->右大腿,右膝蓋,右小腿,右腳,右腳趾頭,右腳趾尖.--->左大腿,左膝蓋,左小腿,左腳,左腳趾頭,左腳趾尖.----->然後由腳趾尖一直觀察回到頭部.其次為對稱觀察(左右手同時觀察,左右腳同時觀察).最後則為流暢地掃瞄全身,直到整個身體消熔了,再進一步穿透皮膚表層,向內觀察到內臟,最後整個身體消融了!身體存在的感覺消失了,只是次原子粒子的震動而已!![/quote]
以上是 vnfv法友 描述的葛印卡內觀法,概括地說,就是按身體部位順序觀察身體的感受。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08-21, 19:13

General Rostov 寫:發表於: 星期二 八月 14, 2007 9:26 am
文章主題: 內觀(1)

在此回應,葛印卡由上到下的觀照,是初學為了能有順序的觀察到細部的感受,至於真正的重點,不是觀察的順序,而是對生起的感受了知其無常,而不起貪嗔的習慣性反應. 再者,此為受念處,不是身念處.
在這裡,修行者往往有一個望文生義、習以為常的誤解:身體的感受 =【受】。其實不然。觀察身體的感受,也不等於就是受念處。

【雜阿含】41 經:「云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意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

身體的感受,其實是身觸,身、觸、識三事和合為身觸。身觸不是【受】,而是由【觸】俱生受、想、思,由眼、耳、鼻、舌、身、意觸生受,這才是【受】。那麼,由眼、耳、鼻、舌、身、意觸所生的「受」,不是「身體的感受」,是什麼呢?用現代漢語來表達,是:「情緒」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08-21, 19:40

【大念處經】:「復次。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受。隨觀感受?在此。諸比丘!比丘經驗樂受時。了知:我經驗樂受。經驗苦受時。了知:我經驗苦受。經驗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經驗不苦不樂受。」

在【大念處經】裡,也把「受」另譯為「感受」,而這裡的「受」「感受」不可誤解為身觸、身體的感受。

再來比對【念住經】:「比丘們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感受應如何注意觀察?比丘們啊!比丘在經歷一樁愉快的感受時,對他所經歷的愉快感受,心中須了了分明。在經歷一樁不愉快的感受時,對他所經歷的不愉快感受,心中須了了分明。在經歷一樁中性的感受時,對他所經歷的不愉快感受,心中須了了分明。」

「經歷一樁愉快的感受」,「經歷一樁不愉快的感受」,「經歷一樁中性的感受」,顯然不是身觸、身體的感受,而是經歷的「心情」--也就是由眼、耳、鼻、舌、身、意觸經歷而產生的「心情」,用現代漢語來表達是:「情緒」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08-21, 19:58

修習「內觀法」,按身體部位順序觀察身體的感受,這是在觀察身觸,更具體地說主要是觀察身體的內觸。這種「內觀法」的歸類,既不屬於身念處也不屬於受念處,而屬於法念處的觀五蘊,更具體地說這是觀察「受集」。

【雜阿含】41 經:「云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云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念住經】法念住觀五蘊:「比丘們啊!比丘應了知色的性質,色如何生起,色如何壞滅;應了知受的性質,受如何生起,受如何壞滅;」

五蘊:色、受、想、行(思)、識。用現代漢語來表達,是:身體(包括地大、水大、風大物質,火大能量)、情緒、思想、意志、覺知。

頭像
fs92004
文章: 277
註冊時間: 2006-08-18, 08:00

文章 fs92004 » 2007-08-21, 20:42

potato 寫: 【雜阿含】41 經:「云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意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

身體的感受,其實是身觸,身、觸、識三事和合為身觸。身觸不是【受】,而是由【觸】俱生受、想、思,由眼、耳、鼻、舌、身、意觸生受,這才是【受】。那麼,由眼、耳、鼻、舌、身、意觸所生的「受」,不是「身體的感受」,是什麼呢?用現代漢語來表達,是:「情緒
一開始舉經是正確的.結論反而錯了?情緒是想蘊與行蘊.
把電腦螢幕的亮度調到100,這是苦受還是樂受?
聽音樂很快樂.可是音量轉到最大聲.這會是樂受還是苦受呢?
上廁所臭不可聞,恨不得早點出來.但呆久了不覺臭,也就沒有急著出來
的念頭.為何情緒會轉變.
黃蓮味苦,嘗起來就皺眉頭,糖一嘗就喜上眉頭.
身體皮膚接觸細滑和尖銳物,苦樂分明.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08-21, 21:08

fs92004 寫: 黃蓮味苦,嘗起來就皺眉頭,糖一嘗就喜上眉頭.
身體皮膚接觸細滑和尖銳物,苦樂分明.
舌、黃蓮、舌識(覺知苦味)三事和合,為舌觸;嘗起來就皺眉頭,這是由此舌觸而產生苦受、不愉快的情緒。舌、糖、舌識(覺知甜味)三事和合,為舌觸;一嘗就喜上眉頭,這是由此舌觸而產生樂受、愉快的情緒。

身體皮膚接觸細滑物,身、細滑物、身識三事和合,為身觸;由此身觸產生樂受、愉快的情緒。身體皮膚接觸尖銳物,身、尖銳物、身識(覺知刺痛)三事和合,為身觸;由此身觸產生苦受、不愉快的情緒。

頭像
fs92004
文章: 277
註冊時間: 2006-08-18, 08:00

文章 fs92004 » 2007-08-21, 21:20

有受,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愉快與不愉快是第二支箭.
在愉快與不愉快生起之前有多少個念頭,升起的過程.
就是念受蘊與想蘊的觀察要點.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08-21, 21:34

fs92004 寫: 聽音樂很快樂.可是音量轉到最大聲.這會是樂受還是苦受呢?

為何情緒會轉變.
耳、音樂、耳識三事和合,為耳觸;聽音樂很快樂,是由此耳觸而產生樂受、愉快的情緒。可是音量轉到最大聲,這樣音樂的一個屬性--音量已起了變化,耳識也就跟著起變化,覺知到音樂轉變成了噪音;耳、噪音、耳識三事和合,為耳觸,由此耳觸產生苦受、不愉快的情緒。

難道你認為,隨著色、聲、香、味、觸、法的轉變,情緒是恆常的、不會轉變的嗎?

頭像
fs92004
文章: 277
註冊時間: 2006-08-18, 08:00

文章 fs92004 » 2007-08-21, 22:34

樂受與苦受與不苦不樂受是劃分受的型態.
外塵的變化或種類產生受的差異.

愉快與不愉快的分界隨人而定,這是想與行的作用
例如:一個人在經斷水數日,幾乎要渴死.
給他一碗髒污的水,也會喝完.
把這碗髒水給一般人,沒人會喝,只有厭惡與惱不好的情緒.

乞丐愉快的睡在路旁髒污紙箱.因為習以為常了.
可能還心滿意足的感謝今晚有窩可睡.
正常人就會升起惱.厭惡,難過,..種種不好的情緒.

頭像
quarry
文章: 15
註冊時間: 2007-05-26, 08:00

文章 quarry » 2007-08-21, 23:54

同樣是受, 但在巴利語中, 心中的苦樂的受與身體上的感受的是兩個不同的詞彙
葛印卡堅持實修時必須運用身體的感受, 一部分是根據從巴利語三藏中的用語
而另一部分, 是根據他與他的傳承的實修經驗

而有一個事實是要知道的, 這種禪修方法不是葛印卡自創, 不是自修四念住的

不知甚麼原因, 這兒有人對內觀禪這個名詞十分敏感, 又有一些出於無知的妄想猜測, 甚至將妄想猜測當成真實, 這樣的愚癡表現是很難看清對手在玩甚麼遊戲的
依葛印卡解說, 在中文叫的內觀禪, 即vipassana, 亦即是四念住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