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戒禁兩字,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戒禁取」簡單說就是「把錯誤的修行方式當做正確的修行方式」,曾經讀過另一位法友的解釋,記憶中是「執取錯誤的行持」,其實意義都差不多,修行方式或行持當然就不只是戒律而已了。peacecila 寫:發現很多人都將「戒禁取」與「戒律」劃上等號或者是誤以為這二者有接近等號上的關係。
如何落實五戒在平常生活中
- shin1955_2
- 文章: 21
- 註冊時間: 2005-06-16, 08:00
末學有個疑問,如果屠夫懷著慈悲喜捨(認為可以讓豬隻早死早超生,cthntu 寫:農夫鋤地不知會弄死多少蟲子。他可在擔心時想著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而不是一直想著我殺了多少蟲子(就算如此可能也沒犯殺生戒,他只是在自我折磨而已,因為他已沒空想著殺意了)。
法官判死刑。這位法官的心意不是懷著殺意一定要殺此人。心意上只是給犯法者在那一時空應得的治裁而已。甚至對執行者也是如此。
政府的官員,命令噴灑殺蟲劑。若這位官員持五戒,在其他的方式無效之下,懷著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下命令吧。(其實我覺得長期看來殺蟲劑真的很不好,一時之間蚊蟲少了。但蚊蟲的天敵們也會跟著少了。又這些天敵的生態循環較差較慢,之後的蚊蟲就不受控制了。)
加上販賣豬肉有錢賺,兩相蒙利。如果比喻不當,也請見諒),那麼
是不是就不算殺生?
如果有人懷著慈悲喜捨(認為可以讓你早死早超生,加上殺你可以搶劫財物,有錢賺,兩相蒙利。)那樣殺你是不是就不算罪惡與殺生?這個比喻也很不當,也請見諒。shin1955_2 寫: 末學有個疑問,如果屠夫懷著慈悲喜捨(認為可以讓豬隻早死早超生,
加上販賣豬肉有錢賺,兩相蒙利。如果比喻不當,也請見諒),那麼
是不是就不算殺生?
這個屠夫當然有犯殺業,算是殺生,但是這個殺業更糟糕的是還連結邪見,基本上只要懷著慈悲心,就不可能狠的下殺心去殺害生靈,所以這個屠夫是自以為起"慈悲喜捨"心,事實上卻被邪見與利益給蒙蔽扭曲,起殺心卻不自知,這比一般的屠夫沒這樣去邪思邪見更為糟糕。
最後由 Honesty 於 2006-09-11, 18:18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當然有殺生。shin1955_2 寫:末學有個疑問,如果屠夫懷著慈悲喜捨(認為可以讓豬隻早死早超生,
加上販賣豬肉有錢賺,兩相蒙利。如果比喻不當,也請見諒),那麼
是不是就不算殺生?
你應該是問是否有犯殺生戒。
若屠夫真的信奉佛陀的教誨,以在家居士的身分持五戒(但卻沒做到正命)。也懷著奇怪的想法(慈悲喜捨=認為可以讓豬隻早死早超生??有錢賺的利益??是否汙辱了四無量心,或是並不知道何謂四無量心)。然後憑著這奇怪的,自我意識的想法,認為因此無殺意的存在,而說沒犯殺生戒。?
我沒有他心通,無法知道殺意是否已被過於盛大的愚癡貪慾給掩蓋住。
有沒有犯殺生戒,要問這位屠夫了。
但至少我知道這位屠夫還是深陷於貪嗔癡中。若屠夫真的信奉了解佛陀的教誨,應該很快改一個行業吧,別憑藉著口頭上的慈悲喜捨,去行邪命的生活。
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曾看過的畫面。阿婆邊殺死蚊子邊說阿彌陀佛。也讓我聯想到,穿著汗衫,拖鞋,一副流氓樣的男子,簇擁著八家將迎神的畫面。沒改善心意行為,卻做著自己認為有益神明的事情。
我不知道在非佛陀教法的世界裡,是否真的有效?但我並不想花時間了解他們的世界觀,邏輯觀。花時間了解自己吧,花精神行八正道吧。
sorry 之前post不上來? invalid session?
- shin1955_2
- 文章: 21
- 註冊時間: 2005-06-16, 08:00
UU
末學要為自己在匆忙之下沒有好好的表達清楚,向各位致歉。
我要問的的確是「有沒有犯下殺生戒」,而不是「有沒有殺生」。
我要問的的確是「有沒有犯下殺生戒」,而不是「有沒有殺生」。
- shin1955_2
- 文章: 21
- 註冊時間: 2005-06-16, 08:00
- shin1955_2
- 文章: 21
- 註冊時間: 2005-06-16, 08:00
如何落實五戒在生活中?
1、「戒」在聖道的修學,雖然對於「涅槃智證」不一定佔著絕對的比重,卻是聖道修學過程中,不能缺少的次第與內容。少了「戒」的規範準則,在心安定的過程中是很難成就的,「戒」也是在三無漏學中與世、出世間法最緊密、直接的連結於現實緣起生活中。
2、學習於聖教法的人們,不論是否受過「戒」,內心多少會受到「戒」規範與約束,純研究的學者可能會例外。多數人以「戒」的準則來規範自己與衡量他人。在規範自己與衡量他人中,其實聽他人的解說或是自己從佛書、佛經學習後,加上以自己的見解,或是接受他人信仰增上者的詮釋,來加以定義「戒」的準則,所以各人衡量與觀察角度、標準當然會有差異。
3、如果以初果的「聖戒成就」,來作為基本的定義,那麼未到初果的修行者,在「戒」的持守上是很難有一定的準則,就以初果來說,修學階段會有因緣、時空環境條件的不同,對於「戒」的定義雖然一致,內容的開、遮是會有所差異的,但基本上對於聖道修學是決定無礙的。這應該是「智證」而對於聖道的「勝解證知」,於不退轉的必然條件。
4、有學地的「戒」行是容許錯誤的修正,這才是聖教法的本義。「戒」行在有學地的生活中,要完整的落實並不容易,應該是依於聖教法的定義範圍,而有一套自己的依循準則,如果偶而犯過失,能如實的了知,找出過失的因緣加以修正與警惕。如果是因為「戒」的過失,產生執著而累積而使內心的不安增長,以致於成為趣向聖道的障礙,那是遠離聖教法的本義了。
5、所以一個學習於聖教法的修行者,不太可能故意去犯「戒」的過失。但是有些是可以知道的,沒有定力的「戒」,是粗糙的,但是有定力的「戒」,雖然比較好些,但是沒有「慧」的「戒」也依然是粗糙的。
2、學習於聖教法的人們,不論是否受過「戒」,內心多少會受到「戒」規範與約束,純研究的學者可能會例外。多數人以「戒」的準則來規範自己與衡量他人。在規範自己與衡量他人中,其實聽他人的解說或是自己從佛書、佛經學習後,加上以自己的見解,或是接受他人信仰增上者的詮釋,來加以定義「戒」的準則,所以各人衡量與觀察角度、標準當然會有差異。
3、如果以初果的「聖戒成就」,來作為基本的定義,那麼未到初果的修行者,在「戒」的持守上是很難有一定的準則,就以初果來說,修學階段會有因緣、時空環境條件的不同,對於「戒」的定義雖然一致,內容的開、遮是會有所差異的,但基本上對於聖道修學是決定無礙的。這應該是「智證」而對於聖道的「勝解證知」,於不退轉的必然條件。
4、有學地的「戒」行是容許錯誤的修正,這才是聖教法的本義。「戒」行在有學地的生活中,要完整的落實並不容易,應該是依於聖教法的定義範圍,而有一套自己的依循準則,如果偶而犯過失,能如實的了知,找出過失的因緣加以修正與警惕。如果是因為「戒」的過失,產生執著而累積而使內心的不安增長,以致於成為趣向聖道的障礙,那是遠離聖教法的本義了。
5、所以一個學習於聖教法的修行者,不太可能故意去犯「戒」的過失。但是有些是可以知道的,沒有定力的「戒」,是粗糙的,但是有定力的「戒」,雖然比較好些,但是沒有「慧」的「戒」也依然是粗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