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5 頁)

內觀方法

發表於 : 2007-05-18, 07:52
vnfv
最近參加了台灣內觀中心舉辦的十日課程,聽說此內觀方法是佛陀親授,佛弟子由印度傳至緬甸,而代代口耳相傳,保存至今.但既然是佛陀親授,理應只有一種內觀法才對,為什麼台灣內觀中心(葛印卡老師緬甸內觀系統)所傳的內觀方法和斯里蘭卡及泰國的內觀法不一樣呢???另有人說毗婆舍那(Vipassana)(內觀)是後來南傳祖師們所開發出來的禪修方法,釋迦牟尼佛時代只有[安那般那][四念處][經行]等修行方式,是真的嗎???是否有法友能爲我解惑,謝謝!!

Re: 內觀方法

發表於 : 2007-05-19, 06:33
lioust88
佛陀教導的內觀方法,主要為正觀五蘊與四念處兩種,佛陀也教導過不淨觀,因發現學生有不良的學習反應而放棄教導此法。
雜阿含第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第二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以上正觀五蘊與正思惟五蘊的教法,排在雜阿含第一、二經,可見其重要性,通常「正觀五蘊」的用語即已包含「正思惟五蘊」的內函,就如同過馬路,我們會提醒「看車子」注意安全,而「看車子」已包含「思惟交通狀況」的內函,眼觸色塵,同時生起眼受與眼想,正觀五蘊同時亦生起正思惟五蘊的作用。正觀五蘊與正思惟五蘊,可以開啟聞、思的智慧,而要開啟修證的智慧則是精進修習四念處。
現代老師所傳授的內觀教法,是否為原始佛教,以雜阿含經的正觀五蘊與四念處作比對,就可以明白了。

發表於 : 2007-05-19, 08:41
Mahanama
四念處就是正觀五蘊,它們並不是兩套修行方式。佛陀也沒有放棄教導不淨觀,只是安那般那念談得較多。

沒有禪定力的內觀,借用武俠小說的話來說,就好像學會拳腳招式,卻沒有內功 :lol:

發表於 : 2007-05-20, 06:55
lioust88
雜阿含八○三經﹕「…..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雜阿含四七四經︰「…..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雜阿含八○三經說明四念處身、受、心、法的修行次第,與雜阿含四七四經經文比對,四念處的修法可以在覺觀中成就四禪的定力。

發表於 : 2007-05-20, 12:07
Mahanama
不用四念處這麼多,只要修身念處就能成就四禪。

發表於 : 2007-05-20, 15:06
juesin
禪修的方式很多種,但都離不開在身、心下功夫,以離欲解脫,達到煩惱止息。禪定的深淺有助於止息煩惱,誤解誤用的話也會延後解脱智慧的開展。

Re: 內觀方法

發表於 : 2007-05-20, 23:24
lioust88
到達四禪定,出定後,仍會生起煩惱,並未解脫。

發表於 : 2007-05-21, 10:50
vnfv
在此次十日課程中,從開示CD裡聽到,只有緬甸保存了佛陀的內觀法,而泰國,斯里蘭卡皆已失傳,但是明明泰國及斯里蘭卡還保存著內觀法啊!哪有失傳!?只是方法不同罷了!!我納悶,同樣是佛陀所傳之內觀法,為何緬甸系統之內觀法與泰國,斯里蘭卡之內觀法不一樣???(我比較喜歡斯里蘭卡式的內觀法)(註:泰國跟斯里蘭卡的內觀法幾乎是相同的)

發表於 : 2007-05-21, 14:25
freshman
法友開題的範圍太大,一下就牽涉到緬甸、泰國、斯裏蘭卡三個國家的內觀法,別人就是想幫你也很難下手。

心裏有疑問,就自己先想清楚,疑問具體在哪裏,和你平時所讀的經到底在哪裏有衝突?這樣一來,才好解決具體的問題。問題是一個一個解決的。 :)

發表於 : 2007-05-29, 20:37
juesin
本文已被版主Dogbert刪除。

說明:請加強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