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法則與四聖諦略說
發表於 : 2007-04-28, 21:19
這是末學在別的網站剛寫不久的文章,有看過別介意..
佛陀與阿羅漢的差別
一般學佛的人認為阿羅漢滅分段生死,但是變易生死未滅
所以必須再修行菩薩道,斷盡無明,證無上菩提,才滅變易生死..等
但是就末學從阿含的角度而言,佛與阿羅漢都是究竟解脫者,
沒有所謂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的問題,
這可以從雜阿含75經得知:
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
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
意思是說,佛陀與阿羅漢的差別,只是佛陀無師自通,
阿羅漢是聽聞佛陀的教法而得解脫的
那麼如來的解脫和阿羅漢的解脫有何差別呢?
那一種解脫比較殊勝呢?
中阿含145經有記載:
佛陀入滅後不久,尊者阿難住在王捨城
有一位瞿默目犍連婆羅門問尊者阿難: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者的解脫及
慧解脫;阿羅漢的解脫,這三種解脫有什麼差別嗎?有高下的不同嗎?
尊者阿難就回答說: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者的解脫及慧解脫;阿羅漢的解脫,
這三種解脫沒有差別,沒有高下的不同
佛陀入滅以後,佛與阿羅漢的差異,在懷念、景仰佛陀的感性催動下,
逐漸受到重視與放大,終而激發出佛弟子們以佛陀為榜樣,
要「學佛之所學,證佛之所證」的大心,
形成了以「成佛」而不只是「得解脫」為修學目標的大乘佛教之流,
以致後來誤認為阿羅漢不是究竟解脫者,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
緣起法的特性:
緣起法的特性是佛降生也好,佛未降生也好,這個法則是常在的,永存在法界之中
296經: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雲何為因緣法。
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雲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299經: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
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
緣起法則有幾項要點:
(1)因緣即是因素'條件,因是主要的;緣是輔助的
一切法包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生起'存在'變化'壞滅,
都離不開因緣的作用,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
(2)一切法的生滅既然都是由因緣決定,那一切法的生滅也就有因可循,
有相依'相成'滅盡的依據
(3)一切法由因緣生,因緣本身也是一切法其中的一法,
當然也由其他的因緣所生,緣緣相因,重重無盡的相互密切關係
所以一切法就有因緣和合的可生性'可變性與壞滅性,
而且能互相為緣,前後轉化
(4)一切法既然是因緣所成就的,可變可滅的,因此從法的緣生立場而言,
法不能說無,但是法的可變可滅的立場而言,法又不能說有,
只要能自證緣起'緣滅的法則,不執著法的實有實無,
就是如實正見一切法的真相,契合於中道
(5)無明緣行....以至生緣老死,在時間上,因果上雖然有前後的關係,
但不是直線式的前後,而是一種環環相扣,連鎖性的相依'相緣'相成,
如果將其中一環斷除,其他各支也就分散息滅了,
所以從順觀緣起或逆觀緣起法,都可以得知,
生命既然能夠隨順因緣而流轉生死,當然也可因斷除因緣,
不再延續而還滅解脫
-------------------------------------------------------------
佛陀是觀察自證緣起而成佛
雜阿含287經說明,佛陀是觀察發現緣起法則而成佛的:
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回憶過去)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
作是念(如此地思惟)。何法有故老死有(因為什麼才有老死呢)。
何法緣故老死有(什麼緣故產生老死呢)。即正思惟。
生如實無間等(生起如實的現觀智慧)。
生有故老死有(有了生才有老死)。生緣故老死有(因為生的緣故才有老死)。
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
何法有故名色有(因為什麼才有名色呢)。何法緣故名色有(什麼緣故產生了名色)。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生起如實的現觀智慧)。識有故名色(有了識才有名色)。
識緣故有名色有(因為識的緣故才有名色)。我作是思惟時。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發現識是受限於名色)。
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
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
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我當時又做了如此的思惟)。
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什麼沒有才會沒有老死)。
何法滅故老死滅(什麼滅了才會老死滅)。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沒有生就沒有了老死)。
生滅故老死滅(由於生滅了,老死也就滅了)。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我復作是思惟。
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
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
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
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雜阿含369經也說明過去的佛陀,也是觀察緣起法則而成佛的:
昔者毗婆屍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
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
純大苦聚滅。.....如是屍棄佛.毗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
------------------------------------------------------------------------------------
緣起法相通四聖諦
十二因緣和四聖諦都是教義的重心,兩者的道理是相通的,
從集諦到苦諦,就如同十二支緣起的無明至老死,
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流轉門,屬世間因果,是不了義法。
從集滅到苦滅,就如同十二支緣起的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還滅門,屬出世間因果,是了義法。
四聖諦與十二緣起的不同是,四聖諦還說到滅苦之道,就是八正道,
使解脫成為實際可行的事實,而不只是理論,
所以四聖諦與十二緣起是解脫法門的一事兩說,
不過四聖諦多了實踐之道,內容比十二緣起更完備。
四聖諦與十二緣起的相通,雜阿含355經有明確的依據:
世尊告諸比丘。當覺知老死。覺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
如是。乃至當覺知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雲何當覺知老死。
覺知緣生故有老死。如是老死覺知。雲何老死集。生集是老死集。
如是老死集覺知。雲何老死滅覺知。謂生滅是老死滅。如是老死滅覺知。
雲何老死滅道跡覺知。謂八聖道是老死滅道跡。如是老死滅道跡覺知。
.....謂八聖道是行滅道跡。如是行滅道跡覺知。
經中十二支緣起與四聖諦是互相配合的,
因為十二支緣起,每支皆苦,這是苦聖諦;
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因緣相續,集起不止,這是集聖諦;
無明滅,則行滅,以至於老死滅,這是滅聖諦(滅苦的真理);
道聖諦就是八正道
佛陀與阿羅漢的差別
一般學佛的人認為阿羅漢滅分段生死,但是變易生死未滅
所以必須再修行菩薩道,斷盡無明,證無上菩提,才滅變易生死..等
但是就末學從阿含的角度而言,佛與阿羅漢都是究竟解脫者,
沒有所謂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的問題,
這可以從雜阿含75經得知:
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
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
意思是說,佛陀與阿羅漢的差別,只是佛陀無師自通,
阿羅漢是聽聞佛陀的教法而得解脫的
那麼如來的解脫和阿羅漢的解脫有何差別呢?
那一種解脫比較殊勝呢?
中阿含145經有記載:
佛陀入滅後不久,尊者阿難住在王捨城
有一位瞿默目犍連婆羅門問尊者阿難: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者的解脫及
慧解脫;阿羅漢的解脫,這三種解脫有什麼差別嗎?有高下的不同嗎?
尊者阿難就回答說: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者的解脫及慧解脫;阿羅漢的解脫,
這三種解脫沒有差別,沒有高下的不同
佛陀入滅以後,佛與阿羅漢的差異,在懷念、景仰佛陀的感性催動下,
逐漸受到重視與放大,終而激發出佛弟子們以佛陀為榜樣,
要「學佛之所學,證佛之所證」的大心,
形成了以「成佛」而不只是「得解脫」為修學目標的大乘佛教之流,
以致後來誤認為阿羅漢不是究竟解脫者,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
緣起法的特性:
緣起法的特性是佛降生也好,佛未降生也好,這個法則是常在的,永存在法界之中
296經: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雲何為因緣法。
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雲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299經: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
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
緣起法則有幾項要點:
(1)因緣即是因素'條件,因是主要的;緣是輔助的
一切法包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生起'存在'變化'壞滅,
都離不開因緣的作用,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
(2)一切法的生滅既然都是由因緣決定,那一切法的生滅也就有因可循,
有相依'相成'滅盡的依據
(3)一切法由因緣生,因緣本身也是一切法其中的一法,
當然也由其他的因緣所生,緣緣相因,重重無盡的相互密切關係
所以一切法就有因緣和合的可生性'可變性與壞滅性,
而且能互相為緣,前後轉化
(4)一切法既然是因緣所成就的,可變可滅的,因此從法的緣生立場而言,
法不能說無,但是法的可變可滅的立場而言,法又不能說有,
只要能自證緣起'緣滅的法則,不執著法的實有實無,
就是如實正見一切法的真相,契合於中道
(5)無明緣行....以至生緣老死,在時間上,因果上雖然有前後的關係,
但不是直線式的前後,而是一種環環相扣,連鎖性的相依'相緣'相成,
如果將其中一環斷除,其他各支也就分散息滅了,
所以從順觀緣起或逆觀緣起法,都可以得知,
生命既然能夠隨順因緣而流轉生死,當然也可因斷除因緣,
不再延續而還滅解脫
-------------------------------------------------------------
佛陀是觀察自證緣起而成佛
雜阿含287經說明,佛陀是觀察發現緣起法則而成佛的:
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回憶過去)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
作是念(如此地思惟)。何法有故老死有(因為什麼才有老死呢)。
何法緣故老死有(什麼緣故產生老死呢)。即正思惟。
生如實無間等(生起如實的現觀智慧)。
生有故老死有(有了生才有老死)。生緣故老死有(因為生的緣故才有老死)。
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
何法有故名色有(因為什麼才有名色呢)。何法緣故名色有(什麼緣故產生了名色)。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生起如實的現觀智慧)。識有故名色(有了識才有名色)。
識緣故有名色有(因為識的緣故才有名色)。我作是思惟時。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發現識是受限於名色)。
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
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
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我當時又做了如此的思惟)。
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什麼沒有才會沒有老死)。
何法滅故老死滅(什麼滅了才會老死滅)。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沒有生就沒有了老死)。
生滅故老死滅(由於生滅了,老死也就滅了)。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我復作是思惟。
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
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
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
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雜阿含369經也說明過去的佛陀,也是觀察緣起法則而成佛的:
昔者毗婆屍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
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
純大苦聚滅。.....如是屍棄佛.毗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
------------------------------------------------------------------------------------
緣起法相通四聖諦
十二因緣和四聖諦都是教義的重心,兩者的道理是相通的,
從集諦到苦諦,就如同十二支緣起的無明至老死,
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流轉門,屬世間因果,是不了義法。
從集滅到苦滅,就如同十二支緣起的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還滅門,屬出世間因果,是了義法。
四聖諦與十二緣起的不同是,四聖諦還說到滅苦之道,就是八正道,
使解脫成為實際可行的事實,而不只是理論,
所以四聖諦與十二緣起是解脫法門的一事兩說,
不過四聖諦多了實踐之道,內容比十二緣起更完備。
四聖諦與十二緣起的相通,雜阿含355經有明確的依據:
世尊告諸比丘。當覺知老死。覺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
如是。乃至當覺知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雲何當覺知老死。
覺知緣生故有老死。如是老死覺知。雲何老死集。生集是老死集。
如是老死集覺知。雲何老死滅覺知。謂生滅是老死滅。如是老死滅覺知。
雲何老死滅道跡覺知。謂八聖道是老死滅道跡。如是老死滅道跡覺知。
.....謂八聖道是行滅道跡。如是行滅道跡覺知。
經中十二支緣起與四聖諦是互相配合的,
因為十二支緣起,每支皆苦,這是苦聖諦;
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因緣相續,集起不止,這是集聖諦;
無明滅,則行滅,以至於老死滅,這是滅聖諦(滅苦的真理);
道聖諦就是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