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比丘因別相觀
得定故。
貪欲瞋恚不起。便作是念。我已得道所作已辦。是諸比丘到佛所自言。我是阿羅漢。生分已盡更不受身。作是語已。後近聚落僧坊中住。數見女人故。貪欲瞋恚便起。是諸比丘作是言。我曹辛苦痛惱。本在空閑處時。因別相觀得定故。貪欲瞋恚不起。便作是念。我已得道所作已辦。即到佛所自言。我是阿羅漢。我生已盡更不受身。今近聚落住。數見女人故貪欲瞋恚便生。我曹失比丘法燒比丘法。我曹空無過人法自說言得。是諸比丘語餘比丘。餘比丘聞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因緣故集比丘僧。以種種因緣讚戒讚持戒。讚戒讚持戒已。語諸比丘。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不知不見空無過人法。自言我得如是知如是見。後時或問或不問。欲出罪故便言。我不知言知不見言見空誑妄語。
除增上慢。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律部23>>p.12.2 ~ p.12.3)
以上戒律,末學有些費解。似乎不符合佛陀制戒的一貫原則。因爲,從很多記載來看,如果比丘不是
有心犯的話,佛陀一般都是很寬容仁義的。比如說:
1)迦留陀夷不看。便坐兒上腸出大喚。婦言。此有小兒。比
丘身重小兒即死。。。。佛知而故問。汝以何心作。答言。我不先看床上便坐。佛言無犯。
(<<律部23>>p.10.3)(<<律部23>>p.10.3)
2)一時長老大目揵連。在耆闍崛山入無所有空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從三昧起。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已。還疾入定。作如是念。我在定中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從三昧起語諸比丘。我在耆闍崛山入無所有處無色定。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諸比丘語目連。何有是處。入無色定當見色聞聲。何以故。若入無色定。破壞色相捨離聲相。汝空無過人法故作妄語。汝目連應擯治驅遣。是事白佛。佛語諸比丘。汝等莫說目連犯罪。何以故。目連但見前事不見後事。如來亦見前亦見後。是目連在耆闍崛山。入無所有處無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從定起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聞已還疾入定。便自謂。我入定聞聲。若入無色定。若見色若聞聲無有是處。何以故。是人破壞色相捨離聲相故。若目連空無過人法故妄語者亦無是處。是目連
隨心想說無罪。
(<<律部23>>p.12.3 ~ p.13.1)
從制戒姻緣來看,那些比丘當時心裏的確是覺得自己證了果,後來發現是自己錯了。並不是
有心故意要說謊。結果象這種情況是“波羅夷不共住”,和有心要騙食的比丘說自己有過人法是一樣的大妄語,這不是太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