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2 頁)
止息苦等於止息五蘊嗎?
發表於 : 2007-01-09, 06:09
由 metta
我看佛經中講對五蘊如實知見,則生厭離,厭離則解脫等等。 這種厭離到解脫的過程《靜道論》和馬哈希尊者講十六觀智的時候講得比較詳細。
佛陀以他無礙的智慧,講法用詞也是很恰當的。經中除了講對五蘊生厭離,有止息五蘊的說法嗎? 如果沒有,為什麼?
Re: 止息
發表於 : 2007-01-09, 08:34
由 Mahanama
metta 寫:佛陀以他無礙的智慧,講法用詞也是很恰當的。經中除了講對五蘊生厭離,有止息五蘊的說法嗎? 如果沒有,為什麼?
精確地說,導致苦的是五取蘊,而不是五蘊,所以何必止息五蘊?
發表於 : 2007-01-09, 09:16
由 shanguan
因爲對五蘊厭離,從而不再有愛取,所以不再有“有”,那就是解脫。這裡的“有”指十二因緣裏的有,也就是五蘊。
發表於 : 2007-01-09, 09:21
由 shanguan
簡單的講,厭離屬於道聖諦,止息屬於滅聖諦。
導致苦的是集聖諦,集滅則苦滅,五蘊屬於苦聖諦。
發表於 : 2007-01-09, 09:43
由 yangyan
末學一直不明白:雖然,我們當前的任務是知苦滅苦,逐漸止息對五蘊的執取,但是為什麼就不能對五蘊的最後狀態做一個直接的客觀的描述呢?
末學的理解是:阿羅漢由於徹底沒有了對五蘊的執取,導致入滅後五蘊不在聚集,這就相當於五蘊的止息吧?儘管經中沒有這個提法。這樣的理解為什麼常被當做斷見呢?請各位法友指教。
發表於 : 2007-01-09, 10:06
由 Dogbert
止息五蘊讓人直覺的解釋就是死了,問題是佛法不是追求死亡。當然有人可以對這個名詞有其他解釋,但是這樣的解釋卻是弊多於利。
佛法中已經有特定名詞來解釋某些現象,這些名詞對於一般人來說已經不太容易理解。若是又創造一些名詞,來解釋這些現象,而這些名詞的字面意義又很容易讓人誤解,或是不易了解,那這樣的名詞寧可捨棄不用而直接使用經典的用法。
阿羅漢不受後有,也就是煩惱都斷除了,沒有未來世的五蘊,也沒有五蘊的最後狀態這個問題,因為未來五蘊是不生的。至於阿羅漢死後是有是無,此類無記的問題,佛陀不置答,沒有斷除煩惱的人也很難去想像吧。但是對於一個想要斷除貪嗔癡的人來說,這個問題倒不是那麼急迫。
發表於 : 2007-01-09, 14:31
由 seasky
yangyan 寫:末學一直不明白:雖然,我們當前的任務是知苦滅苦,逐漸止息對五蘊的執取,但是為什麼就不能對五蘊的最後狀態做一個直接的客觀的描述呢?
末學的理解是:阿羅漢由於徹底沒有了對五蘊的執取,導致入滅後五蘊不在聚集,這就相當於五蘊的止息吧?儘管經中沒有這個提法。這樣的理解為什麼常被當做斷見呢?請各位法友指教。
已解脫的聖者,完全捨離了對五蘊的汲取(納入),沒有新五蘊的納入補給一旦舊五陰無常壞滅時,未來世的生命現象便無法存續,生命永滅了!永恆死去了!不再出生了!寂靜涅槃了!苦完全滅了!
只要「五受陰」不會再度的聚集及運作,那麼,生命輪迴的現象也就不會再次的生起。不要擔心害怕生命的現象終止,因為,生命現象的終止,正是證悟生命真相。
正見:已解脫者,明瞭緣起法則,究竟解脫後達成未來世生命永滅,永恆死去 --- 這是緣起正見!非斷見。
斷見:未解脫者,不明緣起法則,尚未解脫前卻誤認生命死後,永無來生 --- 這才是斷見。
修行的目的不是為放下世間的萬事萬物以療傷止痛、不是要修成死相莊嚴或未卜先知、不是成就呼風喚雨廣大神通、不是慈悲為懷廣度眾生、不是……,修行很單純的就是為了斷除生命現象的延續得般涅槃。
無論是以佛陀為學習的典範,或是以阿羅漢為修行的最高目標,不能放捨對「生存」的熱愛就沒有究竟涅槃的機會。
Re: 止息苦等於止息五蘊嗎?
發表於 : 2007-01-09, 20:42
由 peacecila
metta 寫:
佛陀以他無礙的智慧,講法用詞也是很恰當的。經中除了講對五蘊生厭離,有止息五蘊的說法嗎? 如果沒有,為什麼?
除非你認為「五蘊是我」,受苦的時候,是「我(=五蘊)」在受苦,為了滅苦那才有必要去止息五蘊。但如果「五蘊非我」,那就沒有必要這麼做,重點不在於「止息五蘊」,而是破除「五蘊是我」的迷執。
經典雖然沒有「止息五蘊」的說法,但卻有「未來世成不生法」的說法,有人看了這句話,可能也會聯想到「那一定是先滅了五蘊,才會不生。」真的是這樣子嗎?其實,雜阿含297經文的說法是:「諸比丘。若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老死。老死屬誰者。老死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生。生屬誰。乃至誰是行。行屬誰者。行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大空法經。」這段經文最後在問:「老死、生…乃至行是誰?是屬於誰的?」這類的疑問,修行者無明離欲而生明的時候,已經完全瞭解了,也看透了其中的真相,不再有疑問,所以一切苦也隨著無明滅而滅盡。
「五蘊非我」其實是最好的解答,再往下多做無謂的聯想與猜測,只不過是「疑結」與「身見結」聯合起來一起作怪罷了。
發表於 : 2007-01-09, 21:24
由 seasky
滿足五受陰可說是一項永無休止的終身勞役,就像這頓飯將肚子填飽了,下一頓又得再吃,直到命終之前都必須不斷的吃、吃、吃。算算看,光色身的滿足就不只填飽肚子這麼單純,更何況還有受、想、行、識那些更加複雜、更加麻煩的精神需求。
但佛陀並不就此認定五受陰是製造苦難的惹禍精或背負原罪的叛逆者而加以苛責,慈悲的佛陀視五受陰、生命為被「欲貪」層層纏結繫縛的受難者,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渾渾噩噩地承受輪迴的磨難。
「止息五蘊」並非是要滅除五陰、滅除生命,而是滅除讓五陰集起、讓生命顯現的那個元兇(欲貪)。五陰集起、生命顯現都得依賴欲貪的結縛而延續下去,欲貪一旦滅除了,五受陰得不到欲貪的支持最後只能止息了。從「五陰非我」來正觀自我生命,欲貪即是「異我」,離於「我」見,才能滅除欲貪,才能止息五蘊(我生已盡,不受後有)。
發表於 : 2007-01-09, 21:48
由 seasky
seasky 寫:無論是以佛陀為學習的典範,或是以阿羅漢為修行的最高目標,不能放捨對「生存」的熱愛就沒有究竟涅槃的機會。
放捨對「生存」的熱愛,不是教人去自殺了結生命;而是教人從緣起法的正見去觀察思惟生命及生存的意義與價值,放捨對「生存」的熱愛,才能離於我見,才能斷除欲貪,讓生命的長流從此截斷,讓生命永遠息滅(五受陰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