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前到現在常常看到不少法友有這種困擾,因為佛法講「五蘊無常」,當他們去思考這一點的時候,反而造成了迷惑,這主要的問題是在於「想蘊」作崇,因為一般人平時習慣上都是「以想為我,以想為主體」,在這種主觀的前提下,然後去思考「五蘊無常」,肯定會造成強烈的「衝擊」與「迷惑」。比較好的方式,是在一種比較平靜、專一,思慮也比較少的狀況下,先是觀察呼吸的變化,呼吸與感受之間的變化,呼吸時心緒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一種「直觀式的瞭解」,有時候這種瞭解會很深刻、有時候則是比較淺淺的只是知道「喔…原來是這樣子啊!」,內心漸趨平靜明亮。
這就是經文所說:「於先所聞法獨一靜處思惟觀察。如是如是思惟觀察。如是如是得入正法。乃至信於正法。如是從他聞。內正思惟。是名未起正見令起。已起正見令增廣。是名未滿戒身令滿。已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方便。乃至常攝受。是名見淨斷。」
經文介紹的「觀察方式」是這樣子,但如果不懂得適度去配合「業處」觀察,於觀察中獲得深淺不一的「瞭解」,只是一昧地、不自覺地「以想為我,以想為主體」這樣去「思考五蘊無常」:「如果五蘊是無常的,那麼,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繼續活下去?人生的目的與生存的目的又是什麼?」就像這樣子的困擾就會不斷地產生,常常就會越想越煩惱,越想越是痛苦。
關於「思考」五蘊無常所造成的問題
所謂生命的意義,是指生命的種種價值屬性。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辨,屬於世間思惟。認為生命是有意義的(勵志作意)、是有意思的(欲樂作意),或認為生命沒有意義(虛無作意)、做人沒有意思(頹廢作意),都屬於世間思惟,屬於想蘊的思辨。seasky 寫:為這承受萬般苦難,生命五陰值得我們拼死拼活去擁有、愛戀、取著麼?
是以,「如果五蘊是無常的,那麼,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繼續活下去?人生的目的與生存的目的又是什麼?」,不但不會再為這種種生存問題起煩惱,反倒是覺醒修行解脫的良好契機!
生命承受的具體苦難,不等同於「無常故苦」。正觀的「厭離」,不等同於虛無作意、頹廢作意。
認為生命承受萬般苦難,或者也可以認為生命擁有種種欲樂,這都是在想蘊的思辨上各執一端而已。「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雜阿含】1 經)基於想蘊的思辨,屬於世間的學問修養,為凡夫所敬重;而修習佛法、「厭離」,是否也「厭離」了想蘊的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