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9 頁)
發表於 : 2006-12-14, 17:21
由 Mahanama
ild434611 寫:有法友提及荼帝比丘,我個人的見解是他们不是懷疑佛法,而是於佛法上有錯解, 有錯解當然非正見,也會影響進道上昇,但只須善知識加以點破就會恢復正見,因此我認為疑結的突破會產生淨信,也就是四不壞淨,真真正正的確認佛所說的法是真理,不會被其他所憾動.
事實上,嗏帝比丘對佛和法的信念是很堅強的,以致於眾多比丘都無能勸服他,最後要勞動佛陀親自糾正他;換言之,他只是知見不正,這種人如果你還要說他於佛有疑、於法有疑,那真的莫名其妙了。我們還需要語言嗎?或者說這證明了漢語漢字是一種落後的語文?
至於說疑結的突破就產生了四不壞淨,這一點我礙難苟同,因為這是像法產生的關鍵處。我認為疑結的斷除導致戒禁取見的斷除,而開始趣向涅槃。這叫不由他度,不由他信,於無上道生決定信。這才是不動搖、不壞的真義,但它對許多善男信女來說,太抽象也太難明白了。於是,隨著佛法的宗教化,它終於被具像化,成了對佛、法、僧、戒的不壞信。
發表於 : 2006-12-14, 17:26
由 shanguan
Mahanama 寫:經典中,『四不壞淨』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不但沒有嚴加區別,而且還是混淆在一起的,於是講到六念或十念時,『念佛』就是『念佛』,而一提到『四不壞淨』,『念佛』就搖身一變,成了『於佛不壞淨』。那麼,連『四不壞淨』的定義都有了兩套,一套是經典中的,一套是你自己發明的。
念是確立概念,信是認可這個概念所表達的内容,其内容當然是可以一樣的,區別在如何對待它們。
比如我們可以憶念四聖諦的内容,但如果不加思惟分析理解,那只是念。一旦通過思惟分析認可了這個四聖諦,那就是信了。
所以,你只是從内容上看到他們的相同處,卻沒有看到如何看待這個内容的用心方式的不同,才會一直鉆在這個牛角尖裏不能自拔。
惡人都可以念佛法僧,但不等于他有正思維去觀察佛法僧。
如果單單是念某件事,是沒有什麽好壞的,也和外道念上帝沒有區別,而佛法裏的信是對所念的内容理智的加以分析后建立的,還不明白麽?
發表於 : 2006-12-14, 17:31
由 shanguan
Mahanama 寫:
事實上,嗏帝比丘對佛和法的信念是很堅強的,以致於眾多比丘都無能勸服他,最後要勞動佛陀親自糾正他;換言之,他只是知見不正,這種人如果你還要說他於佛有疑、於法有疑,那真的莫名其妙了。我們還需要語言嗎?或者說這證明了漢語漢字是一種落後的語文?
至於說疑結的突破就產生了四不壞淨,這一點我礙難苟同,因為這是像法產生的關鍵處。我認為疑結的斷除導致戒禁取見的斷除,而開始趣向涅槃。這叫不由他度,不由他信,於無上道生決定信。這才是不動搖、不壞的真義,但它對許多善男信女來說,太抽象也太難明白了。於是,隨著佛法的宗教化,它終於被具像化,成了對佛、法、僧、戒的不壞信。
四不坏淨的關鍵點是于法不坏淨,如果對法還沒有做到不坏淨,就算對佛沒有疑,也是不行的。況且,你說“眾多比丘都無能勸服他”表明他連僧不坏淨都沒有做到。
其實可以換一個問題或許你就能發覺你的思路存在的問題了,那就是:
一個初果是不是還會對佛法僧戒有懷疑?
這個問題能給個答案麽?
發表於 : 2006-12-14, 18:51
由 seasky
疑:對於五受陰生生不息輾轉運行的道理已正確明瞭、已完全醒悟過來,知道五受陰是無常是苦是無實質的我的真理,自我為喜愛貪求五受陰而受苦受難無有絕期,當他在觀念與知見上發自內心真誠體驗到對生命(五受陰)生起了厭離、棄捨的那一刻開始,疑結永斷!疑結永斷時,身見結、戒禁取結亦永斷,三結同一時間永遠斷盡,自此一路朝向五受陰熄滅的方向前進。
由於五受陰是苦的真理是佛所說,故三結斷時,對佛所說的"真理"淨信心堅固不退;
由於五受陰是苦的真理是法所示,故三結斷時,對法所示的"真理"淨信心堅固不退;
由於五受陰是苦的真理是僧所傳,故三結斷時,對僧所傳的"真理"淨信心堅固不退;
由於五受陰是苦的真理是戒行所增上,故三結斷時,對戒行所增上的"真理"淨信心堅固不退。
發表於 : 2006-12-14, 19:12
由 Mahanama
freshman 寫:(一○)中阿含七法品漏盡經第十
“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如是知
如真已。則三結盡。身見.戒取.疑三結盡已。得
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
上人間七往來已。便得苦際。”
這種經文阿含中到處可見,僅僅舉上一例。
我不知道你憑何說:“如果知道『滅』是什麼樣子,對四聖諦都知如真,那已經是阿羅漢了”?
這篇經說的是『漏盡』,也就是斷盡一切結使之意。初果漏盡了嗎?顯然不是。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證得初果,才能在有限的受生中達到止息;同時,這段經文也指出了『三結盡』才是初果,才可企及漏盡。
發表於 : 2006-12-14, 19:23
由 freshman
Mahanama 寫:這篇經說的是『漏盡』,也就是斷盡一切結使之意。初果漏盡了嗎?顯然不是。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證得初果,才能在有限的受生中達到止息;同時,這段經文也指出了『三結盡』才是初果,才可企及漏盡。
我在上面所引的只是其中一段,我建議您將全經讀完後再仔細思考一番。本人沒有反對『三結盡』才是初果,而是說:“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如是知如真已。(才)則三結盡。”
而你是主張:“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就是阿羅漢了”(如果我沒有誤會的話)
發表於 : 2006-12-14, 19:27
由 Mahanama
其實,『四不壞淨』的信仰是變了味的法義,除了以基本佛理思辨可知外,在雜阿含經中也有跡證可憑,例如雜阿含八三四經稱:『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不於人中貧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我們都知道,比丘不受蓄錢財,以托缽乞食為常法,『不於人中貧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會是佛陀給比丘的教導嗎?它是不是絕大多數在家人的心願呢?用你們的腦筋想一想吧
發表於 : 2006-12-14, 19:28
由 freshman
Mahanama 寫:如果知道『滅』是什麼樣子,對四聖諦都知如真,那已經是阿羅漢了。我想,你可能是把『疑』和『無明』混為一談了。將疑結解讀為對佛、法、僧、戒的信仰不夠,自然有利於佛教的推廣,『四不壞淨』的信仰也會受到大多數在家人的歡迎,但像法畢竟是像法。我希望把『四不壞淨』還原為佛陀教導的四個簡單的業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也讓初果回復純淨的本來面目-三結盡。
這才是我有異議的問題。
發表於 : 2006-12-14, 19:37
由 Mahanama
freshman 寫:我在上面所引的只是其中一段,我建議您將全經讀完後再仔細思考一番。本人沒有反對『三結盡』才是初果,而是說:“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如是知如真已。(才)則三結盡。”
而你是主張:“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就是阿羅漢了”(如果我沒有誤會的話)
是的,那是我的主張。要把整個四聖諦都知如真,那並非初果所能辦得到的。就以『滅』諦來說,它的具體內容是緣起法,要對它知如真,那必須順觀、逆觀十二因緣,而這又必須以成就正定為前提,否則只是理上知,而不是知如真。阿難尊者在佛住世時,已經是初果,他也未能做到;有一次,他表示緣起很淺,結果被佛陀糾正,隨後向他開示了一番(大緣經、中阿含九七經)。
發表於 : 2006-12-14, 20:31
由 shanguan
Mahanama 寫:其實,『四不壞淨』的信仰是變了味的法義,除了以基本佛理思辨可知外,在雜阿含經中也有跡證可憑,例如雜阿含八三四經稱:『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不於人中貧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我們都知道,比丘不受蓄錢財,以托缽乞食為常法,『不於人中貧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會是佛陀給比丘的教導嗎?它是不是絕大多數在家人的心願呢?用你們的腦筋想一想吧
呵呵,你的意思是初果都是比丘?
(八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毗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時。
有善調象師離車。名曰難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離車難陀言。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欲求壽命。即得壽命。求好色.力.樂.辯.自在即得。何等為四。謂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我見是聖弟子於此命終。生於天上。於天上得十種法。何等為十。得天壽.天色.天名稱.天樂.天自在。天色.聲.香.味.觸。若聖弟子於天上命終。來生人中者。我見彼十事具足。何等為十。人間壽命.人好色.名稱.樂.自在.色.聲.香.味.觸。我說彼多聞聖弟子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從他聞.不取他意.不因他思。我說彼有如實正慧知見
爾時。難陀有從者。白難陀言。浴時已到。今可去矣
難陀答言。我今不須人間澡浴。我今於此勝妙法以自沐浴。所謂於世尊所得清淨信樂
爾時。離車調象師難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此經明明是對在家人說的,你假裝不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