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2 頁)

請問十二緣起的白話解釋

發表於 : 2006-11-27, 07:02
phantasm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各自的白話解釋是什麼呢?
尤其是後面的”無明、行、識、名色”,末學曾聽過很多種版本的解釋,但大都語焉不詳,望前輩們不吝指導。

發表於 : 2006-11-27, 13:34
lkjh

Re: 請問十二緣起的白話解釋

發表於 : 2006-11-28, 23:49
seasky
phantasm 寫:「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各自的白話解釋是什麼呢?
尤其是後面的”無明、行、識、名色”,末學曾聽過很多種版本的解釋,但大都語焉不詳,望前輩們不吝指導。
無明:不明白四聖諦的真理。四聖諦講解苦(生命是苦)、苦的集起(生命的集起、流轉、輪迴)、苦的止息(生命的熄滅)、滅苦的方法(熄滅生命的方法)。對生命本身愛喜欲求(亦即對四聖諦無知無覺),不知從生命本身覺醒、不知放捨生命、持續經營生命、生活、生存,令生命再再集起而陷於純大苦的無止境流轉當中,這便是無明。

行:五陰中的行陰,也就是意志、思惟、行為。大致區分為身、口、意三行。

識:五陰中的識陰,也就是知覺、感知。識是心(名)與身(色)之間的連繫橋樑,其功能就在傳達感官的訊息,使五陰得以彼此呼應運作,於是架構起身與心的整個生命活動。

名色:精神(名)與物質(色),也就是一般說的身心(亦即人或生命個體)。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處,指人的生命中所具備的六種感官的功能作用。

觸:感官與境界的接觸,才能產生知覺、感知。

受: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覺受。

愛:欲、渴愛、愛喜、貪愛、欲愛、欲貪、貪瞋癡 ...

取:執取、繫縛、染著、追逐、希求 ...

有:是指有了生命生存所需要的條件。三有:欲有(外在環境)、色有(生理條件)、無色有(心理條件),三有都具備了的時候,必然註定要受生來到世間!

生:受生、出生、誕生,顯現形成了生命(有身)。

老死:生命(有身)的衰老、死亡。

發表於 : 2006-11-29, 00:48
chkao59
可能會重新開啟十二緣起能否貫通三世的爭論... :lol:
建議法友您可以搜尋以前的專題(一)(二)
取得一個大約的"共識"(?)來理解.
8)

Re: 請問十二緣起的白話解釋

發表於 : 2006-11-29, 00:49
freshman
seasky 寫: 有:是指有了生命生存所需要的條件。三有:欲有(外在環境)、色有(生理條件)、無色有(心理條件),三有具備了的時候,必然註定要受生來到世間!
法友對此可以再斟酌一翻。會有新的體會。
普通凡夫是三有都具備的,三果聖人沒有欲有,所以不在欲界投生。 :wink:

發表於 : 2006-11-29, 19:05
phantasm
chkao59 寫:可能會重新開啟十二緣起能否貫通三世的爭論... :lol:
建議法友您可以搜尋以前的專題(一)(二)
取得一個大約的"共識"(?)來理解. 8)
末學是覺得發帖的問題已經很明確了,如果這樣還會引發貫通三世的爭論,
那到時就只能請版主鎖住主題了。

還有就是,末學這幾天產生一了些想法,十二因緣好像每一個都是前兩個互緣的,例如說「取」是受與愛互緣,「受」是觸與六入互緣,不知道這樣觀察對不對?

發表於 : 2006-11-30, 11:39
chkao59
phantasm 寫:末學是覺得發帖的問題已經很明確了,如果這樣還會引發貫通三世的爭論,那到時就只能請版主鎖住主題了。?
法友:
末學沒有說您不能問的意思.是說十二支緣起在不久前
版上尚有很豐富的討論
我也尚在體會消化中 受益良多
所以才這樣建議... :D
phantasm 寫:還有就是,末學這幾天產生一了些想法,十二因緣好像每一個都是前兩個互緣的,例如說「取」是受與愛互緣,「受」是觸與六入互緣,不知道這樣觀察對不對?
我自己一直對前兩支無明與行保留
比較著重在"齊識而還 不能過彼".
還希望眾先進法友多多提示我們...

Re: 請問十二緣起的白話解釋

發表於 : 2006-11-30, 20:07
seasky
chkao59 寫:可能會重新開啟十二緣起能否貫通三世的爭論... :lol:
建議法友您可以搜尋以前的專題(一)(二)
取得一個大約的"共識"(?)來理解. 8)
十二緣起的確能貫通三世(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但部派三世緣起之說卻不符正法 ...

  緣起法是佛教有名的教法,不只在原始的《相應修多羅》中談到它,後世發展的佛教,如部派、般若中觀、瑜伽唯識也都重視緣起法的教說,並加以自由發揮。唯識大乘談論業感緣起,認為業力是推動生命的因緣。般若中觀大乘談論性空緣起,認為宇宙萬法皆是因緣和合所成,本性皆空。部派的緣起則以無明、行、識十二緣起能否貫通三世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這十二支緣起來附會眾生的一生,從一念無明投胎乃至最後的老病死結束一生;或將緣起的十二支別分為三世二重因果:無明與行是前世、從識到有是今生、生及老病死屬於來生。
... ...
  至於部派的緣起觀雖沒有脫離生命另立重點,但部派論師卻未能掌握緣起的真諦。他們將十二支緣起的名相各別賦予年齡上的區隔,或階段性的歸類,卻忽略了緣起所特別要點明『有是則是事有,是事有則是事起。』的相關性法則。當然,學者可以說:『就是有一念的無明,才會有入胎的行,繼而招攬父精母血而成名色……』或『就是有過去生的無明與行,才會結生今生的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終至召感來世的生老病死……』這些豈不是因果的相關性?

  前文〈緣生法〉一節曾提到:『因緣法(緣起法法說)是維持生命活動秩序的法則,緣生法(緣起法義說)則是實際進行生命活動運作的個別單位。』然而,將十二個名相分配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既難容於緣起法法說;將人的一生分割為十二個時段也有違緣起法義說。部派論師埋首造論以解說十二緣起的努力可謂用心良苦,只可惜沒有抓住緣起法法說、義說的基本精神。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契經 雜因誦】

  緣起法法說的重點在於提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法則,這項法則能夠合理解釋生命活動的原由:生有故老死有,生起故老死起。不同於一般人追究生命起源的思考模式,佛陀並沒有去追究老祖宗的遺產,他要從生命的現實狀況中找出解決方法。佛陀在現有的生命現象中搜索引發苦難的最基本原因,並一路回溯生命各項流程,這一切都沒有離開眾生現實的生活過程。

  一切苦難的由來全然不逾於生,有生就有老病死、有生就有憂悲惱苦,無論遭遇什麼磨難,追根究底,一切過失歸咎於出世。不必責怪暴政、仇敵、意外事故、愛滋病或交友不慎,只要不曾出生於世,就沒有遭受傷害的機會。以這種追究問題根源的思惟方式,佛陀務實地推敲生命真相。既不同於宗教信仰者以熱情奔放的想像力創作各式各樣的神話;也不像儒家學者保守地抱持『未知生焉知死』的訓示,無意尋求生命更深層的真理。

  實事求是,並且勇於深入探究,是佛陀追尋真理的基本態度。
chkao59 寫:我自己一直對前兩支無明與行保留
比較著重在"齊識而還 不能過彼".
還希望眾先進法友多多提示我們...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契經 雜因誦】

  愛著五受陰並非緣起法則的最開端,愛,還是可以上溯因緣的。愛從何來?同樣,並沒有哪個性靈主體以愛為本性,愛僅是因受而起,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受引起三愛:什麼樣的情況能滿足樂受、平息苦受,愛就會隨之而起,愛著那些能滿足樂受、排除苦受的境界、身理狀況與觀念想法。

  受也還是從緣而起:因觸而起。有六種觸----見、聞、嗅、嘗、覺、知。這些觸發生時若令人滿意就生起樂受、令人不滿就生起苦受、無所謂的話就是不苦不樂受。

  觸則因感官而起,有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種感官引起六種觸。

  感官則因名色而有,有身體機能與精神功能,就必須有感官與外界連繫,才能正常生活。

  名色又是緣識而有,倘若沒有識別作用,名色的存在便毫無意義而勢必無法存續。

  當佛陀思惟至此,發現『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緣起法只能上溯至識,再不能超越識而更有發現了。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意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契經 雜因誦】

  但識也不是憑空發生,識是緣名色而生。為什麼名色緣識而生、識又緣名色而生,這豈不相互矛盾?尊者舍利弗就曾針對這個問題質詢過尊者摩訶拘絺羅,而尊者摩訶拘絺羅以譬喻作答:好比空地上的三根蘆葦,只有一根是無法豎立的,兩根相靠仍站不住,唯有三根架在一塊才能穩當直豎。名色與識的相依相緣情同此理,名、色與識三者缺一不可。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這段經文正證明了緣名色(色、受、想、行)識得生長。

  識與名色相依相緣而生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直到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起。

  不過,只要是稍具佛學素養的佛教徒都知道緣起法有十二支,既然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那麼無明與行又該何處安身立命?無明與行其實是整個緣起流程的總執行長,它們參與、主導了整個生命活動的一切過程。無明是對生命真相的無知,行則是因無知而發動的持續生命活動。

  於生命的無常、苦、無我不如實知;於五受陰、六入處、緣起法、四聖諦不如實知,便是無明。不知真相的無明令眾生誤將無常、苦、無我的生命視為常、樂、我;誤將五陰、六入視為我、我的,從而發展一連串緣識名色乃至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起的生命活動----行。有這樣的無明就有這樣的行、這樣的生死輪迴。

  當然,無明也絕非生命最基本的元素或創造生命的至高本體,人們不能期盼一切生命從無明流出,最終亦回歸無明。無明一樣是在生活過程中再再生起的緣起現象。

Re: 請問十二緣起的白話解釋

發表於 : 2006-11-30, 20:13
seasky
版主,請刪上文,謝謝!

發表於 : 2006-11-30, 21:40
phantasm
為什麼又會去扯那些三世理論啊 . . 8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