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lkjh
- 文章: 649
-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由 lkjh » 2007-07-26, 09:08
shopping 寫:觀察思維苦、空、無常,於此啟修,
於三明智證中證果解脫,
三明智證與證果解脫有何關係呢?
1.不證宿命焉能證知輪迴之苦?
2.不見天惡趣焉能證知前世今生因果牽纏的恐怖?
3..諸漏不盡,智慧不明,無明如何滅?
在這個層面上,需要貫穿過去嗎?應該要吧!
我認為不需要有宿命通,依此經與八正道的修法,於當下正知正念就是找尋初果之道的方法 。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智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雜阿含第二九六經》
-
shopping
- 文章: 174
-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文章
由 shopping » 2007-07-26, 14:07
修行不止於證初果吧!
就連阿羅漢都有三明、定慧俱解脫、慧解脫的層次,
其中又以三明為最上!
三明應該是目的地吧!
(六○).................若比丘不樂於色。心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樂。心得解脫。不滅不生。平等捨住。正念正智。彼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前際俱見。永盡無餘。前際俱見。永盡無餘已。後際俱見。亦永盡無餘。後際俱見。永盡無餘已。前後際俱見。永盡無餘。無所封著。無所封著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亦無所求。無所求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一二)...............................佛告舍利弗。我於此五百比丘亦不見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此五百比丘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已捨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除一比丘。謂尊者阿難。我記說彼於現法中得無知證。是故。諸五百比丘我不見其有身.口.心見聞疑罪可嫌責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五百比丘既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然此中幾比丘得三明。幾比丘俱解脫。幾比丘慧解脫。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
-
seasky
- 文章: 770
-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由 seasky » 2007-07-26, 21:33
古仙人道的經文內容中,是否在講四聖諦呢?
法友們,請仔細觀察體會 ...
《雜阿含二八七經》
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
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
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契經 雜因誦】
這是一則以優美故事做為譬喻的經文,譬喻中的豐富意涵,寓含了人類對美好人生深邃濃厚的期盼與想望:舒適美好的生活,祥和、豐裕、滿足、無有匱乏、無憂無慮。
佛陀以這樣的譬喻形容他所達成的道果是同樣的祥和、豐裕、滿足、無有匱乏、無憂無慮。世人想達成他們的期盼與想望,必須孜孜不倦地努力,尋求達成目標的正確途徑;佛陀想達到超越世間的偉大成就,也是一樣必須孜孜不倦地努力,尋求解脫涅槃的正道。追隨佛陀的弟子們,雖不必如佛陀一般的披荒覓路,重新發現古仙人道的存在,但卻不能不以同樣孜孜不倦的修行,踏上這條八聖道的征途,達到最終的古仙人去處。
「道跡」多少含帶了譬喻意象,簡明通俗的說法就是修行,整個苦滅道跡聖諦都在講解修行的正確方法。談起修行,世人其實一點也不陌生,不只正法講修行,世間許許多多的宗教都講修行,乃至對人性有高尚期許的哲人、思想家、衛道者,都有修身、修道的概念。自古以來人類就有借助種種手段來修鍊身心,以期達到完人境地的完善理想。
可是,在全世界的文明中,幾乎找不出一如古印度文明中的修行文化,雖然中國有道家修仙的故事,但在神仙的傳說中真能得道升天的,總是侷限於下凡的星君天仙,不具仙風道骨的凡夫俗子,根本別想指望有羽化登天的機會;天主教也有終身奉獻上帝而修道的修士、修女,但他們並非真的期望自己也能藉由修道而像耶穌基督一般的肉身成道,他們只是希望能見證神的臨在而向世人傳佈福音、宣揚主的大能。
可以說只有印度才確實發展出凡俗人等也有機會借修行而超凡入聖的觀念,這項獨特的觀念提供了人們選擇的餘地:熱衷於塵世的人可以繼續追求人世間的快樂與幸福,懷疑生命意義的人也有權利厭棄既有不圓滿的現實人生,以修行為手段來探索生命最終極圓滿的可能性。而修行這一概念,正是佛陀能夠成等正覺、超越世間的重大關鍵。
註:
八正道,有兩個走向:
1. 熱衷於塵世的人可以繼續追求人世間的快樂與幸福。
(世間道,圓滿人生,多數原始佛法修學者的意願)
2. 懷疑生命意義的人也有權利厭棄既有不圓滿的現實人生,以修行為手段來探索生命最終極圓滿的可能性。
(解脫道,熄滅生命,極少數原始佛法修學者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