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講了這么多,爲什麽要迴避雜阿含經中多次出現的‘諸行的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為涅槃。’
這裡清楚地說明兩點:1、無常和生滅的關係;2、涅槃和生滅的關係。
如實知見諸行,則必然是如實知見諸行的生滅。如實知見,則生厭離,厭離于生滅,心才趨於不生不滅的涅槃。
解悟禪法(暫定名)
感謝metta友的批評。我確實在不同的場合對於類似的問題有刻意的回避。原因比較復雜,簡述如下:
1)我自己個人沒有回避,談不上回避任何問題。只是在工作生活之余按部就班的修行。
2)在論壇討論或者公開發表文章時,會碰到很多問題,有些略一思維就能回應,就做回應。有些不行,就不回應。
你的問題牽涉到,這裏所說的諸行的行指什麽?生滅法的生滅指什麽?寂滅指什麽?樂指什麽?涅槃是什麽樣的?我無法簡單化。
從理論上來說,我研究不夠,無法引經據典。從實際修證來說,沒有證到寂滅的涅槃。
當然了,對此問題,我自己心裏有清晰的現觀,不是時時刻刻,是要“作意”觀法。但是寫出來就是另外一回事情。
曾經有意識的看--“論”當中的解釋,比如說南傳的十六觀智。很有意思,絕大部分和我所經歷的很相似,但是有細微而難言的差異,如果要我解釋的話,一定有人說我牽強附會,所以就幹脆不說--語言確實有不到之處。
好在我在本貼只是打算說到初禪,就算是解悟禪法的上部吧。我想這個是可以求同存異的部分。
就象我在本貼前面所說的,即使是對於涅槃的問題搞錯了,只要初禪沒有搞錯的人,一樣可以證到初禪。
1)我自己個人沒有回避,談不上回避任何問題。只是在工作生活之余按部就班的修行。
2)在論壇討論或者公開發表文章時,會碰到很多問題,有些略一思維就能回應,就做回應。有些不行,就不回應。
你的問題牽涉到,這裏所說的諸行的行指什麽?生滅法的生滅指什麽?寂滅指什麽?樂指什麽?涅槃是什麽樣的?我無法簡單化。
從理論上來說,我研究不夠,無法引經據典。從實際修證來說,沒有證到寂滅的涅槃。
當然了,對此問題,我自己心裏有清晰的現觀,不是時時刻刻,是要“作意”觀法。但是寫出來就是另外一回事情。
曾經有意識的看--“論”當中的解釋,比如說南傳的十六觀智。很有意思,絕大部分和我所經歷的很相似,但是有細微而難言的差異,如果要我解釋的話,一定有人說我牽強附會,所以就幹脆不說--語言確實有不到之處。
好在我在本貼只是打算說到初禪,就算是解悟禪法的上部吧。我想這個是可以求同存異的部分。
就象我在本貼前面所說的,即使是對於涅槃的問題搞錯了,只要初禪沒有搞錯的人,一樣可以證到初禪。
那就先拿【雜阿含經】第803經以及對應的相應部對應來看:
息長,……。
息短,……。
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喜,……。
覺知樂,……。
覺知心行,……。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心,……。
覺知心悅,……。
覺知心定,……。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觀察無常,……。
觀察斷,……。
觀察無欲,……。
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
----------------------------------------------------------
五 於長入息,了知‘我長入息’;於長出息,了知‘我長出息’;於短入息,了知
‘我短入息’;於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六 學‘我覺偏身入息’,學‘我覺偏身出息’,學‘我止身行入息’,學‘我止身行
出息。’
七 學‘我覺喜入息’,學‘我覺喜出息’,學‘我覺樂入息’,學‘我覺樂出息。’
八 學‘我覺心行入息’,學‘我覺心行出息’,學‘我止心行入息’,學‘我止心行
出息’,學‘我覺心入出息’,學‘我覺心出息。’
九 學‘我心喜歡之入息’,學‘我心喜歡之出息’,學‘我心得定之入息’,學‘我
心得定之出息’,學‘我心解脫之入息’,學‘我心解脫之出息。’
一〇 學‘我觀無常入息’,學‘我觀無常出息’,學‘我觀離貪入息’,學‘我觀離
貪出息’,學‘我觀滅盡入息’,學‘我觀滅盡出息’,學‘我觀定棄入息’,學‘我
觀定棄出息。’
是比較符合我的思路--觀無常是法念住內容。還是符合你的思路--不應該這樣歸納。
息長,……。
息短,……。
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喜,……。
覺知樂,……。
覺知心行,……。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心,……。
覺知心悅,……。
覺知心定,……。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觀察無常,……。
觀察斷,……。
觀察無欲,……。
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
----------------------------------------------------------
五 於長入息,了知‘我長入息’;於長出息,了知‘我長出息’;於短入息,了知
‘我短入息’;於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六 學‘我覺偏身入息’,學‘我覺偏身出息’,學‘我止身行入息’,學‘我止身行
出息。’
七 學‘我覺喜入息’,學‘我覺喜出息’,學‘我覺樂入息’,學‘我覺樂出息。’
八 學‘我覺心行入息’,學‘我覺心行出息’,學‘我止心行入息’,學‘我止心行
出息’,學‘我覺心入出息’,學‘我覺心出息。’
九 學‘我心喜歡之入息’,學‘我心喜歡之出息’,學‘我心得定之入息’,學‘我
心得定之出息’,學‘我心解脫之入息’,學‘我心解脫之出息。’
一〇 學‘我觀無常入息’,學‘我觀無常出息’,學‘我觀離貪入息’,學‘我觀離
貪出息’,學‘我觀滅盡入息’,學‘我觀滅盡出息’,學‘我觀定棄入息’,學‘我
觀定棄出息。’
是比較符合我的思路--觀無常是法念住內容。還是符合你的思路--不應該這樣歸納。
你看到的是印度內觀研究所的大念住經版本:metta 寫:这个问题就提得不对,因为大念住经在每一个念住都讲观不断生起的现象,不断灭去的现象,不断生起和灭去的现象,即每一个念住都可以观无常。freshman 寫:希望法友反思,觀無常應當分在四念住的那一住呢?
Which four? Here, monks, a monk dwells ardent with awareness and constant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impermanence,3 observing body in body, having removed craving and aversion towards the world [of mind and matter]; he dwells ardent with awareness and constant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impermanence, observing sensations in sensations, having removed craving and aversion towards the world [of mind and matter]; he dwells ardent with awareness and constant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impermanence, observing mind in mind, having removed craving and aversion towards the world [of mind and matter]; he dwells ardent with awareness and constant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impermanence, observing mental contents in mental contents, having removed craving and aversion towards the world [of mind and
你在對照一下其他的無論是巴利文協會的還是日本人的版本,再來看看:
Which four?
"There is the case where a monk remains focused on the body in & of itself — ardent, alert, & mindful — putting aside greed & distress with reference to the world. He remains focused on feelings... mind... mental qualities in & of themselves — ardent, alert, & mindful — putting aside greed & distress with reference to the world.
你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不同。
印度內觀研究所的行為,我只能說非常令我失望。
觀不斷生起的現象,不斷滅去的現象,不斷生起和滅去的現象--freshman 寫:再建議法友好好研讀坦尼沙羅比丘的文章,特別是那篇《“觀三相"還是“三隨觀”?》,要拋棄成見,放空自己,你會發現問題,從新思考這個問題:如何是觀無常?
可能不是你所認為的那樣,也不是馬哈西比丘所說的那樣。自然也就不能簡單地認為:
觀不斷生起的現象,不斷滅去的現象,不斷生起和滅去的現象,--這是觀無常。
我認為,上面的這個是身念住,對應的是:呼吸長,則知道長,呼吸短,則知道短。
如何是觀無常呢?我認為正確地應該是:無常隨觀。方法特殊,已經超出了前面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的技巧。同時,要有相當的定力(這就決定了前面三個念住要有基礎,尤其是心念住要熟練),否則的話,就會畫虎不成反類貓。
這個應該看成是在於觀察正在發生的各種(身,受,心,法)現象,而不是在於觀察正在發生的各種(身,受,心,法)生滅。
這個應該重點不同。這個技巧--觀察正在發生的各種(身,受,心,法)現象--確實是通用於四念住的始終。但是不能把觀察正在發生的各種(身,受,心,法)現象=“觀無常”。
這末說吧,觀察正在發生的各種現象,是基礎,是觀五蘊。觀無常,是觀五蘊的集滅味患離的患。這個和上面的那個基礎技巧不同,帶有一些想象/歸納/思惟的成分。
比如說,一切行無常,這個一切,就不是直觀(正在發生的)。而是有歸納/思惟的成分。再有,在念身經中:
比丘者。觀彼死屍。或一.二日。至六.七日。烏鴟所啄。豺狗所食。火燒埋地。悉腐爛壞。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
這也是有想象/歸納/思惟的成分。
還有很多經證就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