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3-09-26, 01:01
freshman 寫:BBCALL 寫:沿用這個比喻,在解悟禪法的第一步,是要先把呼吸點亮(小範圍的,在鼻子周圍的),第二步就是要把全身點亮。
請說明一下「全身」?這裡是指身體的全身還是指出入息?
這個東西,我前面也說過了。盡管很多人說,這個全身是指呼吸,但是我認為是“身體”。
現在,應該有更多的人相信,這個「全身」是指身體了。
有的人覺得我寫這個禪法寫的太慢,從時間來說,確實慢。但是,如果考慮到這是在做一件必須經受檢驗的事情,就必須慢。
這個檢驗,不只是時間的檢驗,經典的檢驗,更重要的還是修習者自身修習後的檢驗。
覺知作全身而呼吸,寫這句話只要幾秒鐘,讀這句話也只要幾秒鐘,但是要做到,對於平時有工作的人來說,沒有一個一年半載的修習,恐怕是不行的。
接下來,如果有些人真地嘗試了我上面的方法修習過。下面的內容才更有意義。
下面談一談,在動中修行。
禪修其實不分動靜,不分姿勢。但是,做事情總有一個從容易處入手,再慢慢擴充的步驟。
坐下來,專心致誌註意呼吸,是最簡單的,最容易下手的。
從這裏出發,把覺知擴大到全身是一個必須的修行方向(這個時候仍然是坐或站或躺做不動)----
這可以說是縱向。
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在動中(走或簡單化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保持覺知----
這可以說是橫向。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3-09-26, 05:26
如何在動中保持覺知呢?關鍵點還在本禪法的第一步:覺知呼吸。覺知呼吸的關鍵點又在覺知呼吸時正在發生的現象上。這一點修習好了以後,你就能體會了:
1)所謂站/坐/趟(靜止)的姿勢,其實是要將心安住在小範圍(鼻子附近)的(呼吸的)動作上。
隨作覺知能力的增強,範圍的擴大(向全身擴展),身體的動作其實和呼吸的動作本質沒有不同。
2)念住呼吸,非常容易走入另外的道路(我個人認為是彎路),那就是刻意調整呼吸,讓呼吸順暢,喜樂感增強,身體強健的方向發展----這個是氣功的路子。當然也有治病強身的特效。
解悟知道這個方法,但是解悟禪法不這樣修。
解悟禪法從一開始就強調“正念正知”----念住/知道----不強調舒服,順暢,只強調念住/知道,並且強調將這個念住/知道擴充範圍----從鼻頭到全身,從(全身體)靜態到(全身體)動態。
只有這樣,才會水到渠成,會有一個境界出現,那就是:“心”會慢慢呈現----呼吸是一件事情,知道呼吸是另外一件事情,“事物在你眼前發生”是一件事情,知道它是另外一件事情;“聲音在你耳中發生”是一件事情,知道它是另外一件事情。。。
還有,你會理解【雜阿含經】第616經,什末是外相,什末是自心相。這個是在閉目打坐當中無法體會的,必須要在動中/日常生活當中練習才有體會。
這個非常重要,從這裏,打開“心念住”之門,也就打開了觀“集滅”之門;也打開了初禪之門,這也就是我所謂的得了“禪相”。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3-09-27, 16:44
在學佛求解脫的道路上,我曾經走過很多彎路,其中之一就是:打坐練功。
在坐中心情平靜,境界穩定。但是在動中,在日常生活當中,脾氣越來越壞,性格越來越急。也曾經想過在生活當中練功的可能性,但是都不得要領。
後來,通過學習,認識到,佛法的目的是要去除煩惱,而煩惱就在眼耳等六處,不在這裏練習殺“賊”,那麽任何殺賊的技術都不徹底。
所以,佛法的禪法不可能是關閉六根門,而是守護六根門。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在動中,在“完全開放的身心”上來練習。
在動中得禪定,是正定。或者說,正定不分動靜。但是要做到這點,必須從靜中入手。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3-09-27, 16:54
取到了“自心相”使得我在動中/生活當中練習禪修真正地成為了可能。這大大地增加了我每天習禪的時間。也對於什麽才是“禪修”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另外一個好處是,如果把“禪修”比作是在電腦上運行殺毒的程序,那麽,“自心相”就是被點亮的屏幕“顯示器”。它讓你清楚看到毒被消滅,毒在蔓延,甚至“顯示器”正在變黑,最後一團漆黑。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3-09-28, 05:11
禪那,據說,本意是燃燒(見Go, Do Jhana BY Thanissaro Bhikkhu )。醵《清凈道論》中說,是“燒毀(五蓋)敵對法故為禪那”。
這五蓋,我理解是遮蓋“心”,使“心”不明亮;如果我們把這種種的蓋燃燒了,心自然就明亮了。
這五蓋其實發生在眼等六處,見【雜阿含經】第305經:
何等為六分別六入處經。謂於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於眼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皆生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如是染著相應.愚闇.顧念.結縛其心。
所以,做禪那不應該是閉目塞耳追求平靜舒服,而是放開身心,在五蓋升起的地方去燃燒它們。把五蓋燒毀,從而令心遠離五蓋而明亮。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3-09-28, 05:29
禪那,據禪那(jhāna)的巴利字根,又有「覺知」、「想」、「思惟」的意思。(據毗婆舍那也是禪那?by溫宗堃 )
現在,我們如果在六入處都保持正念正知,就具有了這個禪那(jhāna)的「覺知」意,不僅如此,因為我們有了正知(如實知),根據【雜阿含經】第305經:
如實知見。見已於眼不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實知見。。。不染。不染著故。不相雜.不愚闇.
我理解,這個就是佛法正宗的禪那。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3-09-30, 17:28
解悟禪法的第三部:念住於"心"
取到了"自心相"後,要多加練習,逐漸地能夠輕易地念住"心".
我的體會是,在"心"的變動當中比較好練習,就象是一個變動的事物更容易引起註意一樣.所以,情況是這樣的:
在動中/日常工作生活當中,時時(或者常常)念住呼吸----過度到念住"心"----心正被外物牽引(正在外散)----念住呼吸----心回來----念住心----再循環往復.....
一遍一遍,一天一天,逐漸形成習慣,能夠輕易地念住心.
這裏的一個關鍵點在於,一旦"自心相"散開了,立即從念住呼吸開始,再很快地過度到身體,再念住"心"----呼吸始終是根據地.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3-10-01, 18:05
可以熟練地念住於“心”後,慢慢的體會:心是如何外散的,心是如何被遮蓋的?這就是大念住經所說的:心有貪,則知道心有貪。
然後,自然也就能慢慢體會:心是如何凝定的,如何明亮的?這就是大念住經所說的:心無貪,則知道心無貪。心定,則知道心定。
同時,行者知道,造成心外散/被遮蓋的法是惡法要斷除;造成心凝定/明亮的法是善法要培養。如此等等。精勤修習四正勤。
最終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外境所緣可以是變動的,但是,心的凝定/明亮不隨外境的變動而變動----仍然是凝定/明亮(這就是定),用“動中禪”前輩的話說就是:知覺逐漸成鏈。
用佛經裏的話說就是:(善)心一境性/或者說“心一趣性”。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3-10-01, 18:28
關於心一境性/或者說“心一趣性”,我認為一定要仔細審察,這個是定的別名應該是沒有異議的。
但是,這個是指的心的所緣還是指心的(狀態)境界呢?應該是指後者。
還有,幾乎我所看到的論書都說,這個心一境性是說(善)心一境性,也就是說,我個人理解:雖然心是剎哪剎那變動的,但是不會從善變成惡(心),而是一直呆在(善)心的境界裏,不會跨出這個善的邊界。
所以,我理解,這個心一境性不是心(所緣境界)固定不動(專一/定)。而是心的境界(善心/明亮心)不動蕩(不變化成惡心/不偶爾被遮蓋)。
法蘊足論六卷三頁雲:心一趣性者:雲何心一趣性?謂尋伺寂靜故;心不散不亂不流,安住一境(解悟理解:安住於純一為善的境界);故名心一趣性。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13-10-01, 18:59
freshman 寫:關於心一境性/或者說“心一趣性”,我認為一定要仔細審察,這個是定的別名應該是沒有異議的。
但是,這個是指的心的所緣還是指心的(狀態)境界呢?應該是指後者。
【雜阿含經】第1246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鑄金者。積聚沙土。置於槽中。然後以水灌之。粗上煩惱。剛石堅塊隨水而去。猶有粗沙纏結。復以水灌。粗沙隨水流出。然後生金。猶為細沙.黑土之所纏結。復以水灌。細沙.黑土隨水流出。然後真金純凈無雜。猶有似金微垢。然後金師置於爐中。增火鼓韛。令其融液。垢穢悉除。然其生金猶故。不輕.不軟.光明不發。屈伸則斷。彼煉金師.煉金弟子復置爐中。增火鼓韛。轉側陶煉。然後生金輕軟光澤。屈伸不斷。隨意所作釵.鐺.镮.釧諸莊嚴具
如是。凈心進向比丘粗煩惱纏.惡不善業.諸惡邪見漸斷令滅。如彼生金。淘去剛石堅塊
復次。凈心進向比丘除次粗垢。欲覺.恚覺.害覺。如彼生金除粗沙礫
復次。凈心進向比丘次除細垢。謂親裏覺.人眾覺.生天覺。思惟除滅。如彼生金除去塵垢.細沙.黑土
復次。凈心進向比丘有善法覺。思惟除滅。令心清凈。猶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純凈
這個除去惡法,純凈善法的過程,就是善心一境性的過程。再有,註意一下,經中的粗沙隨水流出的“流”指的正是惡法,而法蘊足論對於心一趣性的解釋正是心不散不亂不流。
並且,在經裏,金子的純凈明顯的比喻是
心的境界純凈,而非
心的所緣純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