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死隨念的人,已經死了麽?
(念死的修法之一)欲修念死的人,獨居靜處,當起「死將來臨」,「命根將斷」,或「死,死」的如理作意。如果念喜愛者的死,如生母念愛子之死則生悲;若念憎惡者的死,如怨敵念他的仇人之死則生歡喜,若念全無關心者的死,如燒屍者見死骸則不起感動;若念自己的死,如畏怯者見屠殺者之舉劍則起戰慄,以上的一切都是不如理作意,因為不起憶念感動及智的。所以在各處見了被殺或死的有情,思慮他們過去曾是知名之士的死而生憶念感動及智之後,當起「死將來臨」等的方法作意。這樣作意為起如理作意——即起方便作意之義。如是作意之時,有人即得鎮伏諸蓋,住於念死的所緣,生起得證近行定的業處。
將來的死不是未來世的?
諸比丘。若於眼如實知見。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見已於眼不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實知見。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於意不染著。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不染著故。不相雜.不愚闇.不顧念.不繫縛。損減五受陰。當來有愛.貪.喜。彼彼染著悉皆消滅。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燒。心不燒。身不熾然。心不熾然。身覺樂。心覺樂。身心覺樂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消滅。如是純大苦聚陰滅
以上這段經文就是一段推理的過程,但當然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
佛陀倒推十二因緣,就使用的推理的方法。
談五蘊,修行,輪迴(1)
關於阿羅漢死後有無的問題,佛陀在下面的經文作了回答:
世尊說道:「烏波濕婆啊!正如火苗被大風吹滅,已經消失,無以命名,牟尼擺脫了名和身,已經消失,無以命名。」
1075 「他是消失了,還是不存在,還是永遠健康地存在?請向我解釋,牟尼啊!因為你知道這個法門。」
1076 世尊說道:「烏波濕婆啊!這樣的人消失後,形量不存在,人們談論他的依據不存在;當一切現象消失時,一切談論方式也消失。」
關於三世因緣,有以下經文論說:
(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尊說道:「烏波濕婆啊!正如火苗被大風吹滅,已經消失,無以命名,牟尼擺脫了名和身,已經消失,無以命名。」
1075 「他是消失了,還是不存在,還是永遠健康地存在?請向我解釋,牟尼啊!因為你知道這個法門。」
1076 世尊說道:「烏波濕婆啊!這樣的人消失後,形量不存在,人們談論他的依據不存在;當一切現象消失時,一切談論方式也消失。」
關於三世因緣,有以下經文論說:
(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觀本身就是一個判斷推理過程,你這叫少見多怪。
六識中,只有前五識是現量而觀的,第六意識是可以比量而觀的,正因爲第六意識可以比量而觀,才會有四聖諦十二因緣的佛法的產生。
把意識的觀當作眼識的看,纔是望字生義。
(七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希拉就不要顯出你對佛法的無知了。
看到這裡的“分別推求”四個字麽?
六識中,只有前五識是現量而觀的,第六意識是可以比量而觀的,正因爲第六意識可以比量而觀,才會有四聖諦十二因緣的佛法的產生。
把意識的觀當作眼識的看,纔是望字生義。
(七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希拉就不要顯出你對佛法的無知了。
看到這裡的“分別推求”四個字麽?
法友,若能從「正觀五蘊:無常、苦、無我」法義切實對照自我生活生命的種種現象透徹觀察領會,將可發現:生命 = 苦。IanTsai 寫:"生命"與"苦"的相關係數高,但不等同。 例如:
從証道到最後一生結束為止, 生命是存在的,但是苦是不存在的。
例如蛇毒致死的尊者優波先那,在證道至生命結束前您認為苦或不苦。
證道即苦滅,證道即生命滅。您認為哪一個比較接近佛陀的教導。
已證道的聖者,心苦不存在,身苦卻存在,只要活著一天他的身體仍要時時遭受病苦及意外的襲擊。苦:包含心苦與身苦。
法友是否會這樣認為:「佛陀覺悟之後,就必須在菩提樹下立刻圓寂。因為當無明滅了,行也滅,識也滅,名色也滅了,他就會在那兒死去。」?
若不會,就像上述情形那樣把「生命的熄滅」直接認為「證道即生命滅」(證道即立刻死亡)是否正確?
況且,我們一般人死亡(尚未解脫前),能做到「生命的熄滅」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