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瀑流與四如意足(1)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7-07, 15:18

seasky法友一下說經文有問題,一下說經文沒問題,是人的問題,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法友是不是應該給個說明呢?這是第四次請法友解釋了,法友不會又繼續裝聾作啞吧?學佛法的人是這樣面對問題的嗎?
最後由 Dogbert 於 2007-07-07, 20:10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07-07, 18:54

Dogbert 寫:seasky法友一下說經文有問題,一下說經文沒問題,是人的問題,這麼種自相矛盾的說法,法友是不是應該給個說明呢?這是第四次請法友解釋了,法友不會又繼續裝聾作啞吧?學佛法的人是這樣面對問題的嗎?
在我看來,seasky法友 的思維方式比較特異。比如你問他:「下雪了嗎?」

  他回答:「下雪了。K到村子的時候,已經是後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裡。城堡所在的那個山岡籠罩在霧靄和夜色裡看不見了,連一星兒顯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兒的亮光也看不見。K站在一座從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橋上,對著他頭上那一片空洞虛無的幻景,凝視了好一會兒。..................[無意義過長文章刪除:版主]..................「『這種玩笑已經開夠啦,』K用一種特別冷靜的聲調說著,重新躺下來,蓋上了毯子。『你未免有點兒過分啦,我的朋友,明天我得談談你這種態度,假如需要的話,客棧老闆和諸位先生會給我作證的。讓我告訴你吧,我就是伯爵大人正在等待著的那位土地測量員。我的助手們明天就會帶著工具坐了馬車來到這兒。下雪了。我因為不想錯過在雪地裡步行的機會,這才徒步走來的,...........[無意義過長文章刪除:版主]..................,K就向火爐轉過身去。」

就是這樣,他「漂在 sea 上或飄在 sky 中」,洋洋灑灑地說話。 :lol: 雖然,這樣說話是很嚴肅的、很有學問的,不過,在此,在原始佛法討論區,我要借用K的話,勸說一句:「這種玩笑(?)已經開夠啦!」--當然,只是勸說而已 :roll: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Re: 四瀑流與四如意足

文章 freshman » 2007-07-10, 18:29

freshman 寫:
seasky 寫:佛法其實不在圓滿人生,而在熄滅生命!
如果法友不能理解“有余NIBBANA”,就不要幾次三翻地去談論“無余NIBBANA”。除了增加煩惱和邪見外,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有時間和心力的話,去思維“有余NIBBANA”是什麽樣的,會更有效果一些。 :)
"And so, Anuradha — when you can't pin down the Tathagata as a truth or reality even in the present life — is it proper for you to declare, 'Friends, the Tathagata — the supreme man, the superlative man, attainer of the superlative attainment — being described, is described otherwise than with these four positions: The Tathagata exists after death, does not exist after death, both does & does not exist after death, neither exists nor does not exist after death'?" ------ SN 22.86------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五蘊正觀

文章 Honesty » 2007-07-14, 23:56

BUDD 寫: 相應部48.6《蘊經》
  「比丘們,什麼是『五蘊』呢?」
  「一切所有的色,無論它們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身內的、身外的,粗大的、微細的,美好的、醜陋的,遠處的、近邊的,都稱之為『色蘊』。」   
『雜阿含經』(卷二.五五經)「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色陰」
Dogbert 寫:當你現在要開始禪修了,你要正觀色蘊,你要去觀過去、未來的色蘊嗎?過去的五蘊早已灰飛煙滅,未來五蘊尚未生起,你要怎麼觀?
同樣的名詞在不同地方是有不同的意義或範圍以及強調的重點,等你能真的觀未來的色蘊再來貼這個經文吧,讀經讀到什麼是現實都忘了?
末學認為就實際內觀的角度來看,去觀察五蘊無常,就會知道在每一個當下,因為無常故,現在的五蘊就已成為過去,未來的變動趨勢也存在每個當下,無常並不是跳躍式階段式的,而是沒有痕跡的連貫在每個剎那,只是很多人沒有細細觀察到這樣的五蘊無常。

所以很明顯內觀者會在當下就會認知到過去現在未來的五蘊,內觀(正觀)並不只是單純的看或無知的領受而已呀。反過來說:如果永遠只能認知現在,否認變異的過去,也不承認有未來必然的變動趨勢,那就不可能認知無常,不能認知五蘊的無常,那怎麼能夠說是正觀五蘊呢?這道理很明顯吧。

部派論師因為不認真修內觀增長智慧,而專注於邏輯推理研究法義,喜歡法義上的爭勝辯論,所以才落入了戲論,為了[三世實有]的戲論弄的烏煙瘴氣的,末學認為只要是稍微有智識的現代佛陀聖弟子,聽了正確解釋,都應該能輕易破除三世實有的正反戲論才是。


Dogbert 寫: 另外是色蘊的範圍,這個問題很簡單,去看看念處經的身念處的身是在說什麼就知道了,沒有什麼山河大地、粗糙、細微這種東西,同樣的名詞也要看在什麼地方,有什麼不同的意義。
再看看Dogbert版主也提及過的
雜阿含經四六經

如是我聞.............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想.行.識受陰。若沙門.婆羅門以宿命智自識種種宿命。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已識.當識.今識。我過去所經。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若可閡可分。是名色受陰。指所閡。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諸毒虫.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
**********************

另一個問題是,五蘊的範圍爭論,五蘊的內外分說其實又是另一種戲論,我們分析四六經所說,就可以破除錯誤的五蘊範圍的內外戲論,獲得正見。

四六經文中是說若可閡可分,是名色受陰,什麼是可閡可分?就是說可障礙可分別的就是色受蘊,就好像:(身體)去碰觸感受到各種內外可分辨的障礙,就稱為(身)觸的障礙,這就是屬於色蘊。例如:手(自體碰觸),石頭與木杖(障礙物分別),遇冷或遇熱(外感分別),覺得渴或飢(自體分別),身體遇到蚊.虻.諸毒虫叮咬(侵入性)或被風雨所吹襲(碰觸性)........等,這都是屬於色蘊。

由以上的經文解釋,可以分析出來,所謂的屬於觸障礙的色蘊是指當下的身體與內外在境界的碰觸障礙所產生的整體感覺與分辨。也就是說,色蘊的定義上也是屬於一種內觀上的定義,就是指當下你的感官與各種內外的障礙分辨的覺知。畢竟根塵識是不可分開的一個架構體系。若有人宣稱說:我否認一切的外在色界聲香味觸法界的存在,我只承認我的身體是真實的,這很明顯是戲論偏見遠離真實。同樣的如果又有人宣稱說:我的身體感官所感知境界可以同時涵蓋一切的所有四大存在的終極,廣泛到幾乎沒有界限。這同樣是明顯的戲論與邪見。

佛陀教導的色蘊正觀的範圍就是當下如實感知的範圍,就身觸的範圍來說:與身體所接觸到的內外情境的範圍就是當下的色蘊的範圍(是無常變動的),例如你手碰觸到石頭,當下的觸閡(屬於觸障礙的色蘊)就是指涵蓋身體所碰觸的石頭在內的整個分別覺知,這很顯然是如實的觀點,末學在內觀時,也不斷的認證這樣的真實觀點,所以末學認為這樣的解釋是很真實的,也是符合正確的經文定義所說「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色陰」。

末學所論證的以上這兩個五蘊的三時與範圍的論點,都很實際且完整的表達了五蘊內觀上的法理真實意義,法友應該真誠正直的往內自己去深深觀察思量體會末學所說的內容,然後再去取捨,不要輕易的因為執著於部派論書或大師所說或自己的法理見解而去抗拒,若是有為反對而反對的人,當然還是可以提出一大堆的混淆的邏輯論點或者切割經文片面解釋來抗辯,但是這樣的人是永遠也看不清楚真實的觀點,因為已經預設立場有了偏見,也遠離如實的觀察,這樣的心就不可能認知真實。


ps附註:【易·蒙卦註】退則困險,進則閡山。
退則受困險難,進則遇到大山的阻礙障礙(閡)。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9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7-07-15, 01:01

關於「色蘊」,經典也有比較簡單的解釋:
1、
云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受陰。復次。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

2、
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3、
篋者。譬此身色麤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

以上,這些經文並沒提到「過去、現在、未來」諸色了,在第1例經文只單純說:「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

要稍為解釋一下,要說有「過去、現在、未來」色受陰(色蘊),這樣並沒有什麼問題,就像是在說「過去、現在、未來」的「色身」是一樣的道理,譬如,一小時前的色身、現在的色身與一小時後的色身。

但若強說要修法「觀察」一小時前的色身、現在的色身與一小時後的色身就會出問題了。問題來了,這樣的「觀法」要怎麼做?!這樣做在修行上、解脫上的道理何在?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不「觀察」一小時前的色身與一小時後的色身而只是單純地就目前的經行動作有什麼就觀察什麼,這樣可以獲得的結果(解脫)有何不同?

照理說,實際的修(觀)法,只是要讓「五蘊」顯現出其本質「無常、苦、變易之法」。沒必要浪費時間討論其「過去、現在、未來……美醜…等等」。

再說幾個矛盾的地方: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若說「色」有所謂的「好、醜」,那麼「行」與「識」呢?也有「好、醜」之分嗎?要怎麼舉例說明「行與識」的「好、醜」?

簡潔地說,經文歷經數百年的傳誦,有些細節部份有疑義之處已經到了不加檢擇、思考的地步了,可是,要全體地接受某些細節有疑義的經文,甚至要用在修行上就會出一大堆怪問題。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9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7-07-15, 01:07

peacecila 寫: 簡潔地說,經文歷經數百年的傳誦,有些細節部份有疑義之處已經到了不加檢擇、思考的地步了,可是,要全體地接受某些細節有疑義的經文,甚至要用在修行上就會出一大堆怪問題。
當然不修行的話,也就不會有什麼修行上的問題,照本宣科就行了。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7-15, 01:38

回直心


所以你意思是說我「...否認變異的過去,也不承認有未來必然的變動趨勢...」、「...否認一切的外在色界聲香味觸法界的存在,我只承認我的身體是真實的...」嗎?你是說我文章有表達出以上的意思,是這樣嗎?

建議你小心回答,因為到時候,「真誠正直」這四個字你可能會比我需要用到。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39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7-07-15, 02:26

再講另外一件相關的事情,南傳佛教的老師很喜歡述說「阿難」尊者趕在五百結集前由於受限於參與者的條件嚴格只好密集修行而證得四果的故事,「阿難尊者」的修行方式就是「經行」然後修行到了夜晚準備躺平休息的時候,依然勤於觀察,尚未躺平的時候就證得四果。研究南傳與原始佛法的人對這則故事大概都耳熟能詳。這故事如果不假,就正好說明不用觀察過來與未來也可以證果。如果有人宣說必須遍觀過來色與未來色才能證果,只有這樣才是真實的佛法,那麼阿難尊者證果的故事就是假的,總之,兩者之中至少必有一假。

另外也順便談談一個相關的問題,話說,以前浪費很多時間在討論「緣起」的「時間性」問題---三世或剎那緣起。但是「理解」緣起法的特性--「相續緣起」義,「時間性」的問題就消融在「緣起義」之中了。也因此才瞭解到以前真的是浪費太多時間在「時間性」的問題上了,也顯示當時對「緣起法」的特性--「相續緣起」的意義--不甚了了,簡單地舉例說,就像將「火把」的「火焰」傳遞到另外一個「物質」,這個物質可以是「木柴、紙張……」各式各樣的「可燃物」,由於「可燃物」不同,「火焰」生起的速度就有「快慢」之分。這是其中的一種舉例說明,所以重點不在於「時間性」的問題而是要掌握與瞭解到「緣起法」--「相續緣起」的特性,也由於這個特性,才有「無常」之說,因此有經文說:「無常並非最高的法印,『緣起』才是。」(附註)

繞回到「五蘊」的觀察也是一樣的道理,重點是看穿其本質---「無常(變化性)、苦(壓迫性、不圓滿性)、非我(不實在)」。「時間性」的問題--過去、現在、未來--並非重點,於實修上也沒什麼幫助,至少就個人的修行上,的確是沒什麼幫助。

附註:

雜阿含八○經:
……
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所從何而生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

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

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
……。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7-07-23, 00:49

Dogbert 寫:回直心
所以你意思是說我「...否認變異的過去,也不承認有未來必然的變動趨勢...」、「...否認一切的外在色界聲香味觸法界的存在,我只承認我的身體是真實的...」嗎?你是說我文章有表達出以上的意思,是這樣嗎?

建議你小心回答,因為到時候,「真誠正直」這四個字你可能會比我需要用到。
基本上由邊見所引導出來的模糊還有錯誤見解是十分多樣的,更可以牽連發展到很多擴張出來的意識型態,末學實在沒有興趣與多餘精力去研究與歸類其發展到意識形態的過程,說真的末學也不想去弄懂這些人在亂想些什麼,能提出這些明顯錯誤的意識形態,然後還能兩邊吵翻天,上文中所舉的例子是這種類型的意識形態的典型兩邊舉例,方便法友可以輕易分辨,邊見發展出的意識形態不論是什麼類型與內容,也不論清晰還是模糊,都是該丟棄的無有是處的,並不值得再拿出來討論,因為都是屬於戲論。

只要透過內正思維,確認了正確的知見,進一步修行如實看到法的真相,就自然能遠離邊見,不再陷入戲論,看到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也自然能知道這些見解與描述是模糊或錯誤的,更不會落入兩種正反的爭論戲論當中吵鬧不休。

法友看到末學的見解後,就該細細思考這樣的描述是不是正確的,該不該參考接納,有看不懂的部分就直接提出來問,覺得錯誤就請提出質疑哪裡錯誤。而不是去提出自己錯誤的部分去要求末學幫你確認,這樣是不能進步的,也是不合乎問題釐清的邏輯,這種方式是爭勝的時候才會使用的辯論方式,末學已經棄絕這種討論方式了。自己的問題要自己去反省解決,如果自認為還是沒問題,那就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認為末學說錯了,那請提出質疑末學所說的哪裡錯誤,末學會不會回應則看法友提出的問題有沒有正問,因為末學不會再為了爭勝而瞎辯了。另一種可能則是法友的見解跟末學相同,那也請自行解釋哪裡相同,而不是要末學幫你解釋。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7-23, 08:24

所以直心的意思是,你可以隨意曲解他人的文意,然後再大加批評,然後別人再確認你是不是這樣的意思?你的根據在哪?你卻又不敢正面回應,美其名曰「不會再為了爭勝而瞎辯」?

說別人有錯的人是不是應該說出別人哪句話有錯?這是討論基本的認知吧?莫非你批評別人都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事實?你只會說謊?不妄語戒只是參考用的?

再問你一次,你意思是說我「...否認變異的過去,也不承認有未來必然的變動趨勢...」、「...否認一切的外在色界聲香味觸法界的存在,我只承認我的身體是真實的...」嗎?你是說我文章有表達出以上的意思,是這樣嗎?

如果有,麻煩你明白指出來,我跟你道歉。
如果沒有,那你之前長篇大論針對我的批評到底是在說些什麼?


附帶一提,seasky把雜阿含經以外的三部阿含經貶抑成世間思惟的東西,到現在還是不敢回應問題,平常寫文章文情並茂,怎麼一碰到問題都變成這個樣子,而我這個請他解釋清楚的人反而好像是個壞人一樣?什麼時候討論變成這麼困難的事了?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