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禪定得神通的方法
精進覺支
我們一直都在耗費能量,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動都在耗費能量。
尤其是具有人我對立的念頭,更是耗費大幅的能量。
其實每一個念頭都有人我的對立。
『我』和『非我』的二元對立一產生,距離感就產生了,能量就流失了。
這樣的耗損情況若能止息,能量就能保全。
這就是佛陀所說的七覺支中的【精進覺支】,或稱為【勤覺支】。
所謂的精進覺支並不是用意志力精進努力地修行。
如果你仍然有『我』和『非我』的二元對立,你的能量就一直流失。
儘管你再怎麼用你的意志力精進努力,等到你的能量流失殆盡,最後你不是放棄就是睡著。
『我』和『非我』的二元對立消失了,距離感消失了,你才能融入於其中,享受於其中,自然就能精進不懈。
精進覺支並不是一個我們要去努力的工作。
精進覺支是一個我們要去體驗的狀態。其實這樣說也不完全正確,因為到那時候,『我』已經消失了,也就沒有什麼要去體驗的狀態了。
精進覺支就是舍利弗、目犍連等等佛陀的弟子們能夠在短短的時期中證得阿羅漢的元素。
精進覺支只是佛陀三十七道品中的一品而已。
如果你深深地融入三十七道品中的任何一品,都會引導你到一種準備好的狀態,你就能在其中發現很多有趣的事。
當你恢復健康了,自然就能跑步了。
誰說修禪定得神通的方法,佛教已流失了?
誰說修禪定得神通的方法,是被外道保留著?
Re: 精進覺支
如果你有試著去體驗那融入其中、享受其中的狀態,你可能會得到二個結果。
一是:你體驗到了這樣的狀態。那麼很恭喜你,你必能勇猛精進,離證果得定不遠了。
二是:你仍然毫無進展,貪瞋痴的念頭仍然到處亂竄。這是正常的,幾乎每個人剛開始都是這樣的。那怎麼辦呢?這就是接下來要談的。
以下是來果禪師的禪七開示錄裡的一段,我在他的這段開示裡受益無窮。
不好意思,我引用的是漢傳佛教的禪師開示,而不是原始佛教的佛陀教誨。不過原始佛教與漢傳佛教本就是一家親,引用一下也無妨。來果禪師 寫:
用功的人,謂「一人與萬人敵」。這一句話,在古人最好,在今人則不行,何以呢?古人道心充足,百折不回,一勇可以超過去;今人道心不堅,一折就回,一勇再勇,也超不出去;不但超不出去,不勇不敵還好,一勇一敵,反過來要降他了,不降不得過。這是甚麼道理?
因為,我們一個人力量是有限的,他們一萬人個個都是力量很大的。萬人是甚麼?是貪、鎮、疑、慢、疑,種種的煩惱無明。這一萬個念頭,是一向純熟的,不要你去近它,它會自然的隨順你。這一種自然隨順的一個念頭,有無量的力量;萬個念頭,力量更大到不得了。今天用功的一個念頭,是向來沒有見過,又沒有做過,它那裏會隨順你?不但不隨順你,還要你去尋它、順它,可見得一個尋它的念頭,極小極生疏,力量很小。譬如:一個家庭,兒、女、孫、侄,以及眷屬,都是自然團結一致的;忽然外面來了一個生人,說:「你們出去!這個家是我的。」你們看這一家人還肯讓他嗎?不是要敵他嗎?你一人向他們要,他們一家人向你敵,你還敵得過他們嗎?我們這一念敵一萬個念頭,也是如此,一萬個妄想是熟的,是家裏現成的;這一念用功是生的,是才有的,與它們不同夥。你們想想:如同一個人要他的家,他一家人跟你拼命,你一人還敵得過他一家人嗎?同是一理。那麼,敵不過,又是怎麼辦法呢?不能隨順它去就罷了!辦法是有,先要你們明瞭不能敵它的原因在甚麼地方;明白了這個地方,當然才有辦法。因為,你一人要與萬人敵,你早已有了敵的念頭──就是敵的心;心既有敵,念頭的形色自然是一個敵的形狀,你有了敵的形狀表示,當然是因敵人而有的;敵人見你要敵他,他當然要敵你。譬如:一個人預備與人打仗,一定手上要孥刀,頭上戴盔,身上穿甲,站在一個寬大的地方,你有了這個預備;不是對方一萬個人也就要來與你相打?他們各人不是也要拿刀、拿槍?這一萬個人的刀、槍洶湧的來了,你一見還敢打嗎?不是一見就要降他嗎?次則,你能預備拿刀、拿槍打人,不但一萬人要來與你打,就是一個人、兩個人看見,也要與你打。何以呢?你與他是對頭,他當然視你也是對頭,豈有不打之理?對嗎?這都是譬喻,我們要合喻法。你們以為妄想來了,趕快把「念佛是誰」打開,把眉聳起來,「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就這麼與它敵,三敵、兩敵,不知、不覺,隨妄想去了。半天知道了,以為:「奇怪!我參『念佛是誰』降伏妄想,怎麼打了半天妄想,還不知道呢?」再來參「念佛是誰」,一刻業障翻起來了,你還照前一樣敵它,三敵、五敵,不知、不覺又隨業障去了,還是翻了半天才知道。你們照這樣一天到晚與它敵,不知、不覺隨順它,這就是你們用功「一人與萬人敵」;實在今世人不能用。
要怎麼樣使這一萬人化惡為善,一律投誠呢?我們單單的「念佛是誰」?不明白;究竟是誰?還不知道到底是那一個;妄想來了,我不問它;業障來了,我也不問;總之,不離「念佛是誰」?佛是那一個念的?任它情來、愛來,種種的不得了,來的再多,我也不問;我還是念佛是那一個?清清爽爽的,歷歷明明的,不慌、不忙,不急、不緩的參。正是你打你的妄想,我參我的「念佛是誰」,各人做各人的事;你打妄想也好,你不打也好;我的念佛是甚麼人,不知道,總是參。它們的妄想打夠了,打到不打了,看看我還是這樣參,撓也撓不動;久久的,它不是要向我投降嗎?令它至心投誠,不是返妄歸真嗎?譬如:我穿一件破衲袍,搭一頂衣,頭上戴一頂合掌尖的帽子,我是站著或盤腿子坐在路旁;任是千軍、萬馬,拿刀、拿槍,走經我這裏,有甚麼關係?不是他走他的?因為我不是他的敵人,他那裏會打我?久久的,久久的,他跑來、跑去,跑熟了,他還來請教,請教我談談心,很友好的,還不是歸順我嗎?你們大家想想,對不對?我與他為敵,他就與我拼命;我不與他為敵,他就親近我,照常隨順我。你們想想,我單單一個「念佛是誰」不明白,任甚麼妄想一概不問;不以它為惡友,亦不以它為良朋,不去近它,亦不遠它;這樣子參禪用功,何等好!足見得這一句「念佛是誰」認真參究,不與一切妄想、業障為侶,不與天人、修羅為侶,亦不與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為侶。你們恐怕又有一點疑問:「說『念佛是誰』不與妄想、業障為侶還可以,不與諸佛、菩薩為侶,我到有點不相信!」對罷!不相信不怪你,我要問你:「念佛是誰」你參、沒有參?假使沒有參,你信我的話,參參「念佛是誰」到底是誰?究竟是誰?你這麼一天到晚不斷一下子,一點空檔子也沒有;正在疑情得力的時候,你打開眼睛來望一望:還有佛在,還有祖在嗎?這,就要你們自己行到那裏才可見到。
參!
- dreamer008
- 文章: 190
-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 聯繫:
Re: 精進覺支
雖然我對神通的瞭解與您不同,但我應該是少數能懂您這篇文章真實義的人吧!我非常認同您不拘宗派但取真理,忘形文字只取其義的修行方式,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有所悟吧!Piggy 寫: 不好意思,我引用的是漢傳佛教的禪師開示,而不是原始佛教的佛陀教誨。不過原始佛教與漢傳佛教本就是一家親,引用一下也無妨。
Re: 修禪定得神通的方法
提供參考:dreamer008 寫:在阿含經中似乎沒有很清楚的修禪定得神通的方法?
實際上以阿含經典來說佛陀對禪定神通是持肯定鼓勵的看法的,只要不要把它用在為惡、顯異惑眾或求取供養上...
但經典上似乎沒有寫得很詳盡倒是在清淨道論等論中有寫到「遍處」的修法,應該就是禪定的修持方法了...但那是否就是佛陀所教授的方法值得研究....
從提婆達多的故事看來,似乎甚至在佛陀在世時修禪定神通的方法似乎也是密而不傳的是嗎?否則提婆達多在僧陀團中多年認真修持為何還未曾聽過此法,還要苦苦到處去詢問呢?
姑且拋開所謂單修禪定只是世俗禪定無法解脫煩惱等等的觀點,若單就禪定神通這個領域來說不論其能解脫與否...不知道各位法友前輩是否曾在經律或論中看到比較詳盡的修行方式呢?可否提出來讓行者有個方向也讓佛教的修禪定的方法得以流傳久遠....
且若得神通有些法律或佛教的歷史等等應該可以得到比較明確的解答且諸如大阿羅漢如目健連等也是使用顯神通的方式讓五百比丘起信以重返佛陀的僧團不是嗎?所以若修原始佛教教法能廣修神通也能在適當的時候發揮作用的不是嗎?我們應該多討論多推廣多修行就像在經中所鼓勵的那樣...
亨利 克拉克 華倫著,顧法嚴翻譯,慧炬出版社的『原始佛點選譯』,第六章 神通 第一節 神通由持戒得(p. 190-201)。
作者文章內容來自於巴利文中部經 阿堪凱耶經,約當於中阿含第六之願經。
=================
比丘們啊!如有比丘發願如下:「願我得諸神通:願我一身分多身,多身復合一身;願我能顯身、隱身、於諸牆壁堡壘山岳穿行無碍,如行空氣之中;願我能在陸地昇潛如在水中;願我踐水如履平地;願我趺跏而坐,遊行空中,如鳥有;翼日月雖強,願我手能觸摸及之;願我此身能生虛空直上梵天!」那他就必須持戒清淨,靜心息慮,勤修禪定,得般若慧,僻靜之處,多所遊履。
比丘們啊!如有比丘發願如下:「願我得天耳:聽覺敏銳.......... 」那他就必須持戒清淨,靜心息慮,.........
比丘們啊!如有比丘發願如下:「願我此心能通他心.......... 」那他就必須持戒清淨,靜心息慮,.........
比丘們啊!如有比丘發願如下:「願我能憶宿世之事.......... 」那他就必須持戒清淨,靜心息慮,.........
比丘們啊!如有比丘發願如下:「願我得天眼.......... 」那他就必須持戒清淨,靜心息慮,.........
比丘們啊!如有比丘發願如下:「願我今生,在此身中,永絕諸漏,得無漏法,獲大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那他就必須持戒清淨,靜心息慮,.........
======================
願所有法友都平靜安詳快樂!
- dreamer008
- 文章: 190
-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 聯繫:
Re: 修禪定得神通的方法
那麼如何勤修禪定?ychlin 寫:那他就必須持戒清淨,靜心息慮,勤修禪定,得般若慧,僻靜之處,多所遊履。
Re: 修禪定得神通的方法
因為不記得讀過這樣發願的經文內容 , 所以循線再度翻閱中阿含經 , 找到(105)中阿含因品願經第九 <大正藏第一冊 阿含部一>ychlin 寫:提供參考:
亨利 克拉克 華倫著,顧法嚴翻譯,慧炬出版社的『原始佛點選譯』,第六章 神通 第一節 神通由持戒得(p. 190-201)。
作者文章內容來自於巴利文中部經 阿堪凱耶經,約當於中阿含第六之願經。
=================
.......願我得諸神通:願我一身分多身,多身復合一身;願我能顯身、隱身、於諸牆壁堡壘山岳穿行無碍,如行空氣之中;願我能在陸地昇潛如在水中;願我踐水如履平地;願我趺跏而坐,遊行空中,如鳥有;翼日月雖強,願我手能觸摸及之;願我此身能生虛空直上梵天!」
願我手能觸摸及之;願我此身能生虛空直上梵天!」......................
此經文中雖然記錄了世尊教導比丘當發願 , 但是發願內容卻完全與為了得神通無關 , 而是 "得具足戒而不廢禪 , 成就觀行於空靜處" ; 發願的對象從親族開始 , 再者是四事供養的施主 , 接著便是比丘本身 ; 願親族因我之故身壞命終而昇善處 ; 願諸施主因佈施故 , 得大功德 / 大光明 / 大果報 ; 願我(比丘)行沙門法 , 堪耐身遇諸疾苦痛 , 心不著不樂心 /恐怖心 /三惡不善念心 , 願離諸不善法得四禪 , 斷諸結得須陀洹 / 斯陀洹 / 阿那含 ; 願我(比丘)息解脫 , 離色得無色 , 慧觀斷漏知漏 ; 願我(比丘)如意足等諸神通 , 諸漏盡得無漏心 , 心解脫慧解脫 , 於現法中自知覺自作證成就遊(阿羅漢) "得具足戒而不廢禪 , 成就觀行於空靜處" (意者可自行閱覽原文 : (105)中阿含因品願經第九 <大正藏第一冊 阿含部一> )
然而此經文VS法友提供的 "中阿含第六之願經" 內容出入極大 , 看似此經與法友提及的願經不同一經 ,可否請確認清楚再告知出處 !
你這種觀點是錯誤的。Piggy 寫:首先,神通不是一種知識,神通是你的生命的一部分。你原本一直都擁有著這些能力,你只是忘記了這些能力,因為你是生病的。在佛陀的眼裡,尚未走出三界火宅的眾生都是生病的。............
"你"不是"本來"就擁有這些能力,神通屬於法,所以也有其修學的方法,而修學的程度也是看個人的努力有所不同,例如佛經記載有位比丘尼回憶到九十多劫以前的事,佛陀就稱讚她比丘尼中宿命通第一,如果這能力是本有的,那每個人應該都可回憶到很久遠以前的事,就是因為神通亦是法,是種種條件下所生起的現象,亦是無常有為之法,所以學的好,神通就好,學的不好不夠專精,神通就差。
回憶就我個人的看法,心要先靜下來,給自己一道回憶的題目,再來就是靜下心來專心的回憶。不要急,想不起來是常態,想到了要抓住那個點去關聯。也就是像數學中的點、線、面。
Re: 修禪定得神通的方法
以上貼文是亨利 克拉克 華倫著,顧法嚴翻譯,慧炬出版社的『原始佛點選譯』(p. 190-201)的內容,文中的經文應該是顧法嚴的翻譯。Avuso 寫:因為不記得讀過這樣發願的經文內容 , 所以循線再度翻閱中阿含經 , 找到(105)中阿含因品願經第九 <大正藏第一冊 阿含部一>
此經文中雖然記錄了世尊教導比丘當發願 , 但是發願內容卻完全與為了得神通無關 , 而是 "得具足戒而不廢禪 , 成就觀行於空靜處" ; 發願的對象從親族開始 , 再者是四事供養的施主 , 接著便是比丘本身 ; 願親族因我之故身壞命終而昇善處 ; 願諸施主因佈施故 , 得大功德 / 大光明 / 大果報 ; 願我(比丘)行沙門法 , 堪耐身遇諸疾苦痛 , 心不著不樂心 /恐怖心 /三惡不善念心 , 願離諸不善法得四禪 , 斷諸結得須陀洹 / 斯陀洹 / 阿那含 ; 願我(比丘)息解脫 , 離色得無色 , 慧觀斷漏知漏 ; 願我(比丘)如意足等諸神通 , 諸漏盡得無漏心 , 心解脫慧解脫 , 於現法中自知覺自作證成就遊(阿羅漢) "得具足戒而不廢禪 , 成就觀行於空靜處" (意者可自行閱覽原文 : (105)中阿含因品願經第九 <大正藏第一冊 阿含部一> )
然而此經文VS法友提供的 "中阿含第六之願經" 內容出入極大 , 看似此經與法友提及的願經不同一經 ,可否請確認清楚再告知出處 !
以下是南傳中部經 第一篇 根本五十經篇 的第六經的願經, 其中 第一到第七分別是: 根本法門經、一切漏經、法嗣經、怖駭經、無穢經、願經、布喻經。原文如下:
============================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捨衛城只陀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曰:「世尊!」世尊乃曰:
「諸比丘!汝等應具足戒、具足戒本。對戒本之守護而令守護之,應具足行及行處。畏慎細罪,應受學處而學。諸比丘!若比丘願:「令我為同行者、所愛、所重、所敬」者。彼則應成就戒、持守內心寂靜,不輕禪、具足觀行、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得衣、食、床座、醫藥資具」者。彼則應成就戒、持守內心寂靜、不輕禪、具足觀行、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享衣、食、床座、醫藥資具[之施]者,其[施]之行為獲大果報、有大功德」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親族血緣之逝去死去者,能以清淨歡喜心憶念[我],令彼等因此而獲大果報、有大功德」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快樂,克服不樂,不樂不征服我,令我能從此征服任何所生之不樂」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克服怖畏驚駭,而怖畏驚駭不征服我,令我能從此征服任何生起之怖畏驚駭」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住於現在樂之四禪,隨願而得者,無難而得者,安易而得者]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超越色而成為無色之[狀態],寂靜解脫,以此身到達而住」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以斷三結、離墮法、決定成為趣正覺之預流者」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以斷三結,滅貪、嗔、癡,而為一來者,即唯來此世間一次而苦盡」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斷五下分結,為化生者,而於彼處般涅槃,不再從其處還來此處者(不還者)」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
又,若比丘願:「令我驗證種種神通力,即一[身]化多[身]、多[身]化一[身],或顯、或隱,越壁、越牆、越山,行之而無礙,猶如行於虛空;出沒於地中,猶如[出沒]於水中;行於水上而不破壞水,猶如行於地上時;於虛空中趺坐而往來,猶如飛鳥;又,以手掌撫摸如是大威力、大威德之日月,乃至到達梵天界,以此身而得征服之」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以清淨超人之天耳界,於天、人之兩[種]聲,[無論]其速或近。皆得聞之」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以心知其他有情、其他人之心,即有貪慾心知其有貪慾心,無貪慾心知其無貪慾心,有嗔恚心知其嗔恚心,無嗔恚心知其無嗔恚心,愚癡之心知其愚癡之心,無愚癡心知其無愚癡心,或攝心知其攝心,散心知其散心,高廣心知其高廣心,不高廣心知其不高廣心,有上心知其有上心,無上心知其無上心,定心知其定心,不定心知其不定心,解脫心知其解脫心,不解脫心知其不解脫心」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憶念[我]種種之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種種成劫、種種壞劫、種種成壞劫,於其處,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命終。於其處死於彼處生,於彼處,[我]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命終。又,於彼處死於此處生。如是,我憶念一一相及詳細狀況俱之種種宿命」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即知[有情之]卑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乃各隨其業也。即實以此等有情身為惡業、口為惡業、意為惡業、誹謗聖者、抱懷邪見、持邪見業故。彼等身壞命終,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又,以其他此等之有情身為善行、口為善行、意為善行、不誹謗聖者、抱懷正見、持正見業故。彼等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界。如是,我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死,如[有情之]卑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乃各隨其業」者。(彼)則應成就戒……乃至……為住空閒處之行者。又,若比丘願:「令我諸漏滅盡、得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達、自作證成就而住」者。(彼)則應成就戒、守持內心寂靜、不輕禪、具足觀行、為住空閒處之行者。「諸比丘!汝等應具足戒、具足戒本、對戒本之守護而守護之、應具足行及行處、畏慎細罪、受學處而學。」凡是(以上)所說,皆是關於此而說也。」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世尊所說而信受奉行。
============================
願所有法友 平靜安詳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