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也有寫, 如果先離欲到初禪 再達 見道位
會不會迅速證三果
也可參考一下
==========================
《瑜伽師地論 + 白話》卷三十四 T324.DOC(聲聞地、獨覺地)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辰二、辨斷果(分二科) 巳一、斷障
由此生故,三界所繫見道所斷附屬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麤重,皆悉永斷。
前面第一科出智體,這個無分別智慧的體相。下面「辨斷果」,就是斷煩惱,這是一個果。分二科,第一科是「斷障」。
「由此生故」,由這個無分別智現前了的關係。「三界所繫見道所斷」,屬於欲界的,色界、無色界的,這個是見道所斷的煩惱,那就是十使:身……薩迦耶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貪、瞋、癡、慢、疑,這都是屬於這個見煩惱的,三界所繫的、見道所斷的煩惱。「附屬所依」,這個煩惱是附屬在你的色、受、想、行、識裏面。「諸煩惱品」,就是這麼多十使的煩惱。「一切麤重,皆悉永斷」,這個麤重就是指煩惱的種子,這個智慧一現前,這個煩惱的種子完全沒有了,所以叫做斷障。
巳二、得果(分三科) 午一、不還(分三科) 未一、標離欲
此永斷故,若先已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不還果。
這是第二科「得果」,分三科,第一科是「不還果」。分二科,第一科「標離欲」。
「此永斷故」,這個三界所繫的、見道所斷的、這一切煩惱永斷故。
「若先已離欲界貪者」 ,若是這個修行人,在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之前,他已經遠離了欲界的煩惱。「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他現在經過或長或短的修行。「入如是諦現觀已」,就是入無分別智叫做「現觀」,無分別智觀察苦集滅道四諦,就得不還果了。
他不是得初果,也不是得二果,他一下子就得三果了。
這是第一科標離欲。第二科「釋其相」,分二科,第一科「例前」。
未二、釋其相(分二科) 申一、例前
彼與前說離欲者相,當知無異。
說這個人,這個初果、二果都還沒能離欲,三果是離欲了。這個離欲的相貌,「當知無異」,這個前邊那個四禪八定說完了,後邊也就說到這個離欲的相貌,就是現在是三十四卷,那是三十三卷的後邊,也是一樣的。
申二、簡別
然於此中少有差別,謂當受化生,即於彼處當般涅槃,不復還來生此世間。
「然於此中少有差別」,這是「簡別」,第二科。可是這前邊那個離欲還有點差別。「謂當受化生」,說這個離欲的這個人,得三果阿那含的這個人,他是「當受化生」,他現在是欲界的人,他若在這裏死掉了呢,他要受化生,就是胎卵濕化的化生。「即於彼處當般涅槃」,化生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都是化生,他們沒有胎生、卵生、濕生,都是化生。這些不還果這個聖人呢,他將來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所以當受化生。「即於彼處當般涅槃」,就在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就得四果阿羅漢了,在那裏入涅槃。「不復還來生此世間」,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死了。那這就是不同於只是得四禪八定,沒得聖道的人,那個離欲的,就不相同了。
《披尋記》一一一一頁:
彼與前說離欲者相等者:前說離欲者相,謂身業安住,諸根無動,乃至廣說。(陵本三十三卷二十頁)今說不還少有差別。彼雖離欲而非究竟,還於欲界生四生中。不還不爾,唯生色無色界,不復還來生此世間。是故說言當受化生,即於彼處當般涅槃,由色無色唯化生故。
「彼與前說離欲者相等者:前說離欲者相,謂身業安住,諸根無動,乃至廣說。(陵本三十三卷二十頁)今說不還少有差別」,這個不還果和那個離欲,都是離欲,可是有點不同。「彼雖離欲而非究竟」,因為他沒得聖道,不是究竟的離欲,「還於欲界生四生中」,他在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壽命結束了,還是要回到欲界來,受胎卵濕化四生的。「不還不爾」,現在說佛教徒得不還果,也是離欲了,那和前面那個沒得聖道的離欲的人不一樣,「唯生色無色界,不復還來生此世間」了。「是故說言當受化生,即於彼處當般涅槃,由色無色唯化生故」,這個不復還來欲界受生,因為他沒有欲界的煩惱了,所以他不來欲界受生,但是他若有事情,他還是可以來欲界來。他若有慈悲心,來欲界來度化眾生,那也是可以來,那不是煩惱令他來的,也不是煩惱的業力令他來的,是他的慈悲心來的,就是由願而來,乘願而來。
通達這一科裏邊分二科,第一科是明現觀,第二科辨作意。明現觀裏面分四科,第一科出智體,第二科辨斷果。辨斷果裏面分二科,第一科是斷障,第二科是得果。得果裏面,第一科是得不還果,現在是第二科得一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