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心、意、識?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4-11-20, 12:42

seasky 寫:色蘊(物質)儲存記憶,當一個人回憶過去的經驗時,是由想的意志 (行陰) 推動思維的 (想陰) 去到儲存記憶經驗的大腦 (色陰) 調出影像來用,行想色三者之間透過識的訊息傳遞而能彼此溝通,記憶須依靠 (行陰 + 想陰 + 色陰 + 識陰) 四者共同運作而產生 ~
五蘊彼此各有執掌,也皆是因緣所生法,其中沒有誰是最重要的或者是誰是五蘊的王者,也因此,後代論師說識是心王的觀點,是可議的。

此解說雖非常精彩,但如果說「記憶須依靠五者共同運作而產生 」則較精確。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4-11-20, 13:02

BBCALL 寫:五蘊彼此各有執掌,也皆是因緣所生法,其中沒有誰是最重要的或者是誰是五蘊的王者,也因此,後代論師說識是心王的觀點,是可議的。

此解說雖非常精彩,但如果說「記憶須依靠五者共同運作而產生 」則較精確。
法友說的精彩無誤!五蘊確實是各有執掌!以五蘊做為觀察對象則為正觀!

所回想的這個記憶,如果會使人感到痛苦或快樂的生起,那麼還要加上一個受蘊,正如法友所說「記憶須依靠五者共同運作而產生 」。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4-11-20, 21:09

BBCALL 寫:
seasky 寫:正確觀察是:
六識中的 "意識" 與 "眼等前五識" 都一樣,只具對境的認知作用,而 "不能" 起辨識作用。
眼等前五識:對 "色蘊" 的認知作用。
意識:對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的認知作用。
法友,請再細心的留意!
雜阿含經中有兩種不同的「意識」,名稱相同,但意義不相等!很容易弄混了。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皆為「識陰」!

眼識:只是單純地感知到視覺(影像)的訊息,不做(影像)訊息的分析處理。
耳識:只是單純地感知到聽覺(聲音)的訊息,不做(聲音)訊息的分析處理。
以此類推 ...
意識:只是單純地感知到意覺(受想行識等心理活動)的訊息,不做(受想行識等心理活動)訊息的分析處理。

再強調一次,「六識(包括 "意識")」皆為「識陰」!

是否越看越迷糊了? 呵 ... 耐心仔細體會喔 ~
BBCALL 寫:這裡扯到「意識」而不是「識」,也因此,也是有問題,如多加一個「意」字,則是代表著有行動的意味,其含意上是有不同的,應注意的是「識蘊」並沒有「行蘊」的功能。
另一種「意識」是雜阿含經常見的「心、意、識、心意、心識、意識、心意識」,名稱雖多,意義卻一致,指的是「心」或「心理」或「精神」。

這裡講的「意識」: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的聚合總稱,表達的意義是指「心」或「心理」或「精神」。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4-11-20, 23:27

seasky 寫:[另一種「意識」是雜阿含經常見的「心、意、識、心意、心識、意識、心意識」,名稱雖多,意義卻一致,指的是「心」或「心理」或「精神」。

這裡講的「意識」: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的聚合總稱,表達的意義是指「心」或「心理」或「精神」。
的確,契經中有如此差異的表達,這會兒答案已出了 :lol:

頭像
wen-lung
文章: 83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wen-lung » 2004-11-25, 22:32

seasky 寫: 正確觀察是:
六識中的 "意識" 與 "眼等前五識" 都一樣,只具對境的認知作用,而 "不能" 起辨識作用。
眼等前五識:對 "色蘊" 的認知作用。
意識:對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的認知作用。
眼根+色塵+眼識 -----> 眼觸 -\
耳根+聲塵+耳識 -----> 耳觸 \
鼻根+香塵+鼻識 -----> 鼻觸 ----法塵
舌根+味塵+舌識 -----> 舌觸 /
身根+觸塵+身識 -----> 身觸 -/

觸是由根,塵,識和合而成

法塵------>應該都是對上述五種觸所留下的印象

或者是對

manaayatana (意根) + dhammayatana (法塵) + vinnana (意識)
和合而成的觸所留下的印象

Citta (心), Mano(意), Vinnana (識) 應該是有區別

容再續---------

頭像
wen-lung
文章: 83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wen-lung » 2004-11-25, 22:39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glossary.html

khandha(蘊): Heap; group; aggregate. Physical and mental components of the personality and of sensory experience in general. The five bases of clinging (see upadana). See: nama (mental phenomenon), rupa (physical phenomenon), vedana (feeling), sanna (perception), sankhara (mental fashionings), and vinnana (consciousness).


nama-rupa: Name-and-form; mind-and-matter; mentality-physicality. The union of mental phenomena (nama) and physical phenomena (rupa) that constitutes the five aggregates (khandha), and which lies at a crucial link in the causal chain of dependent co-arising (paticca-samuppada).

nama (名): Mental phenomena(精神的現象). This term refers to the mental components of the five khandhas, and includes: vedana (feeling, 受), sanna (perception, 想), sankhara (mental fashionings, 行), and vinnana (consciousness, 識).

rupa (色): Body; physical phenomenon(身體的現象); sense datum. The basic meaning of this word is "appearance" or "form." It is used, however, in a number of different contexts, taking on different shades of meaning in each. In lists of the objects of the senses, it is given as the object of the sense of sight. As one of the khandha, it refers to physical phenomena or sensations (visible appearance or form being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is physical). This is also the meaning it carries when opposed to nama, or mental phenomena.

citta: Mind; heart; state of consciousness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4-11-26, 19:25

wen-lung 寫:法塵------>應該都是對上述五種觸所留下的印象

或者是對

manaayatana (意根) + dhammayatana (法塵) + vinnana (意識)
和合而成的觸所留下的印象

Citta (心), Mano(意), Vinnana (識) 應該是有區別
法塵------>應該都是對上述五種觸所留下的印象(印象 = 意識 = 感知 = 知道 = 知覺)

或者是對

manaayatana (意根) + dhammayatana (法塵) + vinnana (意識)
和合而成的觸所留下的印象(印象 = 意識 = 感知 = 知道 = 知覺)

Citta (心), Mano(意), Vinnana (識) 應該是有區別
(雜阿含經中有兩種不同的意(心 "意"、"意" 根)、兩種不同的識(心 "識"、"識" 陰)、兩種不同的意識(心的 "意識"、六根的 "意識"),也有不同的名稱,卻有相同的意義,同名異義或異名同義,由文中位置可判別出來。)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4-11-26, 21:46

「意根」接觸「法塵」生起「意識」(十二因緣中:根 + 塵 + 識三和合曰「觸」)

意根:大腦的感官功能作用
法塵:各種精神(心理)活動的對象:受、想、行、識
意識:感知受、想、行、識等心理活動的訊息


"識" 簡單說即是 (知覺),(識陰)跟(六識)原本就是同一識,本質並無不同,差別是顯現的知覺型式不一樣(例如眼睛看到影像的知覺與耳朵聽到聲音的知覺 ... 由於接收的感官功能不同,顯現出的知覺型式也不同,但其本質都一樣是 "知覺")

世尊說:正常人的身體有六種不同的感覺器官功能 (六根)

對身外世界 (外境) 的感知:細分為眼耳舌鼻身(五根)五種器官功能,分別觸外境,產生了眼耳舌鼻身(五識),五識讓你知道外在的宇宙人生世界 ..

對身內世界 (內心) 的感知:不做細分,以意根 (腦根)單一種器官功能,統攝了受、想、行、識,事實上內心的 (受,想,行) ,分別觸 "由五根而來的五識" 及內心各陰交互生起的 "識",也顯現出三種型式不同的識 ..
受陰接觸識陰 ..... 生起了 (受識),受識讓你知道在受苦受樂 ..
想陰接觸識陰 ..... 生起了 (想識),想識讓你知道在想事情 ..
行陰接觸識陰 ..... 生起了 (行識),行識讓你知道在做事情 ..
世尊並未如此細分,將內在感知的一切識統稱為 (意識)~

意識 (心理),心識,心意識,名稱不同,意義一致 ~
六識中的 "意識" 是 (識陰),意義不同於 (心的 "意識")。

頭像
qwer
文章: 17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qwer » 2004-11-27, 10:54

(三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眼是內入處。世尊略說。不廣分別。云何眼是內入處

佛告彼比丘。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

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意是內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意是內入處。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
意內入處 非色即非即腦也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4-11-27, 13:38

qwer 寫:(三二二)
云何意是內入處。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
意內入處 非色即非即腦也
是的,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意內入處 (意根):是指大腦的 "功能作用"(非色。不可見。無對),不是指 "大腦"

意根:大腦的感官功能作用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