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彼此各有執掌,也皆是因緣所生法,其中沒有誰是最重要的或者是誰是五蘊的王者,也因此,後代論師說識是心王的觀點,是可議的。seasky 寫:色蘊(物質)儲存記憶,當一個人回憶過去的經驗時,是由想的意志 (行陰) 推動思維的 (想陰) 去到儲存記憶經驗的大腦 (色陰) 調出影像來用,行想色三者之間透過識的訊息傳遞而能彼此溝通,記憶須依靠 (行陰 + 想陰 + 色陰 + 識陰) 四者共同運作而產生 ~
此解說雖非常精彩,但如果說「記憶須依靠五者共同運作而產生 」則較精確。
法友,請再細心的留意!BBCALL 寫:seasky 寫:正確觀察是:
六識中的 "意識" 與 "眼等前五識" 都一樣,只具對境的認知作用,而 "不能" 起辨識作用。
眼等前五識:對 "色蘊" 的認知作用。
意識:對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的認知作用。
另一種「意識」是雜阿含經常見的「心、意、識、心意、心識、意識、心意識」,名稱雖多,意義卻一致,指的是「心」或「心理」或「精神」。BBCALL 寫:這裡扯到「意識」而不是「識」,也因此,也是有問題,如多加一個「意」字,則是代表著有行動的意味,其含意上是有不同的,應注意的是「識蘊」並沒有「行蘊」的功能。
眼根+色塵+眼識 -----> 眼觸 -\seasky 寫: 正確觀察是:
六識中的 "意識" 與 "眼等前五識" 都一樣,只具對境的認知作用,而 "不能" 起辨識作用。
眼等前五識:對 "色蘊" 的認知作用。
意識:對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的認知作用。
法塵------>應該都是對上述五種觸所留下的印象(印象 = 意識 = 感知 = 知道 = 知覺)wen-lung 寫:法塵------>應該都是對上述五種觸所留下的印象
或者是對
manaayatana (意根) + dhammayatana (法塵) + vinnana (意識)
和合而成的觸所留下的印象
Citta (心), Mano(意), Vinnana (識) 應該是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