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得法眼淨也就證得了初果,不用再以念佛、念法、念僧、念戒的方式去斷疑,因為已經度諸狐疑。反之,未得法眼淨者,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也不會證得初果。Mahanama 寫:從原始聖典所載的許多證初果的公案來看,「法眼淨」都伴隨著「遠離塵垢」、「度諸狐疑」,也就是證得了初果。
四不壞淨可以分別成就嗎?
《雜阿含經》的念佛與後世演生的念佛觀念差異懸殊,很容易混為一談。原始法義中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與「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正是一體兩面,兩種方法皆可證入初果。Mahanama 寫:所以說,得法眼淨也就證得了初果,不用再以念佛、念法、念僧、念戒的方式去斷疑,因為已經度諸狐疑。反之,未得法眼淨者,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也不會證得初果。
以念佛來看,《雜阿含經》卷二十說:
「聖弟子,念如來應所行法故,離貪慾覺,離瞋恚覺,離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伴正念正智,乘於直道,修習念佛。」
在這裡,經中談到了修習念佛活動要離貪、離瞋、離害,由是可以出染著心。念佛要「正念正智,乘於直道」,「正智」是「八正道」之一,就是正確地智慧,即佛教所說的教法,亦即「如來所應行法」,「直道」就是直乘之道,因為修習念佛法門是禪定之道,亦是「八正道」之一,所以修習念佛法門,成為佛教徒的基本道路,念佛修行的色彩也愈濃。該經還以釋迦大弟子的口氣說:「尊者摩訶迦葉延語長者言:'汝當依此四不壞淨,修習六念。長者當念佛功德。」「世尊說依四不壞淨,增六念處,我悉成就。我當修習念佛功德,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為了證明念佛的有功德,經中又講述了給孤獨長者在晚上不能入睡,但因為他後來「令心念佛。因得睡眠。」可見,念想佛名在這裡除了有對治五欲,出染著心外,還有安眠的作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念佛修習是八正道的正智、正見的內容之外,經中還就修習念佛法門由八正道的正信而獲正見的功能。《雜阿含經》卷四十六云:
「時天帝釋說偈言:正信於如來,決定不傾動。受持真實戒,聖戒無厭者。於佛心清淨,成就於正見。當知非貧苦,不空而自活。故於佛法僧,當生清淨信。智慧力增明,思念佛正教。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正信」是堅持正確的信仰,「正見」是持正確的見解,仍然屬於智慧的法門。「正教」是佛教的自稱,因為佛教將其它的宗教哲學都視為外道,由此顯示出來自己的正法地位。念佛最重要的是要有正信,只有正信之後,才能獲得正見,這比《長阿含經》所說的念佛求功德前進了一大步。在《長阿含經》裡,念佛是供養法門之一,念佛也就是生「歡喜欲見」,「生戀慕心」,進而得到「神力」、「度人」、「遺法」等功德。但是到了《雜阿含經》裡,念佛除了仍然能獲得《長阿含經》所談到的功用之外,還與佛教的八正道聯繫起來,「於佛心清淨,成就於正見」。《長阿含經》強調供養三寶可得趣善、趣惡、趣涅槃,而《雜阿含經》則更強調出染著心,「當生清淨信。智慧力增明」,說明兩者之間在念佛問題上是不完全相同的,這是應該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