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serendipity
- 文章: 303
-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由 serendipity » 2013-06-18, 15:16
Dogbert 寫:所以你不知道它在哪裡,但是你又肯定它存在,是這樣嗎?
我的知道,是根據大乘經典
就像你如果未學阿含,你也不會知道五陰無常
根據大乘,五蘊是以「相」這東西 將「常住不變的我」遮蔽住。
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就是「相」。
相,透過
識顯現出來
譬如將眼睛對焦於蘋果。蘋果的影像會顯現在視網膜 而讓我們看見。此稱為
眼識
其餘五根運作的原理亦同。
從這樣的運作方式,瞭解到我們眼睛所見、耳朶所聽,都不是直接來自物體本身。反而都是二手資訊。譬如我們所看見的,只是視網膜上的影像,而不是蘋果本身。
這就是佛陀要我們避免的。
因此才教導學人不依眼見色,不依耳聽聲.....
如果能做到 不依眼、不依耳、不依鼻、不依舌、不依身、不依意
就是做到不取六塵之「相」。這就是「無相」
「無相」中有 如來。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502)》
我聞世尊教已。即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
-
Dogbert
- 文章: 2782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Dogbert » 2013-06-18, 15:35
所以你的那個「常住不變的主體」到底在哪?你阿含經應該也不是只學半套,應該說得出來才對不是嗎?
-
serendipity
- 文章: 303
-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由 serendipity » 2013-06-18, 15:54
Dogbert 寫:所以你的那個「常住不變的主體」到底在哪?你阿含經應該也不是只學半套,應該說得出來才對不是嗎?
我已經說過了。祂在「無相中」
-
Dogbert
- 文章: 2782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Dogbert » 2013-06-18, 16:52
原來雜阿含502經的離一切相跟無相是這麼解釋的,去對照SN.40:9經做一下功課吧,如果中文、英文、巴利本翻譯成中文的經文都看不懂,或是只會望文生義,甚至連看都不看,那應該沒人能幫你了。
-
serendipity
- 文章: 303
-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由 serendipity » 2013-06-18, 20:00
Dogbert 寫:原來雜阿含502經的離一切相跟無相是這麼解釋的,去對照SN.40:9經做一下功課吧,如果中文、英文、巴利本翻譯成中文的經文都看不懂,或是只會望文生義,甚至連看都不看,那應該沒人能幫你了。
我沒學巴利文
但是英文譯文就是如我所講的那樣。如果看不懂,我會一個字一個字解給你聽
-
serendipity
- 文章: 303
-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由 serendipity » 2013-06-18, 20:05
serendipity 寫:Dogbert 寫:原來雜阿含502經的離一切相跟無相是這麼解釋的,去對照SN.40:9經做一下功課吧,如果中文、英文、巴利本翻譯成中文的經文都看不懂,或是只會望文生義,甚至連看都不看,那應該沒人能幫你了。
我沒學巴利文
但是英文譯文就是如我所講的那樣。如果看不懂,我會一個字一個字解給你聽
不要以為學大乘經典的那些學人不會去對照巴利文,或英文譯文
大乘經典會那樣寫,也是有所本的
-
Dogbert
- 文章: 2782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Dogbert » 2013-06-18, 20:40
serendipity 寫:我沒學巴利文
但是英文譯文就是如我所講的那樣。如果看不懂,我會一個字一個字解給你聽
SN. 40.9
[The Ven. Moggallaana has described how, with the aid of the Buddha, he has passed through all the jhaanas right up to the "sphere of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
"Then, friends, I thought: 'The signless concentration of the heart, the signless concentration of the heart, they say — now what is that?'
"Then I thought: 'In this a monk, paying no attention to any distinguishing signs, enters on and dwells in that concentration of the heart which is without signs. This is called "The signless concentration of heart."'
"Then, friends, paying no attention to any distinguishing signs, I entered on and dwelt in that concentration of the heart which is without signs. But as I dwelt thus, the consciousness-conforming-to-signs arose.
"And then, friends, the Blessed One came to me by his powers and said: 'Moggallaana, Moggallaana, Brahman, do not slacken off in the signless concentration, make your mind steady, make the mind one-pointed, concentrate your mind in the signless concentration!'
"And after that, friends, paying no attention to any distinguishing signs, I entered on and dwelt in the signless concentration of the heart.
"Now, friends, if anyone were to truly declare: 'Through the Teacher's compassion the disciple gained great super-knowledge,' he could rightly declare this of me."
我是真的看不出來,此經或是雜阿含502經,什麼地方有說到,人有「常住不變的我」在「無相」中,然後又被「五蘊」以「相」遮蔽,請指教。
-
serendipity
- 文章: 303
-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文章
由 serendipity » 2013-06-18, 21:16
開題者認為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有很多差異,但我卻看到很多雷同。
除了兩者都有講常住不變,這裡再來證明兩者也都講八個識。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一(568)》
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復問尊者。覺觀已發口語。是覺觀名為口行。
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經云,12因緣法第二支意行是心數法
試問,如果此心數法不是第七識,
難不成會是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如果說它是意識,則有違意識生起的因緣
《雜阿含經卷第九(248)》
有意有法有意識不。答曰有。
尊者阿難復問。爲緣意及法生意識不。答曰如是。
意識是以意‧法為緣
但是意行是以心為緣
可見意行並不是意識。意識也不是意行
這已經夠清楚了。阿含和大乘一樣也講八個識,分別為: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意行、心
-
Mahanama
- 文章: 2475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
聯繫:
文章
由 Mahanama » 2013-06-18, 21:56
行和識有別,這該算是佛法中的常識,只是意行如何改變屬性,從行變成了識,缺少論證和說理。換言之,你當然可以主張意行就是第七識,但以意行不是意識為立論依據,那是不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