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 (1266)
無所依者則不動搖。不動搖者得無趣向。無趣向者則有止息。
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
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這句話的意思等於「不受後有」
所以只要是「不受後有」的人,全都是「無所依者]
不依任何境界
將「不依任何境界」的人,解讀為:他們沒有禪定能力
根本是莫名奇妙
現在還有阿羅漢嗎?
- serendipity
- 文章: 303
-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 serendipity
- 文章: 303
-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可見,說「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四禪定力」是毫無根據的說法Dogbert 寫:有沒有所謂「沒有證得四種禪那的慧解脫阿羅漢」我無法確定,問題是你要說有或沒有,你要拿出經典上的依據。你不能拿不出依據,就曲解經典來附和自己的看法。
但是卻一直有人這樣說
我知道為什麼!
因為現在未證而自稱阿羅漢的人很多。這些人都沒有神通力(連三明都沒有)。所以他們編造「慧解脫阿羅漢沒有禪定能力,沒有神通力」的謊言,來掩飾他們「無三明」,乃至無神通的種種「無能」。這個謊言的滲透力,影響力很強。現在大多數的人幾乎已經都相信「慧解脫阿羅漢沒有禪定能力,沒有神通力]
由於這個謊言,讓很多人能夠以「慧解脫阿羅漢」的身份繼續行騙下去
- serendipity
- 文章: 303
- 註冊時間: 2011-02-13, 08:00
你應該自己看一下後面經文的意思而不要只是用搜尋器搜到一些特殊名詞就開始斷章取義扭曲經義。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八(151)所說的「無所依止禪」後面有說明指的正是「緣起法」,因證悟「緣起法」而得解脫,但傳統的「四禪八定」之說,從來就沒有所謂的「無所依止禪」,這裏的譯文就顯得有點奇怪。serendipity 寫: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八(151)
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亦復不依日月星辰。
不依見聞。不依識識。不依智知。不依推求心識境界。
亦不依止覺知。獲得[/color]無所依止禪。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 (1266)
無所依者則不動搖。不動搖者得無趣向。無趣向者則有止息。
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
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 (1266)的翻譯就更清楚了,他翻成:「無所依者」,後頭也是配合「純大苦聚滅」,此為「緣起法」的終結句,一看也知道是講解「緣起法」。這裏的「無所依者」指的也是證悟「緣起法」的解脫者。
只會「四禪八定」不可能獲得解脫,否則外道的解脫者將多如牛毛。顯然必須經由定力觸發了所謂的「觀慧」---對於「五蘊無常、苦、空、無我」的觀照,才能證悟緣起而得解脫。雜阿含第一經對於如何到達解脫,已經作出明確的說明。
至於「得不得定?」的爭吵沒有什麼意義,得定也罷,不得定也罷,缺乏對於「五蘊無常、苦、空、無我」的觀照,將永遠無法證得解脫,但觀照五蘊說完全不需要「定力」,這我個人也不相信,也從來未見經文有如此的說法,觀照之前就必須「定心」,沒有「定心」的人沒有辦法觀照五蘊,重點是到底多少的定力才是合適於觀照五蘊的定力,依照經文的意義來看,至少必須克服「五蓋」,這種程度的定力就是「合適」的定力。一個心常常迷亂於「貪、瞋、痴、掉悔、睡眠」這五種蓋障的人屬於無力修觀證得智慧解脫的人。---整個修定得慧到達解脫的重點也就是這般而已。
當然要「學」,只有阿羅漢才是「無學」,其他都是「有學」,不學八正道,不然是要學什麼?serendipity 寫:別譯雜阿含經(第十一卷.209) 佛言。未修定慧。不得八道。peacecila 寫:有啊!只要「八正道」尚在,就有四種果位的聖者。
我們還是在學八正道啊!除非,我們學的不是八正道。
佛説長阿含經卷第二(二)
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脱。
盡於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你說你在學八正道。但從這兩段經文看來,八正道並不是[學]來的。
「智慧」與「八正道」都是從修「定」得來的。
雜阿含九七九經:
「
佛告須跋陀羅。於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門。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須跋陀羅。於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門。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除此已。於外道無沙門。斯則異道之師。空沙門.婆羅門耳。是故。我今於眾中作師子吼。
」
別譯雜阿含110經:
「 若修八正道
能獲於初果 乃至第四果
若不修八正 初果不可知
況復第四果 我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 如此正法外
亦無有沙門 及與婆羅門
」(不但要學,學了八正道之後,還要好好修習八正道,否則無法證得初果以至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