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心、意、識?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4-11-17, 18:13

qwer 寫:法友認為想是辨識作用嗎^^
未經思惟、想像、推理、分析、理解之前,只是很單純的認知、覺知、知覺作用,請多自我體會一下喔。

例如:我知道我正在想事情。(這句話當中有兩個蘊在作用)
1. 我知道 ----- 識蘊的作用
2. 我正在想事情 ----- 想蘊的作用

頭像
qwer
文章: 17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qwer » 2004-11-18, 04:02

依阿比達摩 把識知因素分開
辨識意義等於記憶的話 是屬想心所

三、想(sabba):想的特相是體會目標的品質;作用是對它作個印記,以便再次體會相同的目標時能夠知道「這是一樣的」,或者其作用是認出以前已體會過的目標;現起是通過以前已領會過的表徵分析目標(abhi-nivesa);近因是所出現的目標。它的程序可比喻為木匠通過自己在各種木材上所作的記號,而認出它們的種類。

頭像
qwer
文章: 17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qwer » 2004-11-18, 04:57

是可分開的 識知是識知 印記是印記
但是這都是人去分析了的 所謂[記憶]兩個都要用到
想還是要依靠識緣過去現在或未來 才能作用 相依相緣

查文如下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三章:雜項之概要
意門心的所緣:生起於意門心路過程裡的心能夠識知五所緣,以及一切五門心路過程無法識知的法所緣。意門心也能識知過去、現在與未來任何一時的所緣,或是與時間無關(kalavimutta)的所緣。後者是指涅槃與概念。

頭像
qwer
文章: 17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qwer » 2004-11-18, 05:03

講的有點亂 不好意思
看不懂的人請自己查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謝謝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4-11-18, 13:12

(意根) 就是 (大腦的功能作用),(大腦的功能作用) 亦即是 (意根) ~

世尊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意思是指精神作用(名)與身體感官(色)是相互攀緣依存的,(識陰) 是 (名,色) 兩者中間連絡的橋樑,經由身體的六根與六塵的接觸,於是有了各種不同的知覺(六識),身體及心識之間便是以(六識的型式)互相協調產生種種的行為活動。

(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四陰必須依附在正常的大腦細胞組織而能產生運作(頭腦細胞組織中有數個部位,分別對應管理色、受、想、行、識,各部位有各自的發揮功能),人腦細胞壞死了,受想行識失去了依附,便無從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若大腦管理 "思想(想法及意志)" 的部位損壞,想陰及行陰無從運作,也無從造業了 ~

人死,大腦細胞死,這一生的記憶全部滅去 ..
往生天人,不再有人間的記憶 ~ 不過,
可由修證宿命通的神通力瞭解過去世 ..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4-11-18, 14:04

qwer 寫:依阿比達摩 把識知因素分開
辨識意義等於記憶的話 是屬想心所

三、想(sabba):想的特相是體會目標的品質;作用是對它作個印記,以便再次體會相同的目標時能夠知道「這是一樣的」,或者其作用是認出以前已體會過的目標;現起是通過以前已領會過的表徵分析目標(abhi-nivesa);近因是所出現的目標。它的程序可比喻為木匠通過自己在各種木材上所作的記號,而認出它們的種類。
想(蘊):不帶有動機或意志決定的思惟,單純針對事物(來自五根的外在五種訊息或來自意根內在的受想行識的訊息)進行一連串的推理、想像、分析、組合、理解 ... 等精神心理活動。

阿比達摩及其它諸論說的太複雜,成了一般心理哲學研究,與修行法義無關。還是回歸到世尊說的五蘊去觀察瞭解來得較直接且有趣。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4-11-18, 14:30

色蘊(物質)儲存記憶,當一個人回憶過去的經驗時,是由想的意志 (行陰) 推動思維的 (想陰) 去到儲存記憶經驗的大腦 (色陰) 調出影像來用,行想色三者之間透過識的訊息傳遞而能彼此溝通,記憶須依靠 (行陰 + 想陰 + 色陰 + 識陰) 四者共同運作而產生 ~

頭像
qwer
文章: 17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qwer » 2004-11-18, 16:16

(四六)
...
諸覺相是受受陰。何所覺。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是故名覺相是受受陰。復以此受受陰是無常.苦.變易。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陰。復以此想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於色為作。於受.想.行.識為作。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復以此行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復以此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這裡像是說受想識都要行 為作 來推動才會作用
不過何以行也要行推動 難道是做作嗎 :)
與此相同的還有識緣名色中 名本身就有識 何以識又緣識
這些重複的現象 真教人搞不懂
阿比達摩是說名色的名是以受想行為主啦
可能這裡的以行為作也一樣吧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4-11-18, 16:26

wen-lung 寫:
BBCALL 寫:請讀 46 經,世尊早已回答您的疑問。
46 經那一句有記載 ?
seasky 寫:色蘊(物質)儲存記憶,當一個人回憶過去的經驗時,是由想的意志 (行陰) 推動思維的 (想陰) 去到儲存記憶經驗的大腦 (色陰) 調出影像來用,行想色三者之間透過識的訊息傳遞而能彼此溝通,記憶須依靠 (行陰 + 想陰 + 色陰 + 識陰) 四者共同運作而產生 ~
seasky法友解說完畢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4-11-20, 12:34

seasky 寫: 正確觀察是:
六識中的 "意識" 與 "眼等前五識" 都一樣,只具對境的認知作用,而 "不能" 起辨識作用。
眼等前五識:對 "色蘊" 的認知作用。
意識:對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的認知作用。
這裡扯到「意識」而不是「識」,也因此,也是有問題,如多加一個「意」字,則是代表著有行動的意味,其含意上是有不同的,應注意的是「識蘊」並沒有「行蘊」的功能。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