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感受 =【受】?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8-24, 10:27

shanguan 寫:如果舒適感不是樂,那麽什麽是樂?這種常識都搞不清楚,還有什麽可討論的?...............................

我想請狗伯特出面澄清一下,你認爲到底誰這種基本的認知都欠缺,還強詞奪理說些似是而非的歪理。
我看不出來你們說的樂到底是指什麼?是樂受?還是欲望被滿足後而產生的快樂?討論中使用的名詞沒定義好,要討論是很困難的。

在我看來這兩者不是同一個東西,舒適感只是一種身體上令人感到舒適的現象(樂受)。這個現象是否會帶來樂(欲望被滿足後的快樂),我想是因人而異,至少阿羅漢跟我的反應就不會一樣。反過來說,苦受也是一樣。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7-08-24, 17:14

可以參考ㄧ下雜阿含485經(節錄):

佛告優陀夷:「我有時說一受,或時說二受,或說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時說無量受。云何我說一受?如說所有受皆悉是苦,是名我說一受。云何說二受?說身受,心受,是名二受。云何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云何四受?謂欲界繫受,色界繫受,無色界繫受,及不繫受。云何說五受?謂樂根,喜根,苦根,憂根,捨根,是名說五受云何說六受?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云何說十八受...

p.s中文裡的[感受]有時確實會讓人想到和經裏[受]可能不太一樣的東東(心情?情緒?.感想??),英譯上好像也有類似難處(feeling ?)或feeling tone?..>>用經文的脈絡去看或許也是一種辦法..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08-24, 18:19

leeyc2 寫:可以參考ㄧ下雜阿含485經(節錄):……

p.s中文裡的[感受]有時確實會讓人想到和經裏[受]可能不太一樣的東東(心情?情緒?.感想??),英譯上好像也有類似難處(feeling ?)或feeling tone?..>>用經文的脈絡去看或許也是一種辦法..
以前讀到過【雜阿含】 485 經,讀過忘了。謝謝 leeyc2法友 提出了這篇經文 :) :) 「云何說二受?說身受,心受,是名二受。」485 經明確解說【受】包括兩種受:身體的感受、心理的感受。心理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即是心情、情緒。

可知,修習【受念處】,既觀察身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觀察心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7-08-25, 01:56

potato 寫:【受】包括兩種受:身體的感受、心理的感受。心理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即是心情、情緒。
可知,修習【受念處】,既觀察身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觀察心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對不起,大概我表達的不清楚,淺見是:經裏面的名詞[受],如果用[感受]代替而不特別說明,有時會讓人有些混淆(例如眼的感受);.我們平常說的[心情].[情緒]也有可能距離[受]更遠(如眼的心情等), 不如說[眼受]好.
>>經上用[動詞]來說明受(想.行..),有意思

雜阿含46經:諸覺相是受受陰,何所覺?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是故名覺相是受受陰

譚尼沙羅尊者SN22:79
And why do you call it 'feeling'? Because it feels, thus it is called 'feeling.' What does it feel? It feels pleasure, it feels pain, it feels neither-pleasure-nor-pain. Because it feels, it is called feeling.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canon/sa ... 2-079.html

http://www.audiodharma.org/talks/AndreaFella.html
Feeling Tone In Experience 02/21/05 [Download] [Play] 32:55
(供參考)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9-14, 16:31

potato 寫:在這裡,修行者往往有一個望文生義、習以為常的誤解:身體的感受 =【受】。其實不然。觀察身體的感受,也不等於就是受念處。

【雜阿含】41 經:「云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意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
法友能指出這個問題,意義是很大的。

“受念處”的“受”不應該只是“身體”的“受”。應該包括“六受身”--“眼、耳.鼻.舌.身.意”的“受”。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在修行時,就不會把“坐禪”和“日常生活”脫節,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註意念住於:“眼、耳.鼻.舌.身.意”的“受”。
生死之中極為可畏。汝等宜應勤行精進。
速求離此生死火坑。此是如來最後教言。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7-09-24, 15:42

我們可以說,身體感受=受,這樣的解說,是屬於比較「概念式」的敘說,沒有加以明細而完整的說明,如果斷言的說:身體感受,是屬於身念處,不屬於受念處,那是偏頗了。把一個完整的法做成了「片段性」的切割。而用直線式的相銜接的方式來加以次第化。或者是用層次化的分離方式來加以次第化。
若說「身念處」是比較粗糙與比較注重於單一的「身識」完整的認知,那是可以接受的。認知於「身體只是身體」只是「四大組合的運作」的現象,於「身識」來加以覺知。而「受念處」是建立在「身念處」的基礎上,更微細的、深入的認知到「五蘊」運作的功能,「感受」是經由「色蘊的身」才能展現出來的現象。
「四大色蘊所組成的身」所展現的現象,一部份是來自於「六受身」的功能才能展現與運作。離開了「身體感受」又如何有「六受身」的功能?更何況「身念處」的修學並不是止於「靜態」中的修學。
可以說「身念處」的修學到一個程度,擴展於「受念處」的修學,不應該只有將他的範圍侷限於「六受身」所生的身、觸生「身識」的覺知範圍,它是更開放的在「六受身」的所有範圍,但是它依舊是有他的次第性,不可能一開始修學「受念處」就能於日常生活中完整的覺知。
「四念住」在修學上是有他的次第性,但是運作的過程是一個整體,而無法分離的。「身念處」的修學,離開了「受」、「心」、「法」的相依緣,就沒有了「功能」要如何覺知與修學?同樣的「受」、「心」、「法」的修學,離開了「身」,功能與現象,用什麼來覺知與修學?
可以說「受念處」的修學,可以用身體感受作為基礎,而擴展於完整的「六受身」所展現的功能上。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9-27, 21:05

housyang 寫:「四念住」在修學上是有他的次第性,但是運作的過程是一個整體,而無法分離的。「身念處」的修學,離開了「受」、「心」、「法」的相依緣,就沒有了「功能」要如何覺知與修學?同樣的「受」、「心」、「法」的修學,離開了「身」,功能與現象,用什麼來覺知與修學?
可以說「受念處」的修學,可以用身體感受作為基礎,而擴展於完整的「六受身」所展現的功能上。
末學能夠理解法友的涵義,甚至可以說是基本贊同的。

這裏還有很有趣的一個問題:觀“五蘊”和“四念處”的關系如何?

個人認為:“四念處”包括了觀“五蘊”,而觀“五蘊”卻沒有包含“四念處”。如何才是“法念處”?耐人尋味啊! :)
生死之中極為可畏。汝等宜應勤行精進。
速求離此生死火坑。此是如來最後教言。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7-09-28, 19:29

「觀五蘊」的「觀」,一般來說它是含蓋了世間法,有些是現實生活中,一般人都能觀察到的,有些是知識上探求而理解的。
但是在「正法要」上的「正觀五蘊」,則是必定要依於「四念處」的修行法要了。「佛陀」說一乘道謂「四念處」,離開了「四念處」的修學,是無法「正觀五蘊」的,也就是說那已經不是佛法的修學了。
世俗人觀察「五蘊」是表層的,如浮雲流水般,不一定需要依於「四念處」的修學來觀察,而「四念處」的修學卻一定是為了「正觀五蘊」,也只有「四念處」的修學,才能如實的「正觀五蘊」。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
「法念處」是「身、受、心」念處的一個總和,「身、受、心」念處修學次第的滿足,而有能力可以如實的「正觀五蘊」,以一個整體來觀察,而不需要用個別次第「重點式」的觀察,五蘊的「無常、苦、無我」。
好比說12支緣起的「無明」,或是十結中的「無明」,它並不是單獨的有一個「無明」,而是遍及的。十結中九個結斷除後,「無明」就消失了,並沒有說還有一個「無明」或是什麼「根本無明」、「俱生無明」需要再加以斷除的。
「身、受、心」念處修學次第滿足的同時,「正智」自然的顯現具足,「身、受、心」能夠完整而平衡的觀察,這是「法念處」的修學,也可以說是「全念住吧!」
以上僅是後學個人的理解而已,願法友們吉祥!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7-09-28, 20:48

housyang 寫:「身、受、心」念處修學次第滿足的同時,「正智」自然的顯現具足,「身、受、心」能夠完整而平衡的觀察,這是「法念處」的修學,也可以說是「全念住吧!」
如果法友所說的[全念住]是S居士從Bhikkhu Khantipalo 的著作 CALM & INSIGHT~[ full awareness]翻譯過來的話,再進一步查其原義,可能是指正念.正知的[正知](巴SAMPAJANNA).. ~供參考
p.s.Sorry!不知道是否有點偏離主題了?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07-10-01, 11:51

leeyc2 寫:如果法友所說的[全念住]是S居士從Bhikkhu Khantipalo 的著作 CALM & INSIGHT~[ full awareness]翻譯過來的話,再進一步查其原義,可能是指正念.正知的[正知](巴SAMPAJANNA).. ~供參考
p.s.Sorry!不知道是否有點偏離主題了?
道聰法友這段話令人產生很多疑義,例如「正智」、「全念住」的意義就需要釐清。「正智」是四念處經典裡的「正知」?從語脈推敲又不像。從語脈推敲「全念住」是「四個念處都齊全」?還是果真出自如leeyc2所提的書本? SAMPAJANNA就是漢文經典所說的正知,南傳論書有所謂四種正知之說,看該譯本內容也提到四種全念住,這應該是譯者的翻譯方法吧!
必要時,另外開題吧!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