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善欲?惡欲?初果滅了哪些惡欲?(3)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yansong
文章: 113
註冊時間: 2005-12-16, 08:00

文章 yansong » 2007-01-01, 10:45

shanguan 寫:
比丘。若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比丘。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云何念僧。常當憶念僧之德行。如來聖僧。得向具足。應病授藥。正真向道。所行次第。不越限度。能隨於佛。所行之法。須陀洹果向須陀洹。斯陀含果向斯陀含。阿那含果向阿那含。阿羅漢果向阿羅漢。是名如來聲聞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他所請。如是等僧。宜應敬禮合掌向之。是名念僧。
上面只是說了超越凡夫地,越凡夫地並不代表不是凡夫。

衆所周知,只有預流、二果、不還和阿羅漢四個果位。怎麽又冒出一個初果向果位。這個果位是不是你發明的?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7-01-01, 10:57

我沒有說初向是果位。但初向屬於四雙八輩賢聖僧可是鐵板釘釘的。

聖弟子念於僧法。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供養.恭敬.禮拜處。世間無上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時。爾時聖弟子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習念僧。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三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越凡夫地還是凡夫?這纔是矛盾的説法了。

其實不管你說初向是凡夫也好聖人也好,他仍然是“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供養.恭敬.禮拜處。世間無上福田。”一般的凡夫能這樣麽?

頭像
yansong
文章: 113
註冊時間: 2005-12-16, 08:00

文章 yansong » 2007-01-01, 11:15

shanguan師兄:

你一味地引用教典,有如在擔保他人主張之真實性,而那些主張,你也沒有證據肯定。你的這種邏輯和天主教信徒相信上帝有什麽區別?

佛陀的<葛拉瑪經>就是反對他的信徒沒有實證,而一味的引用他的教導。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7-01-01, 11:46

本文已被版主Dogbert刪除。

說明:請勿將及時通的對話張貼上來。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7-01-02, 19:04

shanguan 寫: 初向不是凡夫都搞不清楚麽?

比丘。若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比丘。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上面這段經文是引自雜阿含六一經,其中提到了兩種初向-隨信行、隨法行。一般人只看漢譯經文,往往就此誤會,以為一個佛教徒只要『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就是初向,而能夠『超昇離生,越凡夫地;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從而將初向解讀為求證初果的學習過程。事實上,漢譯的雜阿含六一經漏失了一句非常重要的經文,那就是『入正性者』,在英譯相應部-25:10經裡作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能夠『於此法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入正性者』才是初向,也才是『超昇離生,越凡夫地』,否則就只是學習佛法的凡夫,也不能稱為初向。『入正性』就是得法眼淨,隨後即度諸疑惑、不由他度、不由他信,於無上道生決定信(證初果),一氣呵成,沒有間斷,因此經中說『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7-01-02, 19:19

中阿含一二八經說的就是隨信行的修學路線,但僅僅持守五戒,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得到增上心者,並非須陀洹,但若將此經的得增上心後接上雜阿含六一經(Samyutta-25:10)的法義,那就很完美了。 :wink: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7-01-02, 20:15

Mahanama 寫:上面這段經文是引自雜阿含六一經,其中提到了兩種初向-隨信行、隨法行。一般人只看漢譯經文,往往就此誤會,以為一個佛教徒只要『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就是初向,而能夠『超昇離生,越凡夫地;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從而將初向解讀為求證初果的學習過程。事實上,漢譯的雜阿含六一經漏失了一句非常重要的經文,那就是『入正性者』,在英譯相應部-25:10經裡作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能夠『於此法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入正性者』才是初向,也才是『超昇離生,越凡夫地』,否則就只是學習佛法的凡夫,也不能稱為初向。『入正性』就是得法眼淨,隨後即度諸疑惑、不由他度、不由他信,於無上道生決定信(證初果),一氣呵成,沒有間斷,因此經中說『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英譯相應部是否忠於巴利文原典?解讀原文是否精確?尚未可知 ..
多了『入正性者』一詞,就能解讀精準無誤麼?尚未可知 ..
單就漢譯雜阿含經便有無數的解釋論說,解讀失誤的情形比比皆是 ..
如果,前一秒見法,後一秒證果,"初向" 只存在於一瞬間?那其設立的意義有無皆可 ..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7-01-02, 21:41

入正性就是入流見道,見道的初向到初果還有一段修行的過程。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不死,就可以今生成就初果,不然,就可能要到來世了。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7-01-02, 21:53

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

在生命滾滾長流的中間,不管經歷多少次出生與死亡,總有一生必得須陀洹。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7-01-02, 23:47

『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的意思是在他證得須陀洹果之前,死亡無從發生。『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不死』和『不管經歷多少次出生與死亡,總有一生必得須陀洹』都是不瞭解初向所生的誤解。初向不是一個過程,而是一個轉戾點;達到初向,你也就證了初果;反之,沒有達到初向,你就只是個凡夫。 :wink: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