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正命』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06-04-08, 16:20

Upavana 寫: 大乘打從龍樹披上黃色袈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明確的昭告天下他已經破裂僧團了,他的理論成立的是另一個宗教。
連大乘祖師爺做過什麼都不清楚,何必說的一口大乘話呢?

既然想增加知識,就增加最正確的知識,不要打糊塗仗,對或不對不是OK兩三聲就能解決的。
我講大乘話?這是你說的吧。大乘怎麼樣,跟我有關係嗎。粗惡語。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6-04-08, 17:10

lkjh 寫: 我講大乘話?這是你說的吧。大乘怎麼樣,跟我有關係嗎。粗惡語。
「戒罪可懺,性罪不可懺。」就是道道地地的大乘話,別告訴我你不知道,以避免你罵我粗惡語的失態。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06-04-08, 17:24

Upavana 寫: 「戒罪可懺,性罪不可懺。」就是道道地地的大乘話,別告訴我你不知道,以避免你罵我粗惡語的失態。
這還是你說的,因為依義不依語,某一句話你要作何種解釋與我無關。我沒罵你,我只是說出事實。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6-04-08, 19:01

lkjh 寫: 這還是你說的,因為依義不依語,某一句話你要作何種解釋與我無關。我沒罵你,我只是說出事實。
嗯~說得真好,非常的大乘。
第一,戒罪只有比丘有而俗人沒有,拿來在俗人身上應用只有大乘。
第二,性罪是大乘的專業用語,原始與上座部沒有。
第三,「依義不依語」一辭與出《維摩詰經》、《大般涅盤經》等多部大乘經論,作為大乘經的辨偽法,與原始以經律判別或後來的四大教法,是完全不同的。

一邊說大乘話一邊否認有說,還真的很中觀,非常的大乘。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06-04-08, 20:19

Upavana 寫:嗯~說得真好,非常的大乘。
第一,戒罪只有比丘有而俗人沒有,拿來在俗人身上應用只有大乘。
第二,性罪是大乘的專業用語,原始與上座部沒有。
第三,「依義不依語」一辭與出《維摩詰經》、《大般涅盤經》等多部大乘經論,作為大乘經的辨偽法,與原始以經律判別或後來的四大教法,是完全不同的。

一邊說大乘話一邊否認有說,還真的很中觀,非常的大乘。
我說依義不依語只是指相同的話在不同地方會有不同意義,我用的詞語都很簡單,出自本人,沒必要是專業用語。你講的對也好,不對也好,都已是粗惡語ˋ冷語,瞋罵示相,沒有繼續討論的價值。我應該也差不了多少了,結束。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6-04-09, 11:14

Upavana 寫:去討論一位飯店或者甚至是海鮮攤老闆,他們是否合乎「正命」是有問題的。
在人的社會中,他們這些職業並沒有任何的問題,相反的這些職業相當正常,這些人用勞力賺取他們應得的利益。
飯店老闆大都不會自己下廚,通常都有大廚,這比較沒問題,海鮮店老闆就可能會有問題了,一來海鮮店老闆通常自己下廚,二來海鮮店需要當場宰殺活海鮮,這樣的職業不能說沒正命的問題。
Upavana 寫:從佛陀制定殺生戒的角度來看,學習止息的人,對於動物生命的態度,並沒有特別的同情或者慈悲,佛陀主要訴求不要對動物作「無聊的虐殺」,沒有原因沒有目的的隨意殺害一隻動物,產生的不是「須求」,而是「無聊的樂趣」,這對增加結生的習氣來說,是非常愚蠢的情形。
末學並不認同這段說明,佛陀因何制戒,並不一定完全代表這條戒律就僅只為這樣的原因,因為有人虐殺動物,佛陀而制戒,並不代表佛陀的教法僅只是認為不該虐殺動物,而允許可以為了其他理由來殺害,這樣有點過度解釋了。

戒律我們可以看成是佛陀的教法與世間實際接觸的界線部份,戒律之所以是戒律,就在其戒條與戒相,而不在其制戒因緣的廣泛討論,制戒因緣只能是參考而已,經教中的"學戒"與去"學習制戒因緣"根本沒關係,"學戒"大概的意思是,當你因為持守戒律而學習規範自己的行為,知道持戒能避免種種錯誤的行為,進而親自感受到戒律對心意修行的好處,因為心意增上了,再進而透過觀察,越來越理解佛陀制定戒律的無比智慧。所以越是四雙八士,就越珍惜戒律,佛陀的弟子阿羅漢,更不肯代替佛陀去更改戒律,只有很多凡夫,稍微研究了戒典,然後就自以為透徹戒律,老想要去修改戒律,其原因在此。

學戒與正法義的修行息息相關,每一步都能增上趣向正道,但是無論是法義或是戒律兩種學習層面,同樣都各有歧路,法義經典發展出了論書,就已經完全違背了經典的實踐方向,戒律如果發展到了去深入研究廣論制戒因緣,也同樣的已經違背了戒律的實踐學習方向。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6-04-09, 16:39

直心 寫:飯店老闆大都不會自己下廚,通常都有大廚,這比較沒問題,海鮮店老闆就可能會有問題了,一來海鮮店老闆通常自己下廚,二來海鮮店需要當場宰殺活海鮮,這樣的職業不能說沒正命的問題。
直心,討論別人是否為正命,要考慮被討論的人是否是學習止息的人,學習止息者為了止息的目的所規劃出的正命,是與非止息者不同的,非止息者只要不犯法,可以賺取任何的利潤維生,這和止息者必須多出戒律來導向止息的目標狀況不一樣,所以這個問題點並不是老闆是否下廚的問題,而是老闆是否止息者需要討論的問題。
直心 寫:末學並不認同這段說明,佛陀因何制戒,並不一定完全代表這條戒律就僅只為這樣的原因,因為有人虐殺動物,佛陀而制戒,並不代表佛陀的教法僅只是認為不該虐殺動物,而允許可以為了其他理由來殺害,這樣有點過度解釋了。......當你因為持守戒律而學習規範自己的行為,知道持戒能避免種種錯誤的行為,進而親自感受到戒律對心意修行的好處,因為心意增上了,再進而透過觀察,越來越理解佛陀制定戒律的無比智慧。......
佛陀制定的戒律,並不是因為每一個制戒的因緣去建立一個理由來制戒,大部分的戒律還是與佛陀教導的止息有直接的關係,還有一部分的戒律相關於僧團的存立問題。

持戒可以規範自己的行為避免錯誤的行徑,為什麼?
為什麼要規範自己的行為?避免的錯誤原因是什麼?

我想如果沒有透過止息作為學習目標,一切的觀察將流為漫無目的,這個原因很平實並不高深,而事實上也只是如此,增上戒學增上的不是崇仰的心意,而是增上對止息原因的了解,如此一來,再增加上禪定來觀察成為增上意學才有意義,最後再疊加上四聖諦,也就是認識苦止息苦的方法,才是完整的完成增上慧學。

所以戒律不是單一規劃出來規範行為的準則而已,戒律對止息是有直接效用的,否則戒律就不會出現同戒共住的原則,以此來審定是否相同的學習,也不會拿來作為判斷是否聖賢僧的標準。

戒律表面的規範祇能讓人做到一定的形式而已,真正以觀察戒律達到了解並作出止息的人,他所表現出由內心自然流露的樣子,不會與只做表面規範的人一樣。

上面我所提到的「須求」或「無聊的樂趣」,已經是習氣的問題,是藉由律部來連接經部的內容,經律原本就是不分的。

頭像
QUEEN
文章: 16
註冊時間: 2006-03-31, 08:00

文章 QUEEN » 2006-04-11, 04:28

事實上版主你才是公然說謊的人。

把 “一個人的果報輕重跟僧團的戒律也無關” 改成 “我是說果報與戒律嚴格或寬鬆無關”自己前言不對後語﹐卻又血口噴人。
這樣的版主﹐只能嘆息。

頭像
QUEEN
文章: 16
註冊時間: 2006-03-31, 08:00

文章 QUEEN » 2006-04-11, 04:34

Mahanama 寫:揚州十日這種事若發生在印度,而且由佛教徒來記錄它,想必也會附上一篇因果故事。 :lol:
宗教本來就是充滿了奇蹟與神蹟﹐只有無神論或唯物論者才否定一切。

頭像
QUEEN
文章: 16
註冊時間: 2006-03-31, 08:00

文章 QUEEN » 2006-04-11, 04:43

你自己剛引用的優婆塞戒經就宣稱「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餘一切罪,悉皆消滅。」 。現在又立刻否定它?
多謝指正。應該是不但可滅罪﹐更可止非防惡。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