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身壞命終入滅之後,去了那裏?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09-30, 19:18

shopping 寫:所以~
涅槃沒有死~
佛沒有死~
阿羅漢沒有死~
對嗎?
看不出你的“所以”從何而來。

只能說涅槃不是死,但佛是會死的,阿羅漢也會死,只是他們的死是最後一次的死,死後再也不會生了。

滅盡定是阿羅漢活者的時候證得的一種定而不是涅槃。

頭像
shopping
文章: 174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文章 shopping » 2004-09-30, 23:07

阿羅漢身壞命終入滅之後,去了那裏?

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是名三出界,

云何名為自歸法者。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

滅界心解脫  永離於生死

滅盡還活著,難道涅槃死了嗎?

當然不是,永離於生死,非死非生,
問題是涅槃是甚麼狀態?

滅盡定身命還在,死者身命分離,涅槃身壞,而命不在嗎?
未出三界者,或是未離三界者,八定天身依然是有身,
然九次第定,滅盡定已無有身,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
然入滅盡定者尚可從滅正受起,般涅槃者不能從涅槃起嗎?

以下經文我們看一下
尊者舍利弗語諸比丘。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
於有身滅.涅槃心不樂著。顧念有身。
譬如士夫膠著於手。以執樹枝。手即著樹。不能得離。所以者何。膠著手故。
比丘。無量三摩提身作證。
心不樂著有身滅.涅槃。顧念有身。終不得離。
不得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亦無所得。
還復來生此界。終不能得破於癡冥。譬如聚落傍有泥池。泥極深溺。久旱不雨。池水乾消。其地破裂。
如是。比丘。不得見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亦無所得。來生當復還墮此界。
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
於有身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
譬如士夫以乾淨手執持樹枝。手不著樹。
所以者何。以手淨故。如是。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
於有識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
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不復來還生於此界。


這裡提到涅槃心生信樂,涅槃真的一無所有嗎?
於有身滅.涅槃心不樂著。顧念有身。
譬如士夫膠著於手。以執樹枝。手即著樹。不能得離。
所以我認為
涅槃沒有死~
佛沒有死~
阿羅漢沒有死~
對嗎?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4-10-01, 00:50

竹鶴 寫:滅盡定身命還在,死者身命分離,涅槃身壞,而命不在嗎?
未出三界者,或是未離三界者,八定天身依然是有身,
然九次第定,滅盡定已無有身,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
然入滅盡定者尚可從滅正受起,般涅槃者不能從涅槃起嗎?
把身、命拿來討論,不管是合在一起的還是分開的,或者就是同一個,這些都是以「我」這個認知為來源,換句話說,這些全部是身見,連斷三結成為預留的條件都不齊全,更不用說是拿這些情形去討論阿羅漢,立論點一開始就已經錯誤,答案當然不會正確。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0-01, 09:26

shopping 寫:阿羅漢身壞命終入滅之後,去了那裏?

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是名三出界,

云何名為自歸法者。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

滅界心解脫  永離於生死

滅盡還活著,難道涅槃死了嗎?

當然不是,永離於生死,非死非生,
問題是涅槃是甚麼狀態?

滅盡定身命還在,死者身命分離,涅槃身壞,而命不在嗎?
未出三界者,或是未離三界者,八定天身依然是有身,
然九次第定,滅盡定已無有身,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
然入滅盡定者尚可從滅正受起,般涅槃者不能從涅槃起嗎?

以下經文我們看一下
尊者舍利弗語諸比丘。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
於有身滅.涅槃心不樂著。顧念有身。
譬如士夫膠著於手。以執樹枝。手即著樹。不能得離。所以者何。膠著手故。
比丘。無量三摩提身作證。
心不樂著有身滅.涅槃。顧念有身。終不得離。
不得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亦無所得。
還復來生此界。終不能得破於癡冥。譬如聚落傍有泥池。泥極深溺。久旱不雨。池水乾消。其地破裂。
如是。比丘。不得見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亦無所得。來生當復還墮此界。
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
於有身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
譬如士夫以乾淨手執持樹枝。手不著樹。
所以者何。以手淨故。如是。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
於有識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
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不復來還生於此界。


這裡提到涅槃心生信樂,涅槃真的一無所有嗎?
於有身滅.涅槃心不樂著。顧念有身。
譬如士夫膠著於手。以執樹枝。手即著樹。不能得離。
所以我認為
涅槃沒有死~
佛沒有死~
阿羅漢沒有死~
對嗎?
基本概念要搞清:
一切法分爲兩种,有爲法和無為法,無為法就是涅槃。
有爲法是有生死的,涅槃是沒有生死的。

滅盡定是在有爲法基礎上的一種定,不是無為法,所以滅盡定還是有入定出定的生滅過程,但涅槃是無為法,沒有這樣的出入,更談不上生死了。

涅槃是離一切有爲相的,包括身和命,涅槃中沒有命。

無色界天已無身,但證得無色定和滅盡定的人既有命也有身。涅槃不是定,兩者不能類比。

涅槃是一無所有的法,這個“一無所有的法”自然也是有的,但既然一無所有,又怎麽會有生死呢?你讀經讀破句了,我提示你一下,經文的標點是這樣的:“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你沒有看出“於……心生喜樂”的句式麽?難道你竟然認爲是有一個什麽“涅槃心”自己生出喜樂來麽?

生死是有爲法的事,佛阿羅漢都是有爲法,所以必定會死。

頭像
shunya
文章: 128
註冊時間: 2004-09-22, 08:00

文章 shunya » 2004-10-01, 13:05

~既言「不受後有」,又說「輪迴」,你知道你在講啥碗糕 ?~
白話文的碗糕你都看不懂,我有什麼辦法。那麼我們就一個字一個字來好了,不的意思就是不用不必不需的意思;受字就是有接受的意思;後就是以後、後來的意思,有的意思在這裡是指六道輪迴,所以很自然的既言「不受後有」當然跟提到輪迴有關,不是嗎?那個「有」字你沒看到嗎?
~哈哈,別在那裡“膨風”、 吹「大」話!~
你不知道我喜歡「大」乘的嗎?
~你的「七個體」之說 、 「不受後有…再入輪迴」說,難道不是翻經典、拾人牙慧, 然後再從 記憶中把它『錄』出來的嗎?~
或許是也或許不是,但你沒看到重點是我們正在詳加檢視嗎?
~難道「因材施教」,就可以『依人不依法』 ?~
那麼你所謂的法是出自誰人的口中呢?
醫生治病有很多診方,該吃藥該住院該打針該開刀都是因病人的狀況而不同,不是嗎?同一種療法當然無法適用所有人。
另外你打從娘胎出生時是依靠你父母還是依靠什麼法典才能長大成人的呢?
~涅槃(nirva`n`a) 本意是“寂滅”,你連這個都搞不懂,遑論《涅槃法義》!~
我的確是聽不懂「寂滅」是什麼意思?你覺得什麼是寂滅呢?
~笑死人囉~
你死了嗎?
~你的大乘佛偶像, 竟會凌駕在釋迦佛之上!~
所以悉達多是你的偶像?不過我沒有偶像,所以沒辦法拿出來跟你比了。
~可見,雜糅疑心的參話頭,也是你所謂的正念;這種所謂《疑心/參話頭》,只是 專一心念(制心一處)的權宜手段而已,若非真正開悟,那也等同是《夢囈/妄念》,所以這裡【你所謂的正念】並非 八正道的『正念』~
因此若你沒開悟,你的正念也是如露亦如電而已,是嗎?
誰告訴你不疑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既然是「所作已辦」,你還『疑』什麼 !?~
那麼從你持續盲目信仰而無所疑的角度來看,你所作已辦了嗎?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4-10-01, 16:54

shunya 寫: 哦,那我該好好介紹一下所謂的正念的意思了。先用一個比較適切的表達方式好了,通常我們六根對境時,感知就流向客體,此時我們就忘記了自己,因此在二六時中都要隨時提起正念的意思是指在六根對境時,感知要同時流向客體,也流向主體,那就是正念的意思,就像你在看一朵玫瑰花,你的感知要同時流向客體,也流向主體,那才叫正念。、正念不是你們所想像的世俗善惡的善念。
而正念有很多的名相,覺知、觀照、記住自己、凝思、冥想、當下、味帕沙那、觀想、止觀,等等不一而足。當然大疑之心的凝思也是來到當下的一種技巧。這就是禪宗參話頭的奧妙之處,一個意識的突然轉折與爆發而即刻開悟。
-------------------------------------------------------------------------------------------------
因此若你沒開悟,你的正念也是如露亦如電而已,是嗎?
誰告訴你不疑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既然是「所作已辦」,你還『疑』什麼 !?~
那麼從你持續盲目信仰而無所疑的角度來看,你所作已辦了嗎?
正念不是什麼「感知流」的流向,正念就是正確的念住之意,大乘經典的內容,經常會將原史經典的東西東抓一點西抓一些,卻沒有正確系列的說法,造成不少的胡亂解釋以及天馬行空的猜測,看起來倒是挺神奇的,可惜不能實用。

所謂的「疑」是有一定的意思的,疑屬於三結之一,以群經的意思看來,疑說的是對正法律「因為成見的疑慮」以及「因為猶豫的懷疑」,造成無法作完全的接受與學習,錯誤的成見和疑慮會產生許多錯誤的觀念。
疑的問題,在一般的思惟中就已經應該去除,在禪定中的觀察,不該有疑的部分,應該以學習的心態,將正法律的技巧與實例,作實際上的觀察操作,而不是還在找什麼,大乘經常將法義與禪定混為一談,才會在禪定裡尋求像法義的東西,事實上這些東西佛陀已經證實過了,不需要再去重蹈覆轍,對佛陀的正法律有所懷疑,不管是因為成見或者是猶豫,才會不照佛陀的教導順行,而去弄一些有待證實的東西,這只是滿足了宗教性的神秘感而已,在正法律的實踐上一點也沒有幫助。

頭像
shopping
文章: 174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文章 shopping » 2004-10-01, 19:30

請問尼維先天如何解?

(一)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三自歸之德。云何為三。
所謂歸佛第一之德。
歸法第二之德。
歸僧第三之德。彼云何名為歸佛之德。
諸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
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
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
最尊.最上。無能及者。
此亦如是。諸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
諸有眾生承事佛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為自歸法者。
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
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
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
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
最尊.最上。無能及者。諸有眾生承事法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
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為自歸聖眾。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
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
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者。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
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第一承事佛  最尊無有上
 次復承事法  無欲無所著
 敬奉賢聖眾  最是良福田
 彼人第一智  受福最在前
 若在天人中  處眾為正導
 亦得最妙座  自然食甘露
 身著七寶衣  為人之所敬
 戒具最完全  諸根不缺漏
 亦獲智慧海  漸至涅槃界
 有此三歸者  趣道亦不難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0-01, 19:46

“尼維先天”是非想非非想處天的音譯略稱,梵名Nai va -sam!jn~a^na^sam!jn~a^yatana ,巴利名Nevasan~n~a^na^san~n~a^yatana,此天位於三界九地之頂上,故又稱有頂天。

“諸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這句話的意思是佛陀在三界中是最尊最上的。

頭像
shunya
文章: 128
註冊時間: 2004-09-22, 08:00

文章 shunya » 2004-10-01, 23:03

~正念不是什麼「感知流」的流向,正念就是正確的念住之意,大乘經典的內容,經常會將原史經典的東西東抓一點西抓一些,卻沒有正確系列的說法,造成不少的胡亂解釋以及天馬行空的猜測,看起來倒是挺神奇的,可惜不能實用。~
總比你錯用心來得好吧!什麼正念就是念住,有所住則有所以為執,執住於念念妄想之中就是生滅,原來小乘都只是一些學者而已。
~所謂的「疑」是有一定的意思的,疑屬於三結之一,以群經的意思看來,疑說的是對正法律「因為成見的疑慮」以及「因為猶豫的懷疑」,造成無法作完全的接受與學習,錯誤的成見和疑慮會產生許多錯誤的觀念。~
這完全是一種無理性的宗教盲信的說法,否定的大疑之心正是一種凝思覺照的功夫,不執不住,智慧清明而毫無所懼,並認清了盲從的愚蠢和不成熟,如此由內而外的直接從核心爆發出來,這才是真正的宗教心。
而不是透過時間、修鍊、厭離,企圖逐漸培育出花果,實際上這種方式只會使人變得更加狹隘而瑣碎,一顆心早被磨得無能遲鈍而又麻痺了。

頭像
shunya
文章: 128
註冊時間: 2004-09-22, 08:00

文章 shunya » 2004-10-01, 23:18

~疑的問題,在一般的思惟中就已經應該去除~
如果你毫無自覺毫無大疑之心,你那來的思惟?你要思惟什麼?你都已經盲目的迷信在其中了,怎麼看到自己,怎麼深入自己?
~在禪定中的觀察,不該有疑的部分~
參疑情也是一種破迷開悟的技巧,它屬於禪宗的法要之一。
~應該以學習的心態,將正法律的技巧與實例,作實際上的觀察操作,而不是還在找什麼~
如果你在觀察,那麼這就是一種大疑的否定之心。
~大乘經常將法義與禪定混為一談,才會在禪定裡尋求像法義的東西,事實上這些東西佛陀已經證實過了,不需要再去重蹈覆轍,對佛陀的正法律有所懷疑,不管是因為成見或者是猶豫,才會不照佛陀的教導順行,而去弄一些有待證實的東西,這只是滿足了宗教性的神秘感而已,在正法律的實踐上一點也沒有幫助。~
你所謂的律法一點幫助都沒有,那只是滿足自己一神盲信的自我感而已。那不是佛陀的教導。止觀禪定是另一種技巧,跟參話頭起疑情的法要又自然不同,但各有巧妙,不了解的人才會總是人非我是的妄加論斷而已。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