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法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02-26, 15:09

peacecila 寫:...「四聖諦」主要的內容是在說明什麼,這裏就是破除「無明」的關鍵所在。簡單地總結,就是「無常故苦,苦即無我」。

延續「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的前提下,所以,實修時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看穿五蘊無常」,這在「雜阿含第一經」,就已經說明得很清楚了。...
總之,貫穿「四聖諦」與「緣起法」那一條隱藏其中的「線索」,就是「五蘊無常」。這也是佛法最符合現實,可以驗證的確是符合「真理」,可以「即身觀察、緣自覺知」的重點所在。
「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這句話當中,已將「四聖諦」與「緣起法」的本質特性說得再清楚不過了,修行者由第一步「五蘊無常」的觀察體會到「五蘊苦」,再由下一步「五蘊苦」的觀察體會到無常苦的逼迫不安,進而生起厭離對五蘊愛染執取的意志決心,最後一步觀察體會到「五蘊無我」,漸次消滅過去以來那種錯誤的自我觀念,自我觀念徹底滅除時才能真正無我,真正無我時則一切愛染執取無明全部滅盡,徹底解脫自在,現生可以「即身觀察、緣自覺知」,何需期待來生與他方世界。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03-01, 05:56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是來自於出生,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生命意義何在?長久以來使我們困惑不已,解決生死及煩惱輪迴的可行方法 --- 正觀緣起法 ...

我們一起回到世尊的緣起正法重新理解,請看,法遵比丘尼精細無比的解說:

  緣起法是佛教有名的教法,不只在原始的《相應修多羅》中談到它,後世發展的佛教,如部派、般若中觀、瑜伽唯識也都重視緣起法的教說,並加以自由發揮。唯識大乘談論業感緣起,認為業力是推動生命的因緣。般若中觀大乘談論性空緣起,認為宇宙萬法皆是因緣和合所成,本性皆空。部派的緣起則以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這十二支緣起來附會眾生的一生,從一念無明投胎乃至最後的老病死結束一生;或將緣起的十二支別分為三世二重因果:無明與行是前世、從識到有是今生、生及老病死屬於來生。
... ... ...

  至於部派的緣起觀雖沒有脫離生命另立重點,但部派論師卻未能掌握緣起的真諦。他們將十二支緣起的名相各別賦予年齡上的區隔,或階段性的歸類,卻忽略了緣起所特別要點明『有是則是事有,是事有則是事起。』的相關性法則。當然,學者可以說:『就是有一念的無明,才會有入胎的行,繼而招攬父精母血而成名色……』或『就是有過去生的無明與行,才會結生今生的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終至召感來世的生老病死……』這些豈不是因果的相關性?
  前文〈緣生法〉一節曾提到:『因緣法(緣起法法說)是維持生命活動秩序的法則,緣生法(緣起法義說)則是實際進行生命活動運作的個別單位。』然而,將十二個名相分配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既難容於緣起法法說;將人的一生分割為十二個時段也有違緣起法義說。部派論師埋首造論以解說十二緣起的努力可謂用心良苦,只可惜沒有抓住緣起法法說、義說的基本精神。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契經 雜因誦】
  緣起法法說的重點在於提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法則,這項法則能夠合理解釋生命活動的原由:生有故老死有,生起故老死起。不同於一般人追究生命起源的思考模式,佛陀並沒有去追究老祖宗的遺產,他要從生命的現實狀況中找出解決方法。佛陀在現有的生命現象中搜索引發苦難的最基本原因,並一路回溯生命各項流程,這一切都沒有離開眾生現實的生活過程。
  一切苦難的由來全然不逾於生,有生就有老病死、有生就有憂悲惱苦,無論遭遇什麼磨難,追根究底,一切過失歸咎於出世。不必責怪暴政、仇敵、意外事故、愛滋病或交友不慎,只要不曾出生於世,就沒有遭受傷害的機會。以這種追究問題根源的思惟方式,佛陀務實地推敲生命真相。既不同於宗教信仰者以熱情奔放的想像力創作各式各樣的神話;也不像儒家學者保守地抱持『未知生焉知死』的訓示,無意尋求生命更深層的真理。
  實事求是,並且勇於深入探究,是佛陀追尋真理的基本態度。

  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眾生生老病死上及所依(於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
  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即正思惟,起無間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
  復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緣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
  又作是念:取復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緣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慾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色(受、想、行、識)取味著、顧念、心縛,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契經 雜因誦】
  想要正確地認識緣起法,應由當初佛陀正覺緣起時的立意與思惟方式為線索,作為理解真實內涵的憑據。佛陀向比丘們描述『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眾生生老病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在成佛前夕,促使這位拋棄釋迦王位而剃髮修行的沙門能夠正覺緣起的機緣,就是驚訝地體認到:一切眾生都無可倖免地陷溺在苦難悲慘的世間中。究竟是什麼樣驚悚悲慘的事件,能令佛陀驚恐不已而非得苦思良策以求化解呢?那就是沒有任何人能抗拒的老病死憂悲惱苦。一旦誕生於世,就不再有任何方法能防治老病死的酷刑,眾生無奈又無謂地承受一生又一生、一世又一世的生老病死。
  這個事實可比有史以來任何緊張大師或恐怖片大導演創作的小說或電影來得更加駭人,因為它是每一個眾生必定要親身面對的厄運、親自承受的折磨,不像小說或電影只是讓讀者觀眾娛樂性地受點官能刺激。然而眾生竟然無一例外地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駝鳥心態,坐視自己以神風特攻隊的高速俯衝,迎頭撞進這一切老病死憂悲惱苦的淒慘災難,不明原因、不加警覺、不知防範。
  在清楚體認這個絕境之前,佛陀已經嘗試過各形各色的學理與修行,但總如隔靴搔癢,抓不住重點,不曉得修行到底要解決哪些問題、達成什麼目標,直到發現生命苦痛的癥結----老病死憂悲惱苦的輪迴。佛陀也因這項體悟而得以抽絲剝繭地尋苦因、滅苦果,終而成等正覺。
  是以佛陀決非無關痛癢地仰觀星宿以致夜睹明星成道,而是由老病死的現實困境追溯起因,從而逆順觀察十二緣起成等正覺。
  有生故有老病死,那麼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生?經過對生命活動過程的精確追蹤觀察,佛陀得到正確的答案: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由於這個答案完全契合事實,沒有絲毫誤差、出入,是以特別稱之為無間等知。
  有是存有、存在的意思,當一個生命具備了存在的一切條件,就必然生於世間。哪些條件?欲有、色有、無色有。一旦具備了環境、色身及精神活動的條件,怎能不出生於世間?
  又是什麼原因造成有?經過推究觀察,佛陀再度得到無間等知: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取是積極進取的行動,有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對環境、見解、禁忌、自我的執取,不同的人、不同的眾生所取也各不相同,什麼樣的取就創造什麼樣的有(環境條件及生理、精神狀態),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
  什麼原因使眾生有取的衝動?佛陀又一次得知真相:『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慾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見色是我、我所而取。【契經 五陰誦】
  云何所取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所取法。【契經 六入誦】
  何謂取法?眾生將五受陰、六入處等諸法執取為我、我的,所以稱之為取法。眾生對五陰、六入這些取法生起味著、顧念、心縛,使得愛慾增長,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於是純粹由眾多苦痛所聚集而成的生命,就再接再厲地團結在一起,努力向未來邁進。沒有誰在判決生、死或由誰掌管取、有,一切只是此條件生彼現象。
  佛陀還作了很貼切的比喻: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以油燈為例,不斷注入燃料、不斷替補燈芯,油燈便不斷綻放光明。生命現象就如同燈光,愛與取的作用等同於不斷為生命注入燃料、更換燈芯的動力;有是配備俱全的燈盞;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生命現象則等同於油燈所發出的光和熱的現象。生命現象的持續運作就如同油燈持續燃燒的現象一般,其中不需有個自我、靈魂、自性、輪迴主體或任何其他名目的主持者。
  正確的緣起法則是無時不體現在眾生生活當中的,不必將一期生命切割為十二等份;也不必將緣起十二支劃分為三世,佛陀說得好:『如是,諸比丘!於色(受、想、行、識)取味著、顧念、心縛,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眾生積極進取地執取五陰、六入為我、我的,使得愛慾不斷增長:對環境的愛著、對色身的愛著、對觀念思想的愛著。
  愛著滋長各式各樣的取:取著境界、取著見解、取著禁忌、取著自我意識。
  執取之後便具備了生存的條件:環境條件、生理條件、精神條件。
  條件完備,生命現象自然就會誕生。而且這誕生也不僅限於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人們常說『一個超級巨星誕生了』『一個新科博士誕生了』等等。在生命過程中,人們不斷創造新的三有,就不斷會有新生的狀況發生,一個嬰兒的誕生、接著一個小學生的誕生、一個父親的產生乃至一個退休老人的產生,隨著環境及身體、心理的條件不同,就有不同的生命階段形成。對於堅決否認輪迴這回事的死硬派,不妨思考一下對『生』的這種看法,撇開前世今生的輪迴觀不說,僅就現世當生而言,會生成什麼樣的人,仍是自己造成的,必須由自己全責負擔:同樣的遭受殘疾,何以有些人自暴自棄有些人奮發向上?
  有生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這就是生命的由來,也是痛苦的由來。生為幼童有幼童的苦惱、生為青年有青年的苦惱、生為老人有老人的痛苦。
  不必懷疑為何有人生而聰明、健康、富裕;有人卻生來愚笨、殘障、貧賤?為何喪盡天良的惡棍事事如意,心地善良的老實人卻受盡磨難?誰在主持苦樂業報?為善作惡的因果報應如何落實?
  一切都是咎由自取!只要還對取法(生命)味著、顧念、心縛,就有愛;有取;有有;有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只要還有個生命在這世間打滾,什麼遭遇碰不著?什麼苦頭吃不到?無論是聰明、健康、富裕或愚笨、殘障、貧賤;喪盡天良或心地善良;為善或造惡,一切無非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歷程與現象。確實,每個眾生都等候著被審判,但審判者不是上帝而是老病死憂悲惱苦,罪名不是殺人搶劫而是愛著五陰、六入這些取法。而且只要尚有生命可繼續輪迴,就不會有『最後的審判』這項名目,審判會週而復始一再降臨的。
  儘管如此,但由於每個眾生所愛、所取的對象都不盡相同,因此所獲得的結果也各不相同。『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目前所呈現的生命型態是過去的取所造成的,什麼樣的取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有:貪杯嗜酒的人會上酒館、交酒友、會醉醺醺地耽誤正事、還會酒精中毒,這樣的欲有、色有、無色有是滴酒不沾的人無法具備的。一個宅心仁厚的人凡事容易為別人設想、寬恕別人,他的受、想、行、識肯定與善妒奸險的人大不相同,就連色(面相、脈搏、血壓)都有差別。乃至來生升天道、重生人間、或墮三惡道,也都是自己的抉擇。
  當然,所有的人都不會願意來生墮入三惡道,成為地獄、餓鬼、畜生的一份子,可是不能臆測:『反正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只要我排斥、厭惡三惡道,就能不涉足三惡道。』人世的監獄同樣令人避之唯恐不及,但監獄依舊人滿為患,進監獄是人們自己的選擇: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為何要作奸犯科、鋌而走險?同理,可以慈悲喜捨、可以真善美信望愛、可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為何要貪婪、怨毒、恐畏、奸狡、殘忍而與三惡道相應?
  對緣起法則的正確理解,必須能與日常生活的脈動緊密相扣,才不致流於空談。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契經 雜因誦】
  愛著五受陰並非緣起法則的最開端,愛,還是可以上溯因緣的。愛從何來?同樣,並沒有哪個性靈主體以愛為本性,愛僅是因受而起,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受引起三愛:什麼樣的情況能滿足樂受、平息苦受,愛就會隨之而起,愛著那些能滿足樂受、排除苦受的境界、身理狀況與觀念想法。
  受也還是從緣而起:因觸而起。有六種觸----見、聞、嗅、嘗、覺、知。這些觸發生時若令人滿意就生起樂受、令人不滿就生起苦受、無所謂的話就是不苦不樂受。
  觸則因感官而起,有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種感官引起六種觸。
  感官則因名色而有,有身體機能與精神功能,就必須有感官與外界連繫,才能正常生活。
  名色又是緣識而有,倘若沒有識別作用,名色的存在便毫無意義而勢必無法存續。
  當佛陀思惟至此,發現『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緣起法只能上溯至識,再不能超越識而更有發現了。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意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契經 雜因誦】
  但識也不是憑空發生,識是緣名色而生。為什麼名色緣識而生、識又緣名色而生,這豈不相互矛盾?尊者舍利弗就曾針對這個問題質詢過尊者摩訶拘絺羅,而尊者摩訶拘絺羅以譬喻作答:好比空地上的三根蘆葦,只有一根是無法豎立的,兩根相靠仍站不住,唯有三根架在一塊才能穩當直豎。名色與識的相依相緣情同此理,名、色與識三者缺一不可。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這段經文正證明了緣名色(色、受、想、行)識得生長。
  識與名色相依相緣而生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直到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起。
  不過,只要是稍具佛學素養的佛教徒都知道緣起法有十二支,既然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那麼無明與行又該何處安身立命?無明與行其實是整個緣起流程的總執行長,它們參與、主導了整個生命活動的一切過程。無明是對生命真相的無知,行則是因無知而發動的持續生命活動。
  於生命的無常、苦、無我不如實知;於五受陰、六入處、緣起法、四聖諦不如實知,便是無明。不知真相的無明令眾生誤將無常、苦、無我的生命視為常、樂、我;誤將五陰、六入視為我、我的,從而發展一連串緣識名色乃至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起的生命活動----行。有這樣的無明就有這樣的行、這樣的生死輪迴。
  當然,無明也絕非生命最基本的元素或創造生命的至高本體,人們不能期盼一切生命從無明流出,最終亦回歸無明。無明一樣是在生活過程中再再生起的緣起現象。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5-03-01, 09:07

可惜的是,沒有多少人能理解到法遵師父的說明,放眼看去,當今所謂的南北傳高僧大德往往以三世二重因果來解釋緣起,卻甚少去注意緣起的六徳才是一個完整的說明。三世二重因果只是世俗佛法,但絕對不是正法。

除了以上說明識緣名色的關鍵,我們可以赫然發現世尊所言識的六識之定義正是符合這般的道理。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03-01, 10:45

法遵比丘尼有邪見,過去在我的論壇上批判過,這裡提醒一下。

爲什麽老是用那些佛使、法遵之流的觀點呢?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5-03-01, 11:12

提醒一下,為什麽老是要用部派不一定正確的論述呢?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03-01, 11:21

正確與否不是誰説了算的,但我早已說過,佛使、法遵之流是連部派(僧團)都算不上的一家之言,而且具有明顯的錯誤。

我們所看到的經典都是部派傳下來的,用對部派傳下的經典的錯誤理解來反對部派是不是有點滑稽?

況且部派佛教不是都是錯的,不能因爲有部的問題來打擊包括上座部在内的一切部派,那是毀滅佛法的行爲。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5-03-01, 12:12

既然如此,您說的就能算?現在許多人以大乘或部派的思想來解說阿含,卻不會以阿含來解阿含,或許,這些拿著大乘或部派思想來論說的人來說,所謂的以阿含來解阿含只是個以部派所傳下經典的錯誤理解之滑稽罷了,如此,來OBA是要想得到什麼呢?證明自己是對的嗎?

部派佛教是不是錯的,看其論述相不相應修多羅,無論是不是正確或是錯誤,對於只抱著某論師的一方之論,才是有可能毀滅正法的。由於雙方出發點完全不同,但也不會如此便說對方是邪見,只是與您切磋卻不在於努力還原佛法原貌,如此,多說又有何益呢?

頭像
qwer
文章: 17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qwer » 2005-03-01, 13:30

BBCALL 寫:可惜的是,沒有多少人能理解到法遵師父的說明,放眼看去,當今所謂的南北傳高僧大德往往以三世二重因果來解釋緣起,卻甚少去注意緣起的六徳才是一個完整的說明。三世二重因果只是世俗佛法,但絕對不是正法。
除了以上說明識緣名色的關鍵,我們可以赫然發現世尊所言識的六識之定義正是符合這般的道理。
請問什麼是緣起的六徳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5-03-01, 16:25

對不起,應該是緣起六性,在前文第五頁已大約說明如下:

緣起在真理實相方面是有法住性(dhammatthitata)、法定性(dhamma_ tthitata),在生命現像方面則是有如性(tathata法如)、不違如性( avitathata法不離如)、不他性(anannathata法不異如),如是之緣性 (idappaccayata) 即是緣起。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03-01, 17:01

BBCALL 寫:既然如此,您說的就能算?現在許多人以大乘或部派的思想來解說阿含,卻不會以阿含來解阿含,或許,這些拿著大乘或部派思想來論說的人來說,所謂的以阿含來解阿含只是個以部派所傳下經典的錯誤理解之滑稽罷了,如此,來OBA是要想得到什麼呢?證明自己是對的嗎?

部派佛教是不是錯的,看其論述相不相應修多羅,無論是不是正確或是錯誤,對於只抱著某論師的一方之論,才是有可能毀滅正法的。由於雙方出發點完全不同,但也不會如此便說對方是邪見,只是與您切磋卻不在於努力還原佛法原貌,如此,多說又有何益呢?
“用阿含來解釋阿含”是什麽意思?部派佛教的思想不是阿含思想麽?難道佛使、法遵之流提出的觀點就有阿含的根據麽?

請問佛使說“十二緣起中的生是我見的生”阿含根據在哪裏?這是還原佛法原貌的做法麽?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