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中所生起的「喜」、「樂」‧是「身受」,還是「心受」,很重要!
─→如果是 「身受」─那麼,應是由「鼻觸生受」或「身觸生受」所生起的。
─→如果是 「心受」─那麼,應是由「意觸生受」所生起的。
依不同的「喜」、「樂」之「受」,所引生的禪定定境會如何?
談談“坦尼沙羅”比丘的「呼吸禪定」
freshman 寫:仔細看解悟禪法並且盡可能地去修,我保證很多細節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個禪法是我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三十年的博覽群書,十幾年的潛心研究後的心血結晶。
大話少說,就說你上面的問題吧:身念住時,心就在(身)上面,只是初學的人不能體會分辨,等你修習多修習,會有那一天。
解脫是有層次,有次第的。身心的分離可以說是第一站。我表面上批評過很多人很多禪法,其實我從他們那裏也學到了很多。
這個身心的分離在南傳那裏叫做名色分別智,出現在心清靜之後。在禪宗那裏叫身心脫落,是禪宗的破初關。在原始經典裏,我研究後的觀點是:第四禪時,身心徹底分開。我自己的心得是,智慧強的人,在接近初禪時,可以體會到身心的分開。
................................................................
解悟兄!下面的話,僅供參考:
1、法友說:「......身念住時,心就在(身)上面 ......」
─應該是「念頭在身上」,「念」‧只有在身心協調下才會生起,是身心的功能罷。
2、法友說:「......解脫是有層次,有次第的。身心的分離可以說是第一站。......」
─「身」與「心」是不能分離的。「身」與「心」如果分離了,那就是「死亡」!
3、法友說:「......這個身心的分離在南傳那裏叫做名色分別智,出現在心清靜之後。在禪宗那裏叫身心脫落,是禪宗的破初關。在原始經典裏,我研究後的觀點是:第四禪時,身心徹底分開。我自己的心得是,智慧強的人,在接近初禪時,可以體會到身心的分開。 ......」
─沒有「身心脫落」這回事!「第四禪時,身心徹底分開」也是錯的!應該說「當身行止息,即將進入初禪時,心的活動才開始」。
─簡要地說:「由真正地『念住於呼吸』開始(念頭不再跑離),「眼、耳、鼻、舌、身」根,逐次地隨禪定的時間的漸進而不再作動,最後,只剩「意」根,但是「意」根沒有「法」為其所緣,「意識」消失,「意」根也不再作動,此時,就進入「初禪」,再來,心的活動才開始」。
觀智freshman 寫:語言當中有橋也有墻。
確實,如你所言,這個分離會引起象你這樣的理解:「身」與「心」如果分離了,那就是「死亡」!
因為想不到更好的詞匯來表達,我暫時還是用“分離”這個詞,但是不是你所理解的會造成「死亡」的分離。
85. 當他的心如此專註、清凈、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 、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智見。他了解到:『這是我的身體,擁有色身,由四大所組成,源自父親與母親,依靠飯與粥來增進它、它是無常的、會受到觸痛與壓迫的、會解體與分散的。而這是我的心,依靠色身的支持,並且與色身有密切關系。』
http://www.dhamma.net.cn/books/ysfj/saa ... tta_11.htm
Insight Knowledge
"With his mind thus concentrated, purified, and bright, unblemished, free from defects, pliant, malleable, steady, and attained to imperturbability, he directs and inclines it to knowledge and vision. He discerns: 'This body of mine is endowed with form, composed of the four primary elements, born from mother and father, nourished with rice and porridge, subject to inconstancy, rubbing, pressing, dissolution, and dispersion. And this consciousness of mine is supported here and bound up here.' Just as if there were a beautiful beryl gem of the purest water — eight faceted, well polished, clear, limpid, consummate in all its aspects, and going through the middle of it was a blue, yellow, red, white, or brown thread — and a man with good eyesight, taking it in his hand, were to reflect on it thus: 'This is a beautiful beryl gem of the purest water, eight faceted, well polished, clear, limpid, consummate in all its aspects. And this, going through the middle of it, is a blue, yellow, red, white, or brown thread.' In the same way — with his mind thus concentrated, purified, and bright, unblemished, free from defects, pliant, malleable, steady, and attained to imperturbability — the monk directs and inclines it to knowledge and vision. He discerns: 'This body of mine is endowed with form, composed of the four primary elements, born from mother and father, nourished with rice and porridge, subject to inconstancy, rubbing, pressing, dissolution, and dispersion. And this consciousness of mine is supported here and bound up here.'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 ... .than.html
- falconidae
- 文章: 13
- 註冊時間: 2011-01-23, 08:00
Waisman laboratory for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魏斯曼大腦造像與行為科學實驗室)在2007年曾主持了一項實驗,其中有一個受試者是廣義的藏傳佛教噶舉派的上師: 詠給明就多傑仁波切。freshman 寫:對不起,這不是解悟禪法的初禪。goofy 寫:。。。。。
─簡要地說:「由真正地『念住於呼吸』開始(念頭不再跑離),「眼、耳、鼻、舌、身」根,逐次地隨禪定的時間的漸進而不再作動,最後,只剩「意」根,但是「意」根沒有「法」為其所緣,「意識」消失,「意」根也不再作動,此時,就進入「初禪」,再來,心的活動才開始」。
解悟禪法的初禪不是要關閉六根門。而是守護六根門。如何呢?六根門仍有進出而清清楚楚--但是不為所動也。
其他的意見,包括turefour法友的言論,我不知道要如何應答,無從談起。見諒。
好的。看到這邊先別砲轟末學。
藏傳佛教雖連八正道中的基礎:正見,都付之闕如。但無可否認的,單指禪修上的累進,倒也符合世俗所謂的初禪至四禪的漸次升等。
當然法友們必然了墨於胸,禪修修為與知習正法,乃兩回事。
言歸正傳,這個實驗由 Prof. Richard Davidson 主持。
受測人帶耳機、嘴含唾腺分泌感知器,被推進去Function MRI (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
所有的受測者均被告知,在推進去的十分鐘後,耳旁會有巨大的槍響聲,請各位儘量忽視,保持鎮定。
實驗結果出來,這位仁波切在槍響時,腦波幾乎動都不動,維持baseline。
而其他的受測者腦波都飛天遁地得跑了。
問他難道沒聽到槍聲嗎? 他說依稀有聽到,但距離太遠了。
末學曾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認知心理學研究所,指導教授是 Prof. John Black。他也跨足到了神經科學的領域。以末學所習得的知識,有人在你耳邊開槍,再怎麼說顳葉(temporal lobe)都會有巨大的訊息傳入,以致於有巨大的顳葉腦波的變化。除非是聾了,或是在特定的條件下"耳根"斷絕了。
所以,末學認同goofy法友的說法。與其說認同goofy法友的說法,正確的說法應是,我認同goofy法友所引的法,跟末學所研讀的是在同一個基準點上。
而解悟法友您當然也可在您的系統中定義初禪是什麼,但這就失去了與眾多法友們討論的共通基礎。
基本上,槍聲在耳邊響起,以其神經傳導的路線,以末學所知,不太可能有您所謂清清楚楚同質同量的聽到後,腦波又不為所動的。比較可能的方式是,幾乎沒聽到。而且這也不是您說的守護六根門但訊息進出清清楚楚而不為所動。畢竟腦波紀錄不會說謊。
又或者您要挑戰腦波的劇烈變動,涵攝在您之前所說的"但是不為所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