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生,宿命乎?神權乎?或是其他?

wsykm法友:對於色、聲、香、味、所觸,並沒有斷絕的問題,只有攀不攀緣的舉動,攀緣─識就生起,不攀緣─識就消滅。而當你在「專注」做某件工作的時候,你只會生起所緣而生的識,這時,意沒有緣法,所以此時,意識是沒有生起;若你一邊工作,一邊思考某些事情,這不叫「專注」,而是「分心」─意緣法,意識生起。但是,分心的結果,通常都是事情不容易做好!甚至做錯!人也比較容易疲憊。
閉上眼睛,好像還會看到各種影像,和篩上耳朵之後,好像還會聽到聲音一樣,這是殘影、殘聲,它們不是屬於色塵、聲塵,而是法塵!而且,當你閉上眼睛時,你的眼睛已經不再緣色,前一眼識已滅,等待下一刻時,張開眼睛開始緣色,下一眼識才又生起!我們的六識,並非是你活著的時候,時時刻刻都一直生起而不滅,而是生滅不已!正如緣生偈所說:「依於因所生起的法,如來說也會依於因的滅而滅!」
假設,當張同學在座位上發呆,此時,你從他眼前走過,甚至發聲說話,他都沒有感覺。這是因為,張同學眼睛根本沒有緣色,耳朵根本沒有緣聲,所以他的眼識、耳識沒有生起,這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原因。此時的張同學,正在意緣法,意識生起。若意識、意、法、觸四者再進一步緣起,那麼意觸所生的受、想、行都生起了。如果張同學看起好像在笑,那表示他的意識、意、法、意觸正在緣樂觸,以至於生樂受、樂想、樂行,........此時的張同學,正在貪著他的五蘊,而識當中,只有意識生起,並繼續蘊聚,融於識蘊體,而色中,也只有意根,隨意識緣起,並進行蘊聚,而受、想、行,亦如前述一樣,也在剎那剎那地蘊聚。但若此時,你把他叫醒,他則將再進入另一層次的五蘊聚 !
案例中,當日本海女,憋氣下海採物,此時,你能說她鼻識有生起嗎?還有,一位絕食者,滴水不沾,你能說他舌識有生起嗎?你五六個小時,沒吃沒喝,難道你的舌識有生起嗎?當你躺在舒服的躺椅上,閉上眼睛,仔細聆聽美妙的樂符,一副陶醉自得的樣子!這時,難道你一定要說他是,六根普緣,六識齊生嗎?大家應該都有坐過大型車的經驗,坐在椅子上,閉眼休息片刻,若有人走過來,對你說:別裝了!我知道你的眼識還在,你看得到我走過來。能這樣說嗎?
一般人,常常都會有一種想法:「此刻的我,六根具足,我同時擁有六識!」。曾經,我也看過有此主張的學說 ,他們認為,日常生活中,六識是同時生起的,而且是一直保持在生起的狀態下,他們認為:當你的眼睛去看外境時,你是以眼識為前導,意識在後為決策。會有此種想法,大都是因為忽略了「識是由根、塵緣生」的道理而引發的,當你的眼睛去看外境時,是眼緣色生眼識,三事合和生觸的過程,這當中,你的意未緣法塵,如何有意識生起呢?而且,既然緣生,也定會緣滅。例如,當你對一台超級跑車凝視五分鐘,並不代表同一眼識作用五分鐘,而是由剎那剎那間,無數的眼識起滅起滅,所串起。為什麼呢?當你觀看車子的A點時,A眼識生起,轉移視線換看B點時,A眼識消失,B眼識生起,看C點時,B眼識消失,C眼識生起,依此類推;其他識的運作,也是相同道理。況且,一個人少有六識同時運作的時候,大都是隨境依緣而起,也依緣而滅,不信,你可以自己直觀看看!
佛說的是“緣起”。“三世緣起”是後世論師的理解和解說;把“三世緣起”理解爲“三時緣起”,這種解說現在也是有爭議的。“于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這是另一個問題的討論,不能作爲“三世緣起”就是“三時緣起”的確定依據。wuu12345 寫:另外,凡夫的三世緣起,這三世其實就是:前一刻的現在、現在、下一刻的現在而言,並非是隔一世代的意思,大家可以參考(雜阿含經)與(相應部)建山明法友問莊居士文:觀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的內容。
我們討論緣起法,總是加一個“時間軸”進去,有說是“三世緣起”,有說是“三時緣起”,或說“二世緣起”。俺覺得這樣來理解緣起法,是不是一個誤區?
俺覺得,緣起法說的是“生命如何而來、如何運作”的“邏輯法則”,時間關系不是緣起法的核心、關鍵。緣起支之間的關系是依缘而起的“邏輯關系”,不是時間關系。佛說“緣起法甚深”,俺現在對緣起法的理解,還只有這樣一個模糊的大概。仔細的討論,俺現在還不敢,呵。


雜阿含經298:
云何緣起法義說?
無明: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行:身行、口行、意行。
識: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名色:名,即四無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即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處: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觸: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處觸身。
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取: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取。
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生: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生,超越和合出生,得蘊、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老: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拄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斑駁,闇鈍垂熟,造行艱難贏劣,是名為老。
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
以上是緣起法的義說,如果把它們連起來,不知有誰看得懂?看得懂的,功力極深,定是超凡入聖之人。
這就是流傳兩千年的聖典,無人敢改!也無人敢批!其結果,當然也無人因此而證果!
為何淪斯地步?我們還要依循它繼續前進?絕不!人生苦短,再過一些日子,可能就是黃土一杯!下次再見聖法是何世?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上述的義說,我以印順長老和水野弘元教授他們研究最早修多羅的方式來看,此篇義說是後世阿毗達摩論師所編,證據何再?證據就是:其內容充滿演繹、歸納、綜合等痕跡,就像大雜燴一般。就拿無明來說,從其內容你就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對無明的解釋,是何其煩雜啊!行的解說:身行、口行、意行,中已含識,前文有説。至於名色,上述所說:名,即四無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即四大、四大所造色。各位可以看看,名與色兩者相加,不就是五蘊了嗎?識再去緣五蘊,而五蘊中已有識,受還再後頭,尚未為緣,且觸亦尚未緣起,觸緣起後才有受、想、行,如何於此當頭就已存在?各位不覺得奇怪嗎?「名色」決不是這樣解法!所謂禮失求諸野,那,義失求何方?..........
虽然经文洋洋洒洒记录了不知前后际、不知业报等充满论师口吻的分别广说,但事实上wuu12345 寫:緣起法義說(雜阿含經298),你懂嗎?
雜阿含經298:
云何緣起法義說?
無明: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行:身行、口行、意行。
識: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名色:名,即四無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即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處: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觸: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處觸身。
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取: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取。
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生: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生,超越和合出生,得蘊、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老: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拄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斑駁,闇鈍垂熟,造行艱難贏劣,是名為老。
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
以上是緣起法的義說,如果把它們連起來,不知有誰看得懂?看得懂的,功力極深,定是超凡入聖之人。
這就是流傳兩千年的聖典,無人敢改!也無人敢批!其結果,當然也無人因此而證果!
為何淪斯地步?我們還要依循它繼續前進?絕不!人生苦短,再過一些日子,可能就是黃土一杯!下次再見聖法是何世?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上述的義說,我以印順長老和水野弘元教授他們研究最早修多羅的方式來看,此篇義說是後世阿毗達摩論師所編,證據何再?證據就是:其內容充滿演繹、歸納、綜合等痕跡,就像大雜燴一般。就拿無明來說,從其內容你就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對無明的解釋,是何其煩雜啊!行的解說:身行、口行、意行,中已含識,前文有説。至於名色,上述所說:名,即四無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即四大、四大所造色。各位可以看看,名與色兩者相加,不就是五蘊了嗎?識再去緣五蘊,而五蘊中已有識,受還再後頭,尚未為緣,且觸亦尚未緣起,觸緣起後才有受、想、行,如何於此當頭就已存在?各位不覺得奇怪嗎?「名色」決不是這樣解法!所謂禮失求諸野,那,義失求何方?..........
无明可以很简洁地用‘不知四圣谛’来说明,在南传《相应部》同一经的经文中,对无明的
解说就只是简要的:于苦、集、灭、道的无知。節自法遵比丘尼《滅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