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五蘊,修行,輪迴(1)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7-07-26, 22:41

「我生已盡」,等於「我的生命已到了盡頭」

這樣的解釋法,至少有兩個名詞被另外兩個不同的名詞給取代了,以至於整個意義完全都不同了。

有些資料最好先查一查比較好: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第一經》等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中阿含第二經》等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長阿含第二經》等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增一阿含一0品第一經》等
「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須深盜法經)

「受生已盡,清淨的生活已過完了,該做的事都已做了,已沒有餘事可辦。」(佛陀的啟示)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7-07-26, 22:52

shanguan 寫:既然“重擔”都可以代表苦(五受陰),爲什麽生命就不能代表苦呢?
這是用「重擔」來比喻說明:取著「五受陰」就是取著「苦」,也就是將「重擔」背了起來。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7-26, 23:13

seasky 寫:yc 法友這段說法剛好點出了 Dogbert 法友前後說法不一致的地方。

Dogbert 法友先前認為:經文中要提到苦的才能視之為苦聖諦 ...
而後來又認為:苦是緣起十二支的共同特質。
(苦只出現在緣起最後一支,其它支並沒提到苦,為何 Dogbert 法友可以認為十二支都有苦的特質呢?)

「不應該被取代的字可以被取代,明明是相同意義的字卻又被說成不同。」那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認定。如果 Dogbert 法友願意放下主觀成見,前後一致的觀察思惟理解,便能見到正法在講些什麼。
你不是說雜阿含以外的阿含經都是世間思惟的東西嗎?後來又否定自己的說法,這表示你的說法至少有一樣是假的,你真的打算繼續裝做沒這回事嗎?這是第七次請你解釋了。

我什麼時候說「經文中要提到苦的才能視之為苦聖諦 ...」?麻煩你指出來好嗎?如果指不出來,那你不是又說了一次謊?正法有教你說謊嗎? :roll:

頭像
sunrise
文章: 130
註冊時間: 2005-02-22, 08:00

文章 sunrise » 2007-07-27, 11:07

希拉,
1.得陰界入,得命根.這不是指生命那是指什麼?生支的解說就是得到生命,沒有生命就不能稱為出生,沒生命還談什麼生病與衰老.生從出生開始,到死亡結束,不單指出生那個階段或動作,生包括一生,所以用生命來代換出生只是文字上的不同,本質是相同的.
2. 我生已盡,我不會再有出生了,我不會再有新的生命了,這是我最後一生了,這些解說,對我來說都是指同樣一件事.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7-07-27, 11:55

Dogbert 寫:我什麼時候說「經文中要提到苦的才能視之為苦聖諦 ...」?麻煩你指出來好嗎?如果指不出來,那你不是又說了一次謊?正法有教你說謊嗎? :roll:
Dogbert 寫:生命本身不是真理,這些每個人都有,重點是苦這個詮釋生命的真理,所以才稱之為聖諦。如果這個聖諦沒有苦,這個聖諦也不能被稱為聖諦了,因為生命的真相並沒有被說出來。
法友先前不是說過「如果這個聖諦沒有苦,這個聖諦也不能被稱為聖諦了」?那與引述法友文中之意「經文中要提到苦的才能視之為苦聖諦 ...」有差別麼?記得法友亦曾說「明明是相同意義的字卻又被說成不同。」,兩者有不同意義麼?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7-07-27, 12:16

Dogbert 寫:你不是說雜阿含以外的阿含經都是世間思惟的東西嗎?後來又否定自己的說法,這表示你的說法至少有一樣是假的,你真的打算繼續裝做沒這回事嗎?這是第七次請你解釋了。
法友鍥而不捨的追問精神令人動容,末學稍後在另一篇主題「四瀑流與四如意足」中完整回覆您。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7-27, 12:36

seasky 寫:法友先前不是說過「如果這個聖諦沒有苦,這個聖諦也不能被稱為聖諦了」?那與引述法友文中之意「經文中要提到苦的才能視之為苦聖諦 ...」有差別麼?記得法友亦曾說「明明是相同意義的字卻又被說成不同。」,兩者有不同意義麼?
如果這個聖諦沒有苦,這個聖諦也不能被稱為聖諦了<-----這句話是我說的。

這句話是說這個佛說的聖諦,若是沒有苦的內涵,這個聖諦也不能稱之為聖諦了。反過來說,意思就是不管是苦聖諦談到的五取蘊,苦集聖諦的緣起12支,都具有苦的性質。前後的意思都一致,何來「後來又認為:...」這種說法?

經文中要提到苦的才能視之為苦聖諦 ...?<-----這句話是你說的。

這兩句的意思相同嗎?為什麼聖諦兩字到了你的口中就被擴大解釋變成經文了?經文的範圍就大多了吧?聖諦怎麼縮小變成苦聖諦?這種偷換概念的遊戲可以停停了。

沒有質問你前,你可以曲解我的話,現在要你貼出原文,不就是當場穿幫嗎?
seasky 寫:記得法友亦曾說「明明是相同意義的字卻又被說成不同。」,兩者有不同意義麼?
這個問題你可以去問yc(sumrise),我也認為四聖諦的苦沒什麼不同。

另外,我不知道你在動容什麼,說話有自相矛盾時,解釋本來就是應該的。
最後由 Dogbert 於 2007-07-27, 12:45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7-07-27, 13:08

sunrise 寫:希拉,
1.得陰界入,得命根.這不是指生命那是指什麼?生支的解說就是得到生命,沒有生命就不能稱為出生,沒生命還談什麼生病與衰老.生從出生開始,到死亡結束,不單指出生那個階段或動作,生包括一生,所以用生命來代換出生只是文字上的不同,本質是相同的.
2. 我生已盡,我不會再有出生了,我不會再有新的生命了,這是我最後一生了,這些解說,對我來說都是指同樣一件事.
Good!

雜阿含六一經:

彼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餘色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捨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契經 五陰誦】

還有另一種強調當下的理論,它不像性空般若那樣醒目耀眼,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某些修行者強調當下:當下觀察煩惱、當下覺察痛苦、在當下修行,只要面對境界的當下不起執著、不起煩惱,當下就是解脫、當下就是涅槃。他們認為生起煩惱才是苦,只要不起煩惱就是解脫。於是,只消持續地不生起憂悲惱苦,在所有的日常生活、所有的當下都祥和愉悅地處在不起煩惱的狀態,便是直抵涅槃彼岸!甚至還要人活在當下、把握每一個當下!

修行、涅槃就只是保持不要憂慮、不要悲傷、不要煩惱的安詳心境?那麼許多不懂佛法、不懂修行但卻有良好修養的世俗人也都涅槃了?若當真如此佛陀何必還要辛苦成等正覺?關鍵在於這一類「當下」論者將煩惱侷限在討厭、不高興等等的負面情緒。只要不明白對色、受、想、行、識有任何一絲愛著就是煩惱;只要不了解生命現象的存在本身就是苦的現實;只要不實踐向厭、離欲、滅盡的法次法向;只要不正視愛滅故取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的確實因果關聯。那麼就沒有正道、沒有涅槃。

唯有讓無常、苦、變易之法的生命流轉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今生命終之後其他的生命現象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捨離。對生命的存續一切愛盡、無欲、滅盡、涅槃。這才是佛陀的教法,才能讓痛苦煩惱徹底斷除。

說明:

佛陀、阿羅漢為何能夠自證「我生已盡」、「不受後有」?

最主要的因素就在於聖者對準了生命熄滅的目標(轉向苦邊)努力前進,而非僅止於追求園滿的人生(轉向世間)。

平靜、安詳、快樂、園滿的人生,僅是聖道修行過程中的副產品。

頭像
IanTsai
文章: 355
註冊時間: 2006-09-12, 08:00
來自: 高雄市

文章 IanTsai » 2007-07-27, 16:29

seasky 寫:關鍵在於這一類「當下」論者將煩惱侷限在討厭、不高興等等的負面情緒。只要不明白對色、受、想、行、識有任何一絲愛著就是煩惱;只要不了解生命現象的存在本身就是苦的現實;
"生命"與"苦"的相關係數高,但不等同。 例如:
從証道到最後一生結束為止, 生命是存在的,但是苦是不存在的。
例如蛇毒致死的尊者優波先那,在證道至生命結束前您認為苦或不苦。
證道即苦滅,證道即生命滅。您認為哪一個比較接近佛陀的教導。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7-07-27, 16:32

請希拉解釋“我生已盡”的“我”是什麽意思?

難道說這個“我”的就是還有我見麽?


現在有一種錯誤的觀點,就是強調“當下”。

這個“當下”本不是佛經中的用語,所以很容易被人隨意解釋,最常見的解釋是“現在”。

用現在本來也不一定都錯,但用錯地方就會出錯。

“現在觀”和“觀現在”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當下可以觀三世而不只是當下本身。

如果心只能看現在,那就永遠看不到無常。因爲無常必需建立在事物兩世中的變化上,雖然這個兩世可以很短暫,或許只有兩個刹那,那也是兩個時間段。

學過運動學的都知道只有在有參造物的前提下才可以看到物體的變化。單單只觀察一個“當下”是不可能發覺有變化的,所以也就看不到無常。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