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頁 (共 7 頁)

發表於 : 2007-02-25, 11:57
Mahanama
『佛果』不存在,乃是因為『佛陀』只是一種尊稱,而不是修行的成果 ,其他如『天人師』、『世尊』...等等,也都是尊稱,而不是修行的成果。 :wink:

發表於 : 2007-02-25, 15:29
BUDD
Dogbert 寫:
說理說不過就說這樣的討論沒有意義,既然如此你一開始就不必說了,何必現在理曲詞窮才放這種馬後炮?
理曲詞窮 ?

真自以為是.

發表於 : 2007-02-25, 15:48
BUDD
你以為學阿含比大乘接近佛法? 其實是接近說一切有部!!

現傳雜阿含與相應部分別為說一切有部與分別說部末派的傳本,
及增一阿含為大眾部末派,另中阿含為說一切有部傳本,
長阿含為分別說系法藏部,此外別譯雜阿含為分別說系飲光部的傳本,
除增一阿含傳自大眾末派,其它皆出於上座部,
而增一阿含中也正是有大乘觀點於其中的.

因此,不論南北傳的阿含教典,都是帶有相當部派色彩的.
如果要拿一經所說來做為標準,其作法就要值得議論了.

因此末學不贊同一部分人專扣住"原始教典"的大帽子來非議大乘.
如要說最接近佛陀一代時教的核心,那只有雜阿含的修多羅部分.
但這只能說是大迦葉集團所重視的教法,

不能就說那是佛陀一代時教的全部.

上座部重律,大眾部重法,
因此對不斷集出的經典,上座部的態度並不像大眾部那樣不斷的擴編,
上座部在法方面以阿含為本,少立新的經典,而專於法義的分別,
相信他們對於新出經典的態度是保守而嚴格的,

反之,大眾部則較開放.並不是說經典只在大眾部傳出,
而是每個部派都有經典集出,但審定的態度不同.

從阿羅漢不如佛圓滿的爭論來看, 這是不限於大眾部的,
上座部也是同樣承認的,只是稟持態度不同.
如說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論就說到有染污無知與非染污無知,
阿羅漢但滅染污無知,佛二者皆滅.

具異部宗輪論說,佛與二乘是同一解脫,但聖道不同,
這樣的看法是從說一切有部和分別說系的法藏部開始的.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在大乘經出現之前,佛陀觀已被各部派熱烈的討論著,
而隨著不斷集出之本生,譬喻,因緣出現,"菩薩道"開始被提出來,
這並不是大乘經出現才有的說法.

發表於 : 2007-02-25, 17:48
fs92004
Mahanama 寫:『佛果』不存在,乃是因為『佛陀』只是一種尊稱,而不是修行的成果 ,其他如『天人師』、『世尊』...等等,也都是尊稱,而不是修行的成果。 :wink:
走在出世的道上,還需要敬稱嗎.
況且需要用到十個敬稱詞,這樣的解釋方式是不妥的.

發表於 : 2007-02-25, 18:16
fs92004
Dogbert 寫:
fs92004 寫:佛陀這詞,不是不是誰先誰後覺悟的問題.或源於聽受誰的教導就沒有資格
佛的一個特質就是沒有聽聞佛法而靠自己的力量覺悟,喬達摩佛陀也不是第一位佛陀。

這的確不是誰先誰後的問題,而是誰能自覺而覺他的問題。法友不要曲解別人的話了,沒人在比誰先誰後,而是看誰能獨自發現四聖諦。

另外,佛陀也會說你假我真這種話,不是只有我會說而已。碰到法義與戒律的問題,佛陀從來就沒有妥協過,那你是不是也要說佛陀也掉入我執的漩渦而不自知呢?法友怎麼不回答這個問題呢?這問題很難回答嗎?
就我的理解.四聖諦只是佛陀智慧的一部份.不是全部.
但是四聖諦能夠最迅速的止熄眾人的苦痛.
不是每個人都非得修四聖諦才能證入法無我.
在阿含中有些居士或比丘只聽聞幾句佛陀的開演.
即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只有佛陀才做的到.
佛陀迅速覺他的能力不是證阿羅漢果位的尊者們所能媲美的.


尋求真理的過程本來就是有真有偽.對於正法的堅持是為後人樹立典範
.與止惡揚善.怎麼可能說是掉入我執漩渦.即使是在學位也是善的.
只是這問題和這主題有關聯嗎.

發表於 : 2007-02-25, 21:14
Upavana
Mahanama 寫: 我認為,佛法中存在著頭陀行,或可說是佛陀對大迦葉尊者的維護。原始聖典中記載著,佛陀說不可毀呰頭陀行,否則即等同毀呰佛云云。這不免令人好奇,誰會毀呰頭陀行?在印度那種沙門文化的背景下,會去毀呰頭陀行的多半不會是崇尚苦行的外道行者,而會是僧團內部的成員。因為佛陀出家之初,雖也曾修過苦行,後來卻捨棄了它,從而大迦葉尊者堅持頭陀行之舉就難免令人質疑其動機。大迦葉尊者曾被某比丘尼辱罵為外道出身,可能就與其不捨頭陀行有關。佛陀對此的態度是只要不砥觸戒律,頭陀行可以作為一種比丘個人的生活方式。這是基於『同戒共住』的原則。
我同意這個看法,我覺得印度沙門的修行方式,也不盡然全是苦行,只要不牴觸佛陀的教學,留下一個這樣的學習環境也無可厚非,畢竟做過沙門的不止大迦葉尊者一人。

發表於 : 2007-02-25, 21:43
Upavana
fs92004 寫: 佛陀的成就就是阿羅漢. 這樣的說法是有問題的.
佛陀具足十號,天人師,世尊,....
沒有一個阿羅漢會自謂為天人師.世尊.
阿羅漢是煩惱盡之意.這只是佛陀的特質之一.不是全部.
否認了佛果猶如否定了佛陀的十個名號.
如果阿羅漢果與佛果的智慧福德平等無二,
那為何六念法中僅存在念佛功德.但是沒有增加以念阿羅漢為法的七念法.
或是把念佛改為念阿羅漢.
佛陀這詞,不是不是誰先誰後覺悟的問題.或源於聽受誰的教導就沒有資格
而是智慧福德是否已達究竟的問題.

大乘是以成佛果為主,不是要證獨覺果,阿羅漢果.體系是不同的.
若三心兩意的話.甚麼果都吃不到.
會掙扎是意志不堅吧.別把自己的問題怪到佛陀身上.
有修有證的大乘行者一堆.只是您沒有遇上罷了.
我只是忠於自己要走的路.可沒有掙扎過甚麼.
呵呵~
說來說去佛的十號,也就是「名號」,與「成就」的本質根本是兩回事,佛陀的成就就是他自己完全教導的阿羅漢,所以佛陀當然也號稱阿羅漢,攤開佛陀名號來冠上成就的想法,無異是異想天開。
大乘的佛果是不存在的,充其量是為了想得到那些名號而已,佛陀完全沒有教導過如何成佛,簡單的說,只要正法存在,聽聞的所有人都是學習者,不可能再出現第一導師,那是名號不是成就。

發表於 : 2007-02-25, 22:25
Mahanama
如果當年佛陀成就正覺後,沒出來說法,連那些名號也不會有。大乘的『佛果』,套用他們自己的話,那正是典型的將手指頭當成了月亮 :lol:

發表於 : 2007-02-25, 22:56
Upavana
為了抹煞原始佛教的立足點,BUDD花了一些時間去了解這些資料,可惜侷限在破壞理論上,完全忽略掉赤銅鍱部的經律,也沒有點出五部廣律的傳承,這些重要經典都要做交叉比對,同時也不了解經律原是不分的,一味只想打擊而想出單一傳承論。

在佛教的僧團中,關於經典部分,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會議,會議稟承了同戒共住的原則,基本上分部分派的情形是事實,可眾部派都怕在說法上被冠上「破裂僧團」的臭名,這點倒是保護了經典在最基本雛型的完整性,畢竟經典都源自於七葉窟,當然,修改的可能性低,不代表不會灌水,這就是現代我們的工作。

反觀大乘經,完全不是來自於七葉窟的第一結集,卻聲稱是佛說,這點就事實上永遠說不通。

另外要修正一句話,「那只有雜阿含的修多羅部分」,修多羅就是經的意思,指雜阿含經本身還差不多,這恐怕是未曾理解資料裡的說法,就急著舉證的現象。

再來說說「上座部重律,大眾部重法,」的笑話,大眾部之所以分裂,記載在各部律典的《七百犍度中》,這部分的內容大致都相同,究其原因,就是大眾部為了偷雞,竟然將戒律做私下的解釋,例如最嚴重的不持金銀戒,大眾部發明了將水注入缽中,讓俗人的正常供養無法入缽,不得已只好給錢,這個「不得已」是俗人的不得已,卻被大眾部解釋為理所當然,當作是例外的狀況取得金錢供養,這是欺騙自己的行為,律部是不能容許的。
但是,即便是大眾部在事實的行為上與解釋上偷雞,大眾部還是害怕背負破裂僧團的罪名,所以在大眾部所傳下的《摩訶僧祇律》當中,沒有修改包括金錢戒等諸項戒律的內容,完全維持原意,甚至七百犍度也照記不誤,畢竟那是共同僧團的重要會議記錄,改了會抓包,這點不需要自欺欺人。

還有,大乘經與大眾部與部派間關係不大,這點請不要拿來這裡騙人。
大乘經在經典的發展上,排在第五個部分,出自佛滅後五百年,那時大眾部早不見了,這些經典一共發展出六個部分__經藏、律藏、論藏、雜藏、摩訶衍藏、秘密藏,這些紀錄連玄奘的資料裡也看得到,騙不了人,只有經律兩藏屬於較原始的部分,其他都是後編的,大乘藏排那麼後面,要拉上佛滅百年左右的大眾部,未免也太遠了,大眾部即使有出作品,也會節制的叫做論而不是經。

記得同戒共住這個原則嗎?一旦大肆破壞了原始結集的經典部分,很容易就被冠上「破裂僧團」的臭名,既然還要使用佛教僧團的招牌,就要基本上節制,後來的大乘在事實上是新興宗教,從龍樹獨樹一幟披上黃色袈裟,就已經明白的宣告天下「破裂僧團」之舉,他要與佛教僧團劃地為界,想拉上原始佛教的人,卻始終忽略龍樹的用心。

發表於 : 2007-02-27, 05:42
BUDD
Upavana 寫:為了抹煞原始佛教的立足點,BUDD花了一些時間去了解這些資料,可惜侷限在破壞理論上,完全忽略掉赤銅鍱部的經律,也沒有點出五部廣律的傳承,這些重要經典都要做交叉比對,同時也不了解經律原是不分的,一味只想打擊而想出單一傳承論。
曾聽過這麼一句話,一個正人君子,他認為別人也是正人君子,故有君子可欺之以方之說.
一個小人,他認為別人也是小人,故小人窮斯濫矣..

對於史實而無從辯解,卻去質疑別人的用心.
一個自稱原始佛教的信徒卻是如此不堪.

在佛教的僧團中,關於經典部分,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會議,會議稟承了同戒共住的原則,基本上分部分派的情形是事實,可眾部派都怕在說法上被冠上「破裂僧團」的臭名,這點倒是保護了經典在最基本雛型的完整性,畢竟經典都源自於七葉窟,當然,修改的可能性低,不代表不會灌水,這就是現代我們的工作。。
是嗎? 僧團吃飽飯沒事幹,有空就開會?
"眾部派都怕在說法上被冠上「破裂僧團」的臭名"

這種無的放矢的言論,虧你想得出.

反觀大乘經,完全不是來自於七葉窟的第一結集,卻聲稱是佛說,這點就事實上永遠說不通。
第一次結集,並未記錄下來,故阿含經也非從那時傳出。
請先作考證,才發表謬論.以免貽笑大方.
另外要修正一句話,「那只有雜阿含的修多羅部分」,修多羅就是經的意思,指雜阿含經本身還差不多,這恐怕是未曾理解資料裡的說法,就急著舉證的現象。
真正未曾理解的是你,無的放矢也是你.
再來說說「上座部重律,大眾部重法,」的笑話,大眾部之所以分裂,記載在各部律典的《七百犍度中》,這部分的內容大致都相同,究其原因,就是大眾部為了偷雞,竟然將戒律做私下的解釋,例如最嚴重的不持金銀戒,大眾部發明了將水注入缽中,讓俗人的正常供養無法入缽,不得已只好給錢,這個「不得已」是俗人的不得已,卻被大眾部解釋為理所當然,當作是例外的狀況取得金錢供養,這是欺騙自己的行為,律部是不能容許的。
但是,即便是大眾部在事實的行為上與解釋上偷雞,大眾部還是害怕背負破裂僧團的罪名,所以在大眾部所傳下的《摩訶僧祇律》當中,沒有修改包括金錢戒等諸項戒律的內容,完全維持原意,甚至七百犍度也照記不誤,畢竟那是共同僧團的重要會議記錄,改了會抓包,這點不需要自欺欺人。
關於「七百結集」爭論的問題,各派律中記載不同。上座部諸律
就說開端於乞錢一事。除此一大爭端外,還有九件瑣碎的事也被認為
是非法的,結集的結果,就明文規定了「十非法事」。

「十非法事」如下:

一、可以蓄鹽於角器中。
二、可以於規定時間後經二指量之時間內繼續進食。
三、可以在它村再次乞食。
四、可以在同一教區內之居院個別舉行布薩。
五、預測能得到應到之比丘之同意,則雖不足規定人數之出席,仍可舉行羯摩。
六、可以隨順和尚阿闍黎之常息。
七、可以飲食未經攪拌之乳。
八、可以食用未發酵之椰子汁。
九、可以縫製無貼邊之坐具。
十、可以接受金銀。

對這十件事情,長老們認為違法而加反對,事情鬧到最後,遂使佛教教團分裂,此名為根本分裂。
還有,大乘經與大眾部與部派間關係不大,這點請不要拿來這裡騙人。
大乘經在經典的發展上,排在第五個部分,出自佛滅後五百年,那時大眾部早不見了,這些經典一共發展出六個部分卅卅經藏、律藏、論藏、雜藏、摩訶衍藏、秘密藏,這些紀錄連玄奘的資料裡也看得到,騙不了人,只有經律兩藏屬於較原始的部分,其他都是後編的,大乘藏排那麼後面,要拉上佛滅百年左右的大眾部,未免也太遠了,大眾部即使有出作品,也會節制的叫做論而不是經。

記得同戒共住這個原則嗎?一旦大肆破壞了原始結集的經典部分,很容易就被冠上「破裂僧團」的臭名,既然還要使用佛教僧團的招牌,就要基本上節制,後來的大乘在事實上是新興宗教,從龍樹獨樹一幟披上黃色袈裟,就已經明白的宣告天下「破裂僧團」之舉,他要與佛教僧團劃地為界,想拉上原始佛教的人,卻始終忽略龍樹的用心。
請再看原貼"你以為學阿含比大乘接近佛法?" 一文,
原始佛教的信徒不是最精考證嗎?
你的言論有幾分史實呢?
如果學彿學到只知逞口舌之快,那就太成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