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住世五百年;聲聞不存在嗎?
試問諸君從何得知佛法僧的存在?
無論從經典獲知或從教團上座受知皆是聲聞
阿羅漢已不存在之說‧唯有已證阿羅漢果才能證知
不具此條件,妄說阿羅漢已不存在那是自我意識的的看法,
只要依佛制具足出家受戒同住四人起即是僧團,
一不依止佛教教團,二不思維辨別實踐的人,三寶、正見、正法、正果絕不可在其面前出現。
住世多久與否,那是妄計;佛指導解脫之道果永遠存在‧不曾斷滅過,但問自己心態對於佛法概念是否正確,
何謂 正法唯住五百年?
我的意思很清楚:正法住世五百年也好,一千年也罷,都如同長阿含遊行經(南傳大般涅槃經)中的佛陀可受請而住世一劫一樣,只是印度傳統宗教文學的手法,不能一昧的依文解義,否則女眾出家時,佛陀已經預言正法住世僅有五百年,後來在最後遊化途中又稱如來可以受請住世一劫、利益人天云云,即屬妄語。Honesty 寫:就算沒有女眾,正法多住世五百年,還是已經消逝了呀,因此主張:正法已滅的人,卻不一定主張正法消逝是女眾出家害的?這當中邏輯很清楚,請勿以偏蓋全誤導法友。
男尊女卑幾乎是所有偉大的古文明的共同特徵,印度也不例外。在欲界人間,大多數男人會憐香惜玉,甚至會拜倒在石榴裙下,但女人出了家,即使梵行清淨,要男人向她們下跪頂禮也是很為難的。因此,女眾出家無可避免會使在家人對僧團的恭敬受到減損,進而影響佛法的弘傳。在原始聖典中,比丘尼向在家人說法的記載少之又少,可為證明。這就帶來一項隱憂:僧團的女眾越多,在家人就對僧團越疏遠,也越不恭敬,佛法也就更容易隱沒滅失。
正法住世五百年的記載,正是對這項隱憂所提出的警語,也是對佛教徒的教誡,只不過它是以文學手法表現。印度文化就是如此,好比律藏裡也有記載佛陀在野外坐禪時,龍王盤繞佛身七匝,又以張開的頭頸為佛遮雨,也是用象徵式語言敘述某事件,其中另有寓意,斷不可依文解義,自誤誤人。

你把幾位盛名久著的大師都批了,現在卻稱自己無德無能,這樣的說詞會不會顯得不夠正直與誠善?別人縱然想聽你的勸告,轉個方向去追尋正法,也無能為力,因為你只是一昧的在破,卻無絲毫的立,不但你批那幾位禪修大師的部分,迄未提出任何論據(你自承不想說),即使你自己創設出來的名詞,要你給它下個定義,也是難乎其難啊。Honesty 寫:四聖諦正法義本來就難知難遇,正法的傳承也不是經常出現在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心追求的,末學當然很願意幫忙去追尋線索與挖掘遺跡,但是說真的末學能做的很有限,末學畢竟無德無能。至於那些沒有辦法走入,也無心無力再去追尋正法的人,末學建議倒是可以考慮去做做慈善功德,佛陀時代有很多居士出家後,學法無果,也有思悔欲退的想要回俗家作功德佈施,在佛陀身邊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現代很多法友修了很久所謂的禪修,找了很多大師,弄得身心俱疲,也不得其門而入,更不想聽末學的勸告轉個方向去追尋正法的,那不如在日常生活中持守五戒之餘就去做做慈善功德吧,這種建議是末學很誠懇的建議,將來持戒行善升天也是很好的歸處呀,天上也還有正法,把握難得的人生可以做很多很好的事情,非要現實符合你的期待,畢竟不可能呀,知道末學以前求法追尋過程的人,當更能體會其中的轉折,心念不轉徒然在此浪費大好的人生時光,內心也不見得能提升勝進,不如轉個方向人生就會更快樂,說不定柳暗花明反而能有所得。

對於那些大師,末學只是說出如法判斷的知見與疑問,給法友自行參判斷考,並沒有任何點名批判與攻擊其法義,法友言重了。至於在末學心中,自知與古往今來無數的偉大的聖弟子相比,末學的確是無德無能,當看的越清楚,就越感到慚愧。Mahanama 寫: 你把幾位盛名久著的大師都批了,現在卻稱自己無德無能,這樣的說詞會不會顯得不夠正直與誠善?
末學努力去試圖幫助法友建立正確的知見,"正見"是大多數的法友最容易忽視也最應該重視的東西,由法友你提出這樣的質疑,可以明顯看出,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法友你的自身,不把正確知見當成應該追尋的要點,末學明明很努力,你卻看不見,這就是彼此見解上的落差,末學只能說無奈與遺憾。Mahanama 寫: 別人縱然想聽你的勸告,轉個方向去追尋正法,也無能為力,因為你只是一昧的在破,卻無絲毫的立
末學無須提出任何法義的批判與攻擊,這樣做也沒任何效果,你的要求與質疑,那僅僅只是你個人討論上的需要與希望,末學無需配合你的需要與希望演出呀,末學只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至於結果如何網站上的法友各自了然於心,末學只需要從正確知見上幫法友建立與修正,知見確立了之後法友們自然能夠自行判斷,也能夠自行知道末學所表達的意思,知見上無法接受的,自然無須多言爭吵,因為沒有意義,這部分末學已經一再的說的很清楚了,因為末學如果從法義的是是非非邏輯批判上來著手,那是沒完沒了的,當初部派就是這樣沉淪的,你自己犯了跟部派同樣錯誤,請勿一再要求末學跟隨你犯同樣的錯誤呀。Mahanama 寫: 不但你批那幾位禪修大師的部分,迄未提出任何論據(你自承不想說),即使你自己創設出來的名詞,要你給它下個定義,也是難乎其難啊。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你雖然沒有在文章中點名批判,但你的文章卻是在回應其他法友討論有關葛印卡、馬哈希法師等人的教導。如果你不是在批判他們,難道你是在無的放矢?Honesty 寫:對於那些大師,末學只是說出如法判斷的知見與疑問,給法友自行參判斷考,並沒有任何點名批判與攻擊其法義,法友言重了。至於在末學心中,自知與古往今來無數的偉大的聖弟子相比,末學的確是無德無能,當看的越清楚,就越感到慚愧。
Mahanama 寫: 別人縱然想聽你的勸告,轉個方向去追尋正法,也無能為力,因為你只是一昧的在破,卻無絲毫的立
幫助其他法友建立正知見是好事,我本應隨喜讚歎,只可惜你口惠而實不至,一面把當代幾位大師批了,同時卻沒有給這裡的法友絲毫有實益的東西。Honesty 寫:末學努力去試圖幫助法友建立正確的知見,"正見"是大多數的法友最容易忽視也最應該重視的東西,由法友你提出這樣的質疑,可以明顯看出,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法友你的自身,不把正確知見當成應該追尋的要點,末學明明很努力,你卻看不見,這就是彼此見解上的落差,末學只能說無奈與遺憾。
Mahanama 寫: 不但你批那幾位禪修大師的部分,迄未提出任何論據(你自承不想說),即使你自己創設出來的名詞,要你給它下個定義,也是難乎其難啊。
這裡本來就不是舞台或攝影棚,我也沒要你配合演出。這裡是討論區,共說共論中你提出的名詞涵意不清,你本來就有義務把它講明白。絮絮叨叨說一大堆離題的話,有失正直與誠善。Honesty 寫:末學無須提出任何法義的批判與攻擊,這樣做也沒任何效果,你的要求與質疑,那僅僅只是你個人討論上的需要與希望,末學無需配合你的需要與希望演出呀,末學只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至於結果如何網站上的法友各自了然於心,末學只需要從正確知見上幫法友建立與修正,知見確立了之後法友們自然能夠自行判斷,也能夠自行知道末學所表達的意思,知見上無法接受的,自然無須多言爭吵,因為沒有意義,這部分末學已經一再的說的很清楚了,因為末學如果從法義的是是非非邏輯批判上來著手,那是沒完沒了的,當初部派就是這樣沉淪的,你自己犯了跟部派同樣錯誤,請勿一再要求末學跟隨你犯同樣的錯誤呀。

禮貌上己呢!這裡先告個罪,先生想幫人建立正見,請問是誰認可先生的知見,是佛教教團?還是先生自己呢?論斷他人;先提出具體事實定義分圍,而不該是常篇大論論斷,後卻用默然唐塞討論,
讓人更對先生的正法,產生執疑與檢測,當初佛陀成道說法也經常被檢測,這不是挑釁先生,只是想釐清先生論斷主要依據,解行二門懇請賜教!
先生說兩千年來的確有很少數的修行者證得果位,因為這些行者修有部份的獨覺根力,既是獨覺那就非聲聞;也無需聞思佛陀法教;即非佛門,何以論斷佛門正法已滅,,
請問先生是獨覺還是聲聞,這兩種不同體系定義是很清楚的。只用世智聰辨去讀經,學四念處然稱獨覺根力,如此混雜不清,又有何能力幫助他人建立正確知見。
讓人更對先生的正法,產生執疑與檢測,當初佛陀成道說法也經常被檢測,這不是挑釁先生,只是想釐清先生論斷主要依據,解行二門懇請賜教!
先生說兩千年來的確有很少數的修行者證得果位,因為這些行者修有部份的獨覺根力,既是獨覺那就非聲聞;也無需聞思佛陀法教;即非佛門,何以論斷佛門正法已滅,,
請問先生是獨覺還是聲聞,這兩種不同體系定義是很清楚的。只用世智聰辨去讀經,學四念處然稱獨覺根力,如此混雜不清,又有何能力幫助他人建立正確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