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頁 (共 11 頁)

發表於 : 2006-11-24, 19:11
Mahanama
freshman 寫:在批判大乘前,自己最好是真正讀懂了“中觀”和“唯識”之後。因爲只有先了解才能超越。
大乘的各種理論,無論如何矯飾,都在六十二見之中(請參閱長阿含21經、長部第一經) :wink:

發表於 : 2006-11-24, 19:28
freshman
Mahanama 寫:
freshman 寫:在批判大乘前,自己最好是真正讀懂了“中觀”和“唯識”之後。因爲只有先了解才能超越。
大乘的各種理論,無論如何矯飾,都在六十二見之中(請參閱長阿含21經、長部第一經) :wink:
長部第一經,本人是讀過的,甚至可以說是花了一點時間仔細研究過的。

可以說,本人從中獲益匪淺,對于世間的“有見”、“無見”和“邊見”等等的去除是非常有用的。我想您也知道我的意思。從這裏起步,可以突破“無明”的第一關而看到第一步的實相,也是觀“五蘊”的第一步。但是,根據本人的了解,對于“唯識”來講,“唯識”學有它自己的一套精細的理論來做“觀”,不再在“六十二見之中”了。 :cry:

發表於 : 2006-11-24, 19:44
Mahanama
唯識其實是一種『半常半無常論』,而且它一點也不新鮮,佛時的嗏帝比丘就是唯識宗的祖師爺(中阿含201經) :lol:

發表於 : 2006-11-24, 19:52
Mahanama
freshman 寫:長部第一經,本人是讀過的,甚至可以說是花了一點時間仔細研究過的。...對于世間的“有見”、“無見”和“邊見”等等的去除是非常有用的。我想您也知道我的意思。從這裏起步,可以突破“無明”的第一關而看到第一步的實相,也是觀“五蘊”的第一步。
梵網六十二見經之旨在破斥邪見,不在突破什麼『無明』或看到什麼『實相』。不只唯識,其他諸如煩惱即菩提、世間即涅槃...這些大乘知見,都出離不了六十二見。 :wink:

發表於 : 2006-11-24, 20:04
freshman
Mahanama 寫:梵網六十二見經之旨在破斥邪見,不在突破什麼『無明』或看到什麼『實相』。 :wink:
那麽,您還沒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或者說,您還沒有從《長部第一經》中讀出,本人所理解的含義。有興趣的話可以參照“(一○六)中阿含因品想經、(九六一)佛不答:有我無我經”細細參究。

發表於 : 2006-11-24, 20:05
wolfgang
Mahanama 寫:佛教沒有『同一顆心』的說法,而且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請參閱中阿含201經)
如果不是同一顆心或識,
難道你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意識 將各自修證成六個佛嗎?

發表於 : 2006-11-24, 20:11
wolfgang
Mahanama 寫:唯識其實是一種『半常半無常論』,而且它一點也不新鮮,佛時的嗏帝比丘就是唯識宗的祖師爺(中阿含201經) :lol:
(半常半無常) 這是讀者個人讀後的見解。

這不是唯識學本身自有的見解。

發表於 : 2006-11-24, 20:18
Mahanama
wolfgang 寫:如果不是同一顆心或識,
難道你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意識 將各自修證成六個佛嗎?
不止六個,應該是十二個。你把眼、耳、鼻、舌、身、意忘了。 :wink:

發表於 : 2006-11-24, 21:57
lkjh
wolfgang 寫:如果不是同一顆心或識,
難道你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意識 將各自修證成六個佛嗎?
(五八)
佛告比丘。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非即非異..不即不離..是不是等於不一不異個人不予置評

發表於 : 2006-11-24, 22:30
sanfayin
wolfgang 寫:
Mahanama 寫:佛教沒有『同一顆心』的說法,而且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請參閱中阿含201經)
如果不是同一顆心或識,
難道你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意識 將各自修證成六個佛嗎?
的确是没有同一顆心或識

識是变化的,他们有如种子,小动物,人们因贪镇痴把他们养大
,大到不能控制,最后被这种动力拉向轮回

十二緣起是生死的连锁反应,生死解脱就是下功夫把某些重要的关键处斩断!
功夫就是四圣谛中的八正道,四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