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要你贊同我的觀點,我只是說你看到了佛使的問題。
由於你的觀點和佛使很象,所以我認爲如果你不在認可佛使的“緣起不通三世”的觀點,就表明你還是認可緣起是可以通三世的,這就夠了。
我的觀點很明確:緣起是通三世的,當然也包括了今世乃至刹那。而不是非此即彼的。
十二因緣〈2〉
爲了方便闡明我對十二因緣的理解與佛使比丘的緣起觀不同之處,先將本人在以前的貼子中表明的觀點轉貼如下:
本人理解的緣起十二支是在兩個不同的層面講述“苦”的生起。
其中“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再加上“有”是在指出當下的“苦”如何升起,當下的“執取”如何形成,並且這種“執取”是可以通過修行(培養覺照力,禅觀當下)去除的:在這一連串的緣起中(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取緣有),行者透過“觀照”不僅可以“現觀”到它們的緣起,而且可以通過開發智慧,去除無明,在“執取”形成之前終止它。 在這方面和佛使比丘的緣起觀(特指在十二因緣方面)沒有特別的不同。
另外,在十二因緣中的“生”和“老死”倆支是在另一個層面――指種種“苦”相而說。在這個層面,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等“苦”相。這種種的“苦”相,均是來源于前面所述“執取”的生成,有了“執取”,就必然有了三界“有”,就必然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生、老、死”等等苦。沒有了“執取”,也就解除了“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生、老、死”等等苦。在這方面和佛使比丘的緣起觀(特指在十二因緣方面)是有重大的不同的。
至于說到“緣起通不通三世?”,站在“緣起法是一個普遍適用的法則”角度來說,當然是“通三世”。但是絕不是象一部分人解釋的那樣用十二因緣來“通三世”。至于怎麽樣“通三世”,勢必牽涉到佛所一再喝斥的戲論(不能現證的,或有或無的,不應作意之法)。所以,從“苦”與“苦的止熄”的角度來說,從不違背「現見」的原則出發,不必要去深究。
可以說,最鮮明的不同在于:1)世尊所講十二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在漫長的歲月流逝中,幾經口傳心授、文字記載、翻譯整理等等,漸漸模糊了他所要表達的本意。直止今天,不同的人對此有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理解,造成了極大的混亂。
2)“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緣起十二支是在兩個不同的層面講述“苦”的生起。其中“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或者再加上“有”是在指出當下的“苦”如何升起,當下的“執取”如何形成,並且這種“執取”是可以通過修行(培養覺照力,禅觀當下)去除的:在這一連串的緣起中(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取緣有),行者透過“觀照”不僅可以“現觀”到它們的緣起,而且可以通過開發智慧,去除無明,在“執取”形成之前終止它。
3)“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緣起十二支是在兩個不同的層面講述“苦”的生起。其中“生”和“老死”倆支是在另一個層面――指種種“苦”相而說。在這個層面,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等“苦”相。這種種的“苦”相,均是來源于前面所述“執取”的生成,有了“執取”,就必然有了三界“有”,就必然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生、老、死”等等苦。沒有了“執取”,也就解除了“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生、老、死”等等苦。
4)徹底了解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緣起十二支是在兩個不同的層面講述“苦”的生起。可以使得我們FOCUS ON去除當下的、現世的“執取”,在當下、在現世求得“苦的止熄”(可以親證,「走來看」,「不待時節」,「智者能親自看見」。)。而不在“生、老死”上浪費精力,去探求來世的有、無。
5)這種理解符合佛陀重視“當下的苦”(五取蘊之苦)和“當下的苦的止熄”(現證NIBBANA)的一貫主張,不必牽涉到佛所一再喝斥的戲論(不能現證的,或有或無的,不應作意之法)
本人理解的緣起十二支是在兩個不同的層面講述“苦”的生起。
其中“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再加上“有”是在指出當下的“苦”如何升起,當下的“執取”如何形成,並且這種“執取”是可以通過修行(培養覺照力,禅觀當下)去除的:在這一連串的緣起中(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取緣有),行者透過“觀照”不僅可以“現觀”到它們的緣起,而且可以通過開發智慧,去除無明,在“執取”形成之前終止它。 在這方面和佛使比丘的緣起觀(特指在十二因緣方面)沒有特別的不同。
另外,在十二因緣中的“生”和“老死”倆支是在另一個層面――指種種“苦”相而說。在這個層面,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等“苦”相。這種種的“苦”相,均是來源于前面所述“執取”的生成,有了“執取”,就必然有了三界“有”,就必然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生、老、死”等等苦。沒有了“執取”,也就解除了“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生、老、死”等等苦。在這方面和佛使比丘的緣起觀(特指在十二因緣方面)是有重大的不同的。
至于說到“緣起通不通三世?”,站在“緣起法是一個普遍適用的法則”角度來說,當然是“通三世”。但是絕不是象一部分人解釋的那樣用十二因緣來“通三世”。至于怎麽樣“通三世”,勢必牽涉到佛所一再喝斥的戲論(不能現證的,或有或無的,不應作意之法)。所以,從“苦”與“苦的止熄”的角度來說,從不違背「現見」的原則出發,不必要去深究。
1、你說“不同的人對此有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理解,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你是不是屬於這些人之一?
2、若“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是說苦,那麽集是什麽?具體說說你是怎麽同時觀“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的。
3、若無明到有是同時的,那不是因果關係,若是不同時的,則不能同時觀見。
4、苦是什麽?佛陀還有沒有苦?
5、涅槃和苦是不是一回事?佛陀現世就沒有老死了麽?
6、參照佛陀所解釋的十二因緣的定義,你怎麽來觀他們當下的生起?
我建議你不必把面鋪得太開,抓住重點一個一個地談比較好。
要討論十二因緣,盡量不要離題,因爲你說的(可以親證,「走來看」,「不待時節」,「智者能親自看見」。)是不是和十二因緣又必然關係?
你先把十二因緣的每一個支的定義確定了,然後再來闡述你是怎麽觀的比較好。
2、若“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是說苦,那麽集是什麽?具體說說你是怎麽同時觀“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的。
3、若無明到有是同時的,那不是因果關係,若是不同時的,則不能同時觀見。
4、苦是什麽?佛陀還有沒有苦?
5、涅槃和苦是不是一回事?佛陀現世就沒有老死了麽?
6、參照佛陀所解釋的十二因緣的定義,你怎麽來觀他們當下的生起?
我建議你不必把面鋪得太開,抓住重點一個一個地談比較好。
要討論十二因緣,盡量不要離題,因爲你說的(可以親證,「走來看」,「不待時節」,「智者能親自看見」。)是不是和十二因緣又必然關係?
你先把十二因緣的每一個支的定義確定了,然後再來闡述你是怎麽觀的比較好。
以下談談我自己的緣起觀:
所謂我自己的緣起觀,並非完全是我自己的發明創造,而是通過學習和實踐把佛法融入我心後得出的體會。
十二緣起只是對生命的緣起的流程的一種闡述,並非不可以多也不可以減的。最簡單的緣起法的描述其實只有三個:因+緣——果,十二緣起只不過是對這三個緣起法進一步的開展而已。
其中,無明和愛取屬於因,行和有屬於緣,識名色六入觸受和生老死都屬於果。
如此十二因緣其實是因+ 緣(前世)——果—因+緣(今世)——果(來勢)的過程。而作爲現在的果—因+緣是可以有一個内循環的,也就是說,從還有一個“果—因+緣——果—因+緣——果—因+緣……”的小輪轉,就是所謂今世的緣起法,但今世是有始有終的,所以總會有一個因是前世的,也有一個果是在來世才能出現,這就是三世緣起。而今世的小緣起其實還是有小三世在内的。
以上是略說,具體的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的,以後看情況再説。
所謂我自己的緣起觀,並非完全是我自己的發明創造,而是通過學習和實踐把佛法融入我心後得出的體會。
十二緣起只是對生命的緣起的流程的一種闡述,並非不可以多也不可以減的。最簡單的緣起法的描述其實只有三個:因+緣——果,十二緣起只不過是對這三個緣起法進一步的開展而已。
其中,無明和愛取屬於因,行和有屬於緣,識名色六入觸受和生老死都屬於果。
如此十二因緣其實是因+ 緣(前世)——果—因+緣(今世)——果(來勢)的過程。而作爲現在的果—因+緣是可以有一個内循環的,也就是說,從還有一個“果—因+緣——果—因+緣——果—因+緣……”的小輪轉,就是所謂今世的緣起法,但今世是有始有終的,所以總會有一個因是前世的,也有一個果是在來世才能出現,這就是三世緣起。而今世的小緣起其實還是有小三世在内的。
以上是略說,具體的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的,以後看情況再説。
1、12支因緣法中,無明是「含蓋性」,因為眾生於無明住地故。ㄧ切皆依於無明。雖然說無明就是無明,但是無明是有輕、重、粗、細的分別。
2、無明雖然是12因緣的一支,但是他並不是,也不能單獨的存在。何以故?無明有因、有緣、有缚,何等為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缚,謂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有因、有緣、有缚,何等為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缚,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
不正思惟因無明,無明因愛,愛因業,業因眼、耳、鼻、舌、身、意。所以說12因緣是次第緣,應該說是說明的一種,並不是必然是這樣的,無明也是相互因緣與依存的與含蓋性的。
3、佛陀說:「緣起甚深、甚廣、極甚深」,主要是在讓人們思惟,依於世俗知識上的知見與想像是不可能如實的明白與了解的,於錯綜複雜的因緣相互依存,和相因相緣的過程與內容含蓋了時空與環境的條件而現起果地的緣起現象與流轉的。也確實是依於「智證」的境界才可能如實知的。用理論或想像或是語言、文意的敘述,是困難的,也容易使眾生更加疑惑,而陷於、「神我論」、「創造論」中,並且對苦的止息也沒有幫助。
所以佛陀以智慧選擇用定義性的含蓋而不作過程與內容的說明,或用「無記」或「默然」代替說明。
4、依於現實身心上的無常、苦、無我的法住智建立,才可能展開於過去與未來的。在聖典中看到的法義,於世俗與出世間的有學地,某方面可以用法次法向加以說明的,佛陀在一代時教中,大體都已經有了很完整的規範與敘說。有些屬於「智證的現量境界」,大都是用含蓋性的定義說明而已。主要是「甚深的涅槃智證的境界」,用言說的,眾生不容易明白。反而增其疑惑。
5、佛陀說:「現法」、「滅旘燃」、「不待時節」、「正向」、「即此見」、「緣自覺」,當然是12支因緣的流轉與還滅的範圍內,「釋尊」一代時教中, 以「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四聖諦為定義大綱,以「緣起」的論說為主軸範圍,12因緣的流轉與還滅作為內容來敘說,與教導四眾弟子們,以12因緣的「苦滅道跡」次第修學、向滅、向於苦的止息到達究竟涅槃的智證。
6、「釋尊」於45年的言教、身教、法教中,都是依於「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四聖諦為定義大綱範圍之內,縱然有所譬喻說明也沒有離於定義的主軸,因為離於定義的法教,就真理而言是相背離的。
7、至於說:「緣起不通三世」的見解,當然是不符合於緣起法的聖典的,就這一方面來說,那是有偏差的。一個修行者在有學地的過程,會犯過失那是難免的,就像我門在討論過程一樣,有錯誤也是難免的,就錯誤的地方加以批判與修正是好的。但是也不能因為有一點的錯誤而加以全盤的否定,這就有失厚道了。
2、無明雖然是12因緣的一支,但是他並不是,也不能單獨的存在。何以故?無明有因、有緣、有缚,何等為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缚,謂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有因、有緣、有缚,何等為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缚,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
不正思惟因無明,無明因愛,愛因業,業因眼、耳、鼻、舌、身、意。所以說12因緣是次第緣,應該說是說明的一種,並不是必然是這樣的,無明也是相互因緣與依存的與含蓋性的。
3、佛陀說:「緣起甚深、甚廣、極甚深」,主要是在讓人們思惟,依於世俗知識上的知見與想像是不可能如實的明白與了解的,於錯綜複雜的因緣相互依存,和相因相緣的過程與內容含蓋了時空與環境的條件而現起果地的緣起現象與流轉的。也確實是依於「智證」的境界才可能如實知的。用理論或想像或是語言、文意的敘述,是困難的,也容易使眾生更加疑惑,而陷於、「神我論」、「創造論」中,並且對苦的止息也沒有幫助。
所以佛陀以智慧選擇用定義性的含蓋而不作過程與內容的說明,或用「無記」或「默然」代替說明。
4、依於現實身心上的無常、苦、無我的法住智建立,才可能展開於過去與未來的。在聖典中看到的法義,於世俗與出世間的有學地,某方面可以用法次法向加以說明的,佛陀在一代時教中,大體都已經有了很完整的規範與敘說。有些屬於「智證的現量境界」,大都是用含蓋性的定義說明而已。主要是「甚深的涅槃智證的境界」,用言說的,眾生不容易明白。反而增其疑惑。
5、佛陀說:「現法」、「滅旘燃」、「不待時節」、「正向」、「即此見」、「緣自覺」,當然是12支因緣的流轉與還滅的範圍內,「釋尊」一代時教中, 以「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四聖諦為定義大綱,以「緣起」的論說為主軸範圍,12因緣的流轉與還滅作為內容來敘說,與教導四眾弟子們,以12因緣的「苦滅道跡」次第修學、向滅、向於苦的止息到達究竟涅槃的智證。
6、「釋尊」於45年的言教、身教、法教中,都是依於「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四聖諦為定義大綱範圍之內,縱然有所譬喻說明也沒有離於定義的主軸,因為離於定義的法教,就真理而言是相背離的。
7、至於說:「緣起不通三世」的見解,當然是不符合於緣起法的聖典的,就這一方面來說,那是有偏差的。一個修行者在有學地的過程,會犯過失那是難免的,就像我門在討論過程一樣,有錯誤也是難免的,就錯誤的地方加以批判與修正是好的。但是也不能因為有一點的錯誤而加以全盤的否定,這就有失厚道了。
說實話,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給“當下”下一個定義。因爲具我所知,“當下”在台灣地區很早就成爲了一個慣用語。比如說:活在當下、生命是一系列的當下、把握當下等等。
現在真的要給它下一個定義,只好說:“當下”就是現在、此刻。是了了分明自己的五蘊身心的一種特定狀態,是正念現前的一種狀態。
要做到“當下” 的了了分明是要有一定的禅定工夫的。有了“當下”的了了分明,就有了正知正見,也就是對“當下” 自己的五蘊身心在發生著什麽要清楚的知道。舉個例子,從觀呼吸入手,呼氣時要知道呼氣,入氣時要知道入氣,呼氣長要知道呼氣長,入氣長要知道入氣長(參考《大念處經》)。從這裏開始持續鍛煉,培養自己的覺知力,越來越敏銳。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才可以談到什麽是“無明”,什麽是“無明滅”。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雲何是無明。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
何所不知。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不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不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又問。舍利弗。所謂明者。雲何為明。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所謂明者是知。知者是名為明
又問。何所知。謂知色無常。知色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無常如實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知。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No. 99 雜阿含經 (卷10)》
要注意什麽是這裏的“如實知”?知道了以上這些知識不是“如實知”。“如實知”是具有了足夠敏銳的覺知力的人,觀照到了色、受、想、行、識的刹那,刹那的生滅。
其它十二因緣的每一個支的定義,爲了簡單化,請參照佛使比丘的“緣起各支的解釋”,因爲這些定義大家都能方便查到,有矛盾的問題也不出在這裏。
現在真的要給它下一個定義,只好說:“當下”就是現在、此刻。是了了分明自己的五蘊身心的一種特定狀態,是正念現前的一種狀態。
要做到“當下” 的了了分明是要有一定的禅定工夫的。有了“當下”的了了分明,就有了正知正見,也就是對“當下” 自己的五蘊身心在發生著什麽要清楚的知道。舉個例子,從觀呼吸入手,呼氣時要知道呼氣,入氣時要知道入氣,呼氣長要知道呼氣長,入氣長要知道入氣長(參考《大念處經》)。從這裏開始持續鍛煉,培養自己的覺知力,越來越敏銳。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才可以談到什麽是“無明”,什麽是“無明滅”。
“,,,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雲何是無明。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
何所不知。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不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不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又問。舍利弗。所謂明者。雲何為明。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所謂明者是知。知者是名為明
又問。何所知。謂知色無常。知色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無常如實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知。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No. 99 雜阿含經 (卷10)》
要注意什麽是這裏的“如實知”?知道了以上這些知識不是“如實知”。“如實知”是具有了足夠敏銳的覺知力的人,觀照到了色、受、想、行、識的刹那,刹那的生滅。
其它十二因緣的每一個支的定義,爲了簡單化,請參照佛使比丘的“緣起各支的解釋”,因爲這些定義大家都能方便查到,有矛盾的問題也不出在這裏。
這裡的不正思維因是什麽?
「現法」、「滅旘燃」、「不待時節」、「正向」、「即此見」、「緣自覺」主要是對法寶的描述,不濫用,其對象是出世間法,特指涅槃。
十二緣起屬於世間法。
佛使如果只是錯誤倒還沒有什麽,只是他對覺音尊者的誹謗和誣衊是非常惡毒的。他口口聲聲說什麽巴利文阿含,卻不知道他看到的佛經都是覺音尊者從僧伽儸文翻譯過來的,看著別人轉譯的經,還説別人不理解經典,還說覺音是一個婆羅門的常見外道,沒有比這個更不厚道的了。
“復次。比丘。聖弟子念於法事。謂如來說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如是知法事已。心生隨喜。隨喜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三昧定已。聖弟子作如是學。何等為諸天天道。復作是念。我聞無恚為上諸天天道。我從今日。於此世間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當受持純一滿淨諸天天道。是名第二諸天天道”
“復次。聖弟子念於法事。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法。緣自覺知。聖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法所熏。昇進涅槃”
引用經文要全面,不可張冠李戴。“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作爲世間法的十二因緣能“現法能離生死熾然”麽?
「現法」、「滅旘燃」、「不待時節」、「正向」、「即此見」、「緣自覺」主要是對法寶的描述,不濫用,其對象是出世間法,特指涅槃。
十二緣起屬於世間法。
佛使如果只是錯誤倒還沒有什麽,只是他對覺音尊者的誹謗和誣衊是非常惡毒的。他口口聲聲說什麽巴利文阿含,卻不知道他看到的佛經都是覺音尊者從僧伽儸文翻譯過來的,看著別人轉譯的經,還説別人不理解經典,還說覺音是一個婆羅門的常見外道,沒有比這個更不厚道的了。
“復次。比丘。聖弟子念於法事。謂如來說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如是知法事已。心生隨喜。隨喜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三昧定已。聖弟子作如是學。何等為諸天天道。復作是念。我聞無恚為上諸天天道。我從今日。於此世間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當受持純一滿淨諸天天道。是名第二諸天天道”
“復次。聖弟子念於法事。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法。緣自覺知。聖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法所熏。昇進涅槃”
引用經文要全面,不可張冠李戴。“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作爲世間法的十二因緣能“現法能離生死熾然”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