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識或說眼識身,就如同說 an apple , apples,都是在講同一件事;翻譯上加不加身,只是單複數的差別。也許這是因為巴利文有字尾變化而中文沒有,才造成翻譯上的問題。shanguan 寫:經中談到眼識時是不是都加了“身”,你可以去查一下。
意是六識的種子,六識都是意所開,所以你舉的經文並不能否定我的觀點。
行是業,而不是什?意志力,你最好看看經文怎?解釋行的。
若十二因緣裏的識是六識,那?一個說業緣生六識,一個說根塵緣生六識,業=根塵??你不認為這裡有矛盾??
“意是六識的種子,六識都是意所開“,請問這種說法是依據何經?
巴利文經典裡,佛陀解釋12因緣的時候,用的字是sankhara,而不是我們一般說得業(kamma)。
行包含的範圍比kamma廣義,行是業,是意志力,是造作,是促使一個狀態形成的動力。
菩提比丘的翻譯是這樣的,
...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行?有三種類的行,促使身體行動成形的行,
促使語言形成的行,促使心靈形成的行。這些就叫做行。
(And what, bikkhus, are the volitional formation? There are these three kinds of volitional formations: the bodily volitional formation, the verbal volitional formation, the mental volitional formation. These are called volitional formations.)
他把行,sankhara,翻譯成volitional formation; volitional的意思就是有意志的,自願做的。
而sankara,巴利聖典協會字典的解釋,“sa?kh?r? are a purposive, aspiring state of mind to induce a specific rebirth(行是有意向的,有渴望的(心靈)狀態,將會造成特定的再生起。)“
依什麼材料燃起的火,就叫做什麼火,比如稻草火,木材火。六識也是一樣。依著眼根而起的就把他叫做眼識。如何能依眼根產生眼識?因為有色塵和眼根碰在一起了。若你不“去看“香蕉,不會有依著香蕉和眼根產生的眼識。這有矛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