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緣的迷惑〈 1 〉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carnation
文章: 79
註冊時間: 2005-07-14, 08:00
來自: 天涯海角
聯繫:

文章 carnation » 2006-03-20, 21:22

shanguan 寫:經中談到眼識時是不是都加了“身”,你可以去查一下。

意是六識的種子,六識都是意所開,所以你舉的經文並不能否定我的觀點。

行是業,而不是什?意志力,你最好看看經文怎?解釋行的。

若十二因緣裏的識是六識,那?一個說業緣生六識,一個說根塵緣生六識,業=根塵??你不認為這裡有矛盾??
眼識或說眼識身,就如同說 an apple , apples,都是在講同一件事;翻譯上加不加身,只是單複數的差別。也許這是因為巴利文有字尾變化而中文沒有,才造成翻譯上的問題。

“意是六識的種子,六識都是意所開“,請問這種說法是依據何經?

巴利文經典裡,佛陀解釋12因緣的時候,用的字是sankhara,而不是我們一般說得業(kamma)。

行包含的範圍比kamma廣義,行是業,是意志力,是造作,是促使一個狀態形成的動力。

菩提比丘的翻譯是這樣的,
...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行?有三種類的行,促使身體行動成形的行,
促使語言形成的行,促使心靈形成的行。這些就叫做行。

(And what, bikkhus, are the volitional formation? There are these three kinds of volitional formations: the bodily volitional formation, the verbal volitional formation, the mental volitional formation. These are called volitional formations.)

他把行,sankhara,翻譯成volitional formation; volitional的意思就是有意志的,自願做的。

而sankara,巴利聖典協會字典的解釋,“sa?kh?r? are a purposive, aspiring state of mind to induce a specific rebirth(行是有意向的,有渴望的(心靈)狀態,將會造成特定的再生起。)“

依什麼材料燃起的火,就叫做什麼火,比如稻草火,木材火。六識也是一樣。依著眼根而起的就把他叫做眼識。如何能依眼根產生眼識?因為有色塵和眼根碰在一起了。若你不“去看“香蕉,不會有依著香蕉和眼根產生的眼識。這有矛盾嗎?

頭像
ychlin
文章: 83
註冊時間: 2005-09-07, 08:00

Re: +二因緣的迷惑

文章 ychlin » 2006-03-20, 21:50

RAY888 寫:末學在思維+二因緣時﹐產生如下疑惑。
無明緣行
行緣識﹐這行如何緣生識﹐這識又是什麼識或那一識。
因此時六識未起﹐連名色都未生﹐此識何來﹖

請各位法友不嗇賜教。
謝謝。
緣起法中的「生」與「滅」恐怕不是靠思維就能理解的,
至少我本身試過了,結果是想得頭快爆掉了 :roll:
還是不瞭解:? :lol:

或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佛陀與阿羅漢已經摧毀了所有的無明,但是仍有識、名色與六入、有觸與受。
但是他們沒有愛、取、也不受後有,諸行已經止息。

祝福 包括我自己在內的所有法友都能成功親證緣起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3-20, 21:53

你這裡的an apple加了數量詞,經中沒有說一個眼識。

你把五蘊和十八界對應一下就知道我的根據在哪裏了。

從你擧的對三种行的解釋來看,行就是業。這個用法就像識和意一樣,不能因爲用詞不同就不一樣。

眼色為緣生起眼識,和行生起眼識哪個是正確答案?

頭像
carnation
文章: 79
註冊時間: 2005-07-14, 08:00
來自: 天涯海角
聯繫:

文章 carnation » 2006-03-20, 22:50

有沒說一個眼識不是重點,那個一個蘋果只是一種比喻。
前面有法友都說了,這是文法造成翻譯上的問題;到底在爭論什麼?

你的根據不是根據經典,是你自己的推論,或者是從論部來的;那就沒什麼好討論的了。

我所舉的解釋,就是要說明我前面講的,行就是意志力;若你同意這些解釋是在說行等於業,怎麼之前又說行不是意志力?
業(Kamma)字典給的解釋(其實他的解釋很長,縱合一下),Kamma就是
action, deed, doing;也就是造作。
而sankhara的意思,則不只是包含了kamma,更有主動的意思。
用的字不一樣當然是有差別的,幹嘛要把他們混在一起?

根塵識的關係我已經解釋過兩遍了;看不懂就算了。
:(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3-20, 23:36

我的根據正是經典,也就是十八界裏除了六識以外還有意界,它也是屬於識蘊的。這個意界你打算怎麽處理它?

意志力就不是經典中的語言,我並沒有同意行就是意志力。

你的解釋正好説明了單單眼和色的接觸是不能產生眼識的,而至少需要業行的參與才行,在佛經裏,業即思,屬於行蘊,那麽與這個行蘊相共的識蘊又是什麽?

不會是眼識產生眼識吧?

有一點要説明一下,南傳法句經有句名言: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説明了任何業都是意先導的。這個意是什麽?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3-20, 23:52

羅雲。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即觀此意業。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雲。若觀時則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雲。汝當捨此現在意業。羅雲。若觀時則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雲。汝當受此現在意業

頭像
carnation
文章: 79
註冊時間: 2005-07-14, 08:00
來自: 天涯海角
聯繫:

文章 carnation » 2006-03-21, 01:28

shanguan 寫:我的根據正是經典,也就是十八界裏除了六識以外還有意界,它也是屬於識蘊的。這個意界你打算怎?處理它?..............有一點要說明一下,南傳法句經有句名言: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說明了任何業都是意先導的。這個意是什??
看了很多次,不知道你的問題是什麼?

什麼叫做“意界要怎麼處理它“?
什麼叫做“與這個行蘊相共的識蘊“?
真詭異,沒看過佛陀有說過讓人糊裡糊塗的話。

你不同意行是意志力我也沒辦法;雖然引用了巴利文的翻譯和解釋。
漢譯的文言文也不是經典用語;不過看來你很喜歡它。把它便成易懂得白話文你就不接受了。

法句經是屬於小部的,也就是集結時間最晚的。內容,參考參考就好。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3-21, 07:31

問題很簡單,請你先解釋一下十八界裏的意界是什麽?和識蘊的關係如何?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6-03-21, 09:18

shanguan 寫:眼色為緣生起眼識,和行生起眼識哪個是正確答案?
「行生起眼識」

這應該是「十二緣起」在理解上的「地雷區域」,要稍微注意一下,舉另外一個例子來做比較會清晰一點,譬如「三五五經」:「云何當覺知老死。覺知緣生故有老死。如是老死覺知。」這個例子不難發現,從生到老死,中間跳過了很多東西。所以,當然理解上,說「行」生起「眼識」,並不是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緣行故有識」。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6-03-21, 09:46

carnation 寫:而sankhara的意思,則不只是包含了kamma,更有主動的意思。用的字不一樣當然是有差別的,幹嘛要把他們混在一起?
我也來綜合一下「行」的意思,「行」:「主動但不自覺的習慣行為」或「以無明為前緣,習慣性的主動行為。」譬如,習慣性而不自覺地喜歡觀看或追逐漂亮好看的人事物。

這麼說好了,「行」的影響力凌駕於「識」之前,主要是因為人常常是在做了行為之後,才「意識」到「行為」本身,但這個過程的本身也顯示出「無明」(對於身心反應過程的無知)其影響力更甚於「行」與「行」之後的所有「緣起支」。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