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意義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dreamer008
文章: 190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聯繫:

文章 dreamer008 » 2005-10-06, 23:00

Dogbert 寫:你似乎忘了,人人有發表言論的自由,你這些只能拿來要求自己,無法用來要求他人。
難道版主是人我不是?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5-10-07, 10:17

初禪尚且未入便將四禪定說的頭頭是道,甚至出書譯經論著者,不知該書所論從何而來?
因為大家都是人,所以我才說人人有發表言論的自由,不是嗎?

你若是認為別人的說法有錯誤,就指出別人「言論上」錯誤之處,因為這裡是討論區。以未得四禪有沒必要推敲經典文字這個理由批評他人,這是訴諸人身而不是言論。

若是你的說法可行,那麼以後大家討論四念處、七覺支、八聖道...之前,第一件事就是先問對方四念處、七覺支、八聖道...修了幾個?確定好了才決定能不能討論,你認為這樣合理嗎?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5-10-07, 13:25

dreamer008 寫:未入初禪者可以研究討論初禪前行的相關經文,入初禪者可以解析初禪前行與初禪的相關經文或進一步研究討論二禪前行的相關經文,以下類推...

為何此法可行?因為前行必定是針對未入者而給,必與未入者之經驗及境界相關。

反過來若連初禪尚且未入便將四禪定說的頭頭是道,甚至出書譯經論著者,不知該書所論從何而來?
請問你如何判斷這些寫書的人一定沒有到四禪?因爲他們和經典上說的一樣麽?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5-10-07, 18:12

原始佛教的經典內容,即使是把禪定的部分全部刪去,也不影響佛陀重要的教說。
而事實上佛陀也沒有專門有系統的教授過禪定,經典裡提到有關禪定的部分,也僅是作為一個輔助工具的地位,沒有禪定也不影響結果。
所以經典中並沒有什麼難以解釋的東西,四禪觀察的物事,沒有禪定能力的人花多點時間也能觀察到結果,否則就不會出現所謂的慧解脫阿羅漢。

大乘目前已經只剩下禪定和一些與止息無關的道理,他們所說的解脫,其實是另一種東西,與原始佛教所說的止息解脫完全無關。
各式紊亂的大乘經言論,讓他們無所適從,只能抓取靠近自己一些的片段,他們的八萬四千法門,對他們來說也只能取其一二。
以原始佛教的角度來看,大乘已全然變成了整片廣闊的「大葉樹林」,雖然那幾片珍貴的「掌中葉」也靜靜躺在浩瀚的經典叢林中,但透過各家大乘自家言論的帶入以及隱覆密義的觀察,看到的東西絕不會與原始佛教者學習的相同,當然各大乘間也不會相同,只是有時存在著一些相似性。
反觀原始佛教的學習者,主要的止息說是相同不變的,而人員的聚集也因著佛陀的同戒共住,有標準性選擇性的共同學習,經典完全是以直解可得,沒有任何的密義,也沒有所謂的不可說。

目前大乘所流行的流派現象,其實已經走出一種好似整合的理路出來,年輕有精力的人,通常會去學禪宗或密宗,期間也會學習龍樹中觀所發展的各色理論,如唯識、因明、如來藏、性空學等等,如果學膩了就跳槽,直到年紀老大精力衰退或困進死巷時,他們就會學玄奘大祖師,轉跳一心求生淨土。
現今許多的大乘理論,都建立在消業的方式上,或是實現如何帶業往生的方法,全然一派靈魂淨化論,與不講靈魂佛陀的止息論,已經分道揚鑣了。
許多大乘人看原始經典,沒有辦法正常的學習,像求神通者,他就以為經典裡記載初禪到四禪的內容,在沒有相類的禪定能力下,是無法學習討論的,這種就是所謂的大乘成見,也就是佛陀所說三項原因不能入流裡的疑。
大乘者不理會原始佛教的禪定只是輔助工具的關係,一昧的在禪定問題上打轉,卻不明瞭經典裡要說的其實是以禪定力觀察的實際現象,而不是禪定的本身現象,如果是禪定本身的現象,經典裡一定會說,佛陀不會讓大家猜謎。
要討論禪定所見,那不如討論大乘經比較確實一些,像淨土三經就是。

原始佛教的學習者,也不用怪大乘者怎麼會有那些行為?
其實那些都是大乘的習慣,拿來原始使用當然不合,碰到這種事情,正好可拿相關的經典內容觀察一番,例如經常可以在這些人身上看見三結__愛講靈魂、亂隨戒規、抱持成見,而且經常是三點全露,為什麼如此,值得大家好好觀察。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10-07, 18:16

Mahanama 寫:大乘人的邏輯:你的文字沒有任何意義,我的文字有隱覆密意。
早期的經典總是記載佛世的人聽一句偈、一段開示就能見法、證阿羅漢。這使得後世佛教徒受到相當大的衝擊,他們猜測、他們懷疑,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不但誦經、抄經甚至還一字一跪拜,卻無論如何見不了法、證不得阿羅漢?除了悔恨自己根鈍障重外,還想像經文必然暗藏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深不可測的佛法絕不能就按字面解釋。於是,佛教徒一方面期盼能藉由圓滿世間至善;一方面撿拾傳統婆羅門教義,以期達成出世間果報。

但種瓜不能得豆、煮沙不能成飯!同樣,熱衷於滿足世間思惟的福德果報又怎可能進趣出世間沙門果?於是兩千年來由印度至中亞再到漢傳與藏傳,佛教一再摸索、一再遞嬗,卻跟佛陀正覺的正法漸行漸遠。

佛教徒虔誠求法卻依然不解正法的原因很多,如:未曾實踐──僅當作知識學問,不曾用以身體力行,實際印證自己的生命現象;斷句取義──在經文中挑選投己所好的辭句、名相私心別解,以附和個人見解;前人誤導──不經撿擇地信任古德的論文、注疏,從不考慮經義與論義相去甚遠;最不可救藥的是偏見,將《契經》視為「小乘經」而不屑一顧。

但這一切都還可以更簡潔地歸納為──以世間思惟詮釋佛法。

已經習慣於世間思惟的佛教徒,要推翻自己的信仰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修行者嘗試各式各樣的修行方法,為的是證明已然確立的信念,而不是質疑它:菩薩道的忠實信徒可能一生之中轉換過難以盡數的修行法門,為的只是「找對門路」而非驗證菩薩道的可行性;耽溺於禪境的人也只會期待終能在更高深禪境中得到果證,而非檢視果證與禪定之間的關係;利用學術技巧研究佛法的學者,更加不會審度這樣的「佛法」究竟於真實人生有何利益。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5-10-07, 18:24

Upavana 寫: 各式紊亂的大乘經言論,讓他們無所適從,只能抓取靠近自己一些的片段,他們的八萬四千法門,對他們來說也只能取其一二。...
目前大乘所流行的流派現象,其實已經走出一種好似整合的理路出來,年輕有精力的人,通常會去學禪宗或密宗,期間也會學習龍樹中觀所發展的各色理論,如唯識、因明、如來藏、性空學等等,如果學膩了就跳槽,直到年紀老大精力衰退或困進死巷時,他們就會學玄奘大祖師,轉跳一心求生淨土。
現今許多的大乘理論,都建立在消業的方式上,或是實現如何帶業往生的方法,全然一派靈魂淨化論,與不講靈魂佛陀的止息論,已經分道揚鑣了。
這是一種狗兒追咬自己尾巴而原地狂轉的僵局,陷入這種僵局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外加的限制。各宗各派的典籍與教理乃至學術研究的規則,不只提供了八萬四千法門的選擇,更規範了思惟的模式與方向,這導致觀念想法的僵化,僵化的概念不可能超越世間思惟的範疇而成就出世間正見、完成出世間理想。

其次是內在的障礙。眾生很難解脫視五受陰為「我」「我的」的偏執。要眾生承認原本信奉的理念與價值根本是錯誤的,不但得推翻早就習以為然的生活習性去適應新法則,更會導致否定自我的強烈危機感,極度渴望自我受到肯定是眾生與生俱來的本能,這使得眾生想反抗既有偏見而接受正見的過程顯得難上加難。僵化的思想與堅持自我的偏執,正是輪迴世間的基本動力,與滅苦之道恰恰背道而馳。

然而,修行的終極目標畢竟是為了超越凡俗的世間,滅除生命的痛苦。倘若先入為主的修行理念始終無能達成出世、解脫的目標,那麼舊有的信念必會因無濟於事的現實而遭遇質疑。富於反省能力的族姓子,應該鼓起勇氣抗拒固有思想觀念的箝制,從謗佛、謗法、謗僧的惡邪見中異軍突起,重歸出世解脫的正道。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5-10-07, 19:12

Upavana 寫:大乘目前已經只剩下禪定和一些與止息無關的道理,他們所說的解脫,其實是另一種東西,與原始佛教所說的止息解脫完全無關。
各式紊亂的大乘經言論,讓他們無所適從,只能抓取靠近自己一些的片段,他們的八萬四千法門,對他們來說也只能取其一二。
這些都還算好,還有一個問題是許多所謂大乘學人已開始學習阿含,但是卻是以大乘觀念來曲解阿含,這是更可怕的歪曲。

頭像
lkjh
文章: 649
註冊時間: 2005-06-24, 08:00

文章 lkjh » 2005-10-12, 00:07

BBCALL 寫: 這些都還算好,還有一個問題是許多所謂大乘學人已開始學習阿含,但是卻是以大乘觀念來曲解阿含,這是更可怕的歪曲。
說到歪曲的文字意義,我就想到自己過去有幾次忍不住要勸人學佛,但因貪瞋痴慢還很重,不知不覺使別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於是別人在想到佛法或想學佛法時,心情就受影響起變化,形成不易化解的障礙,想起來實在沒資格勸人學佛,真是罪過深重啊 :oops:

說來我初學佛時也碰過這樣的事所以我知道,後來還是勸自己說那是別人的錯誤與佛法無關才度過了障礙,今於此公開發露懺悔,望能消除罪業,也希望有心勸人學佛者見此文而引以為鑑.

頭像
shopping
文章: 174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文章 shopping » 2005-10-14, 13:59

阿含法義其實把修行段落,說明得非常祥細!
九梵行正是法次法向的順序,大家參考一下:

云何九難解法。謂九梵行。
1.若比丘有信而不持戒。則梵行不具。
比丘有信.有戒.則梵行具足。
2.若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聞。則梵行不具。
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梵行具足。
3.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不能說法。
則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則梵行具足。
4.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不能養眾。
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則梵行具足。
5.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不能於大眾中廣演法言。
則梵行不具。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於大眾廣演法言。則梵行具足。
6.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在大眾廣演法言。而不得四禪。則梵行不具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於大眾廣演法言。又得四禪。則梵行具足
7.若比丘有信.有戒.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在大眾中廣演法言。又得四禪。不於八解脫逆順遊行。則梵行不具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於大眾中廣演法言。具足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行。則梵行具足。
8.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在大眾中廣演法言。得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行。然不能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則梵行不具。
9.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在大眾廣演法言。成就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行。捨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則梵行具足。

(8與9的差別更是差在捨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

頭像
dreamer008
文章: 190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聯繫:

文章 dreamer008 » 2005-10-15, 18:01

seasky 寫: 其次是內在的障礙。眾生很難解脫視五受陰為「我」「我的」的偏執。要眾生承認原本信奉的理念與價值根本是錯誤的,不但得推翻早就習以為然的生活習性去適應新法則,更會導致否定自我的強烈危機感,極度渴望自我受到肯定是眾生與生俱來的本能,這使得眾生想反抗既有偏見而接受正見的過程顯得難上加難。僵化的思想與堅持自我的偏執,正是輪迴世間的基本動力,與滅苦之道恰恰背道而馳。
法友似乎對經文有很深體悟,可否請法友解釋一下您對於『眾生很難解脫視五受陰為「我」「我的」的偏執。』這句話的真正意涵呢?
長期以來,對於用『我』及『我的』來表達一直令我很困惑!因為畢竟對此兩個詞每個人在心裡的解釋與體悟不一,您的『我』和我的『我』意義可能差異頗多,甚至根本南轅北轍,但這兩個詞可以算是佛教真正入門修行的開始,不懂此兩詞的真正意涵,都不過是鸚鵡學話、花拳繡腿而已,我真的想聽聽法友的見地,無關辯論,不知法友能否仔細說說您的個人體悟嗎?謝謝!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