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諦裏的“集”是名法、色法還是名色法?
回應善觀:
苦聖諦:種種苦及五取蘊苦
苦集聖諦:此起故彼此,無明起故行起、行起故識起、識起故名色起....生起故老死起...
苦滅聖諦: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生滅故老死滅...
苦滅道跡聖諦:八正道,正見.....正定
苦集聖諦的內容本來就是在談緣起法,而緣起的項目本來就包含緣起的十二支,前一支就是後一支升起的原因,雖然在這十二個原因中,無明、行、愛、取、有是特別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部分。但是您不能因為這五支比較重要,就說其他的都不屬於苦集聖諦。
譬如汽車的引擎跟輪胎是汽車行駛的關鍵,你不能說引擎跟輪胎是汽車,其他的都不是,因為其他的零件雖然不是關鍵,但是它還是汽車的一部分。
而且我也提過,您這種分類法我在經典是沒見過的,要討論佛法,還是要回到經典上來談,否則很難有交集。
苦聖諦:種種苦及五取蘊苦
苦集聖諦:此起故彼此,無明起故行起、行起故識起、識起故名色起....生起故老死起...
苦滅聖諦: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生滅故老死滅...
苦滅道跡聖諦:八正道,正見.....正定
苦集聖諦的內容本來就是在談緣起法,而緣起的項目本來就包含緣起的十二支,前一支就是後一支升起的原因,雖然在這十二個原因中,無明、行、愛、取、有是特別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部分。但是您不能因為這五支比較重要,就說其他的都不屬於苦集聖諦。
譬如汽車的引擎跟輪胎是汽車行駛的關鍵,你不能說引擎跟輪胎是汽車,其他的都不是,因為其他的零件雖然不是關鍵,但是它還是汽車的一部分。
而且我也提過,您這種分類法我在經典是沒見過的,要討論佛法,還是要回到經典上來談,否則很難有交集。
經典:Dogbert 寫:苦聖諦:種種苦及五取蘊苦...........................要討論佛法,還是要回到經典上來談,否則很難有交集。
“(三一)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分別聖諦經第十一(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是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我今現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
舍梨子比丘聰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慧.辯才慧。舍梨子比丘成就實慧。所以者何。謂我略說此四聖諦。舍梨子比丘則能為他廣教.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舍梨子比丘廣教。廣示此四聖諦。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時。令無量人而得於觀。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見為導禦也。目干連比丘能令立於最上真際。謂究竟漏盡。舍梨子比丘生諸梵行。猶如生母。目連比丘長養諸梵行。猶如養母。是以諸梵行者。應奉事供養恭敬禮拜舍梨子.目干連比丘。所以者何。舍梨子.目干連比丘為諸梵行者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世尊說如是已。即從坐起。入室燕坐
於是。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世尊為我等出世。謂為他廣教。廣示此四聖諦。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苦滅.苦滅道聖諦。諸賢。云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諸賢。說生苦者。此說何因。諸賢。生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生則生。出則出。成則成。興起五陰。已得命根。是名為生。諸賢。生苦者。謂眾生生時。身受苦受.遍受.覺.徧覺。心受苦受.遍受.覺.徧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徧覺。身熱受.遍受.覺.徧覺心熱受.遍受.覺.徧覺。身心熱受.遍受.覺.徧覺。身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徧覺。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徧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徧覺。諸賢。說生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老苦者。此說何因。諸賢。老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彼為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拄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是名為老。諸賢。老苦者。謂眾生老時。身受苦受.遍受.覺.徧覺。心受苦受.遍受.覺.徧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徧覺。身熱受.遍受.覺.徧覺。心熱受.遍受.覺.徧覺。身心熱受.遍受.覺.徧覺。身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徧覺。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徧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徧覺。諸賢。說老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病苦者。此說何因。諸賢。病者。謂頭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齒痛.舌痛.齶痛.咽痛.風喘.咳嗽.喝吐.喉啤.癲癇.癰癭.經溢.赤膽.壯熱.枯槁.痔[病-丙+匿].下利。若有如是比餘種種病。從更樂觸生。不離心。立在身中。是名為病。諸賢。病苦者。謂眾生病時。身受苦受.遍受.覺.徧覺。心受苦受.遍受.覺.徧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徧覺。身熱受.遍受.覺.徧覺。心熱受.遍受.覺.徧覺。身心熱受.遍受.覺.徧覺。身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徧覺。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徧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徧覺。諸賢。說病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死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死者。謂彼眾生.彼彼眾生種類。命終無常。死喪散滅。壽盡破壞。命根閉塞。是名為死。諸賢。死苦者。謂眾生死時。身受苦受.遍受.覺.徧覺。心受苦受.遍受.覺.徧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徧覺。身熱受.遍受.覺.徧覺。心熱受.遍受.覺.徧覺。身心熱受.遍受.覺.徧覺。身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徧覺。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徧覺。身心壯熱煩惱憂戚受.遍受.覺.徧覺。諸賢。說死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怨憎會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怨憎會者。謂眾生實有內六處。不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同會一。有攝.和.習。共合為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六界。不愛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同會一。有攝.和.習。共合為苦。是名怨憎會。諸賢。怨憎會苦者。謂眾生怨憎會時。身受苦受.遍受.覺.徧覺。心受苦受.遍受.覺.徧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徧覺。諸賢。說怨憎會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愛別離苦者。此說何因。諸賢。愛別離苦者。謂眾生實有內六處。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異分散。不得相應。別離不會。不攝.不習.不和合為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六界。愛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異分散。不得相應。別離不會。不攝.不習.不和合為苦。是名愛別離。諸賢。愛別離苦者。謂眾生別離時。身受苦受.遍受.覺.徧覺。心受苦受.遍受.覺.徧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徧覺。諸賢。說愛別離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所求不得苦者。此說何因。諸賢。謂眾生生法。不離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實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憂戚法。不離憂戚法。欲得令我不憂戚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苦而不可樂.不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樂.不可愛念者。欲得轉是。令可愛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樂而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樂可愛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變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思想而不可樂.不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而不可樂.不可愛念者。欲得轉是。令可愛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眾生實生思想而可愛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愛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變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諸賢。說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說略五盛陰苦者。此說何因。謂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諸賢。說略五盛陰苦者。因此故說
諸賢。過去時是苦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聖諦
諸賢。云何愛習苦習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於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習苦習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為所作業。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彼知此愛習。苦習聖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愛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於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習苦習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為所作業。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彼知是愛習苦習聖諦。諸賢。過去時是愛習苦習聖諦。未來.現在時是愛習苦習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愛習苦習聖諦
諸賢。云何愛滅苦滅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滅苦滅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不為所作業。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彼知是愛滅苦滅聖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諸賢。眾生實有愛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滅苦滅聖諦。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不為所作業。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彼知是愛滅苦滅聖諦。諸賢。過去時是愛滅苦滅聖諦。未來.現在時是愛滅苦滅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愛滅苦滅聖諦
諸賢。云何苦滅道聖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諸賢。云何正見。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擇.遍擇.次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是名正見
諸賢。云何正志。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心伺.遍伺.隨順伺。可念則念。可望則望。是名正志
諸賢。云何正語。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除口四妙行。諸餘口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語
諸賢。云何正業。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除身三妙行。諸餘身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業
諸賢。云何正命。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非無理求。不以多欲無厭足。不為種種伎術咒說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諸賢。云何正方便。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專著不捨。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諸賢。云何正念。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復憶.心心.不忘心之所應。是名正念
諸賢。云何正定。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住.禪住.順住。不亂不散。攝止正定。是名正定
諸賢。過去時是苦滅道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滅道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滅道聖諦
於是頌曰
佛明達諸法 見無量善德
苦習滅道諦 善顯現分別
尊者舍梨子所說如是。彼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說。歡喜奉行”
我所說的是不是有經典的依據?
您可能誤解了這段經句的主語是“愛”等而不是六處,如果縮略一下,就是“愛為習”。這裡一定要確定“集”是什麽,而不是說愛的對象,五蘊都可以作爲愛取的對象,但這個對象不能説是“苦之集”,他們只是“苦”。
這裡有能所的關係,也就是說愛是能,六處是所。無明、行、愛、取、有以外的支數只能作爲愛的對象來談,不能作爲愛本身來談的。我們不能說六處就是愛吧?既然不能等同,又怎麽能算作集呢?
六處是屬於苦的,我們不能說“苦是苦因”吧?
我們修道要斷除的是愛而不是六處,這在後面的滅聖諦裏已經談到了:
“云何愛滅苦滅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
據此,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把六處算作愛滅苦滅聖諦中去呢?
這裡有能所的關係,也就是說愛是能,六處是所。無明、行、愛、取、有以外的支數只能作爲愛的對象來談,不能作爲愛本身來談的。我們不能說六處就是愛吧?既然不能等同,又怎麽能算作集呢?
六處是屬於苦的,我們不能說“苦是苦因”吧?
我們修道要斷除的是愛而不是六處,這在後面的滅聖諦裏已經談到了:
“云何愛滅苦滅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
據此,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把六處算作愛滅苦滅聖諦中去呢?
緣起法已經說得很明白,此起故彼起。名色起故六入處起,名色是六入處生起的原因,沒什麼“苦是苦因”這種說法,其他支數也是一樣的道理。善觀 寫:六處是屬於苦的,我們不能說“苦是苦因”吧?
您不需要在苦集聖締去分別哪幾支是苦,緣起十二支每一支都是苦,這不是苦集聖締的重點,重點是這每一支升起的「原因」。
我之前也貼過幾篇講緣起的經文,有單獨把愛拿出來講的,這篇對您是最有利的,我也是把它貼出來。但我也有把緣起十二支完整說明的經文提出來,為的就是要避免只看一篇造成而誤解。
因為把愛單獨提出來不等於佛陀把其他支數都排除在苦集聖締之外,我相信大家都能了解兩者的差異。佛陀有時講同一個道理,有時會簡單說明,有時會詳細說明,這在經典是很常見的。
另一個問題是,阿羅漢不再受後有,把阿羅漢放到苦集聖締來談,基本上就是一個不正確的方式。
而且阿羅漢有受而不會升起愛,那也不是把其他支數排除在苦集聖締之外的理由,因為十二緣起本來就不是指阿羅漢,而是指生死相續的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