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在五根五力裏,信和念各有不同的範疇。
一個初果有了四不壞淨,但不必定要修六隨念。
摩訶迦葉
1.聖嚴法師說他不敢說出來,但他還是說出來了----而且是在印公"敢"這樣說之後.qwer 寫:...至於印公法師,乃是「從歷史的檢討上」著眼的。「認為」迦葉尊者所領導的「五百結集是部分的;初期小乘佛教的隆盛,只是畸形的發達。」並且敢說︰「摩訶迦葉的結集法藏,除時間匆促與少數人的意見外,還有把持的嫌疑。」印公法師的這一指評,也是非常精闢的。正如孟子所說︰「盡信書不如 無書。」我讀小乘經律,也有這樣的感觸,但我不敢說出口來,即使古來的許多大德們,也不敢說出口來,因為這樣一來,如果沒有足夠的氣魄,那簡直會使整個經教發生動搖的! [/b]
(中略)
迦葉尊者的性格,固執倔強,是事實,一個有個性的人之不能與所有人的意見一致,也是意料中事;佛陀晚年時代的佛教僧團的意見爭執,也是事實,倘若邀請了所有佛的大弟子來參加第一次的結集,在結集會中必有很多的爭執,所以迦葉尊者之不請迦旃延、富樓那、須菩提等參加第一次結集的原因之一,或即在此。同時,迦葉尊者對於繼佛而護正法的主張,也有一套腹案的,何況佛陀對於迦葉尊者的倚重,也是事實。
2.他說讀"小乘經律"也有這樣的感受.不知他所指的小乘意指為何?經律又意指為何?什麼"感受"他也沒說清楚?是覺得第一次結集只是迦葉的一言堂而已?
3.所引第二段(文章結論)部份,聖嚴師用了一堆xxxx是事實,著樣的句型;看不出他倒底想表達什麼?他的結論和立場為何?好像很中立,好像又很稀泥(恕我有這樣的感觸 ).這樣對信服他的廣大信眾將有多大的影響?
不少台灣的大師大德都是這樣,讓我覺得沒有教育他們的學生多少正法?一開口就小乘小乘的.
據我所知,向佛陀說『No!』的,只有摩訶迦葉尊者,而佛陀也不以為忤,聽之任之,益見其亦師亦友的情誼。Mahanama 寫:這位大迦葉尊者的證量與佛陀在伯仲之間,平日獨居於林中,不好議論;佛陀曾勸請大迦葉尊者向僧眾說法,而大迦葉尊者卻拒絕了。他的確有辟支佛的特徵,然而在佛滅後,他卻主動擔任第一結集的召集人暨主持人。我們能看到阿含經與各部廣律,大迦葉尊者功不可沒!
最後由 Mahanama 於 2009-10-23, 20:57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這方面我是沒有疑問的。我是在想,會不會象現在這樣特別強調“聖戒成就”呢?peacecila 寫:在講到「正見」,還是一樣的經文,這方面並不會改變,去比對各部派的誦本,如相應部、雜阿含、別譯雜阿含,這方面都是相同,不可能改變,講解五陰無常、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法。雜阿含有一個故事是說,有一位外道拿同樣的問題去問佛陀與其他佛陀的弟子,結果得到的都是同樣的回答,這一點就令這位外道相當的感嘆與敬佩。
大家知道,那些戒律對于摩訶迦葉尊者來說,簡直是輕而易舉之極,在他老人家看來,(和“頭駝行”比較而言,)那些戒律恐怕還不夠。
而舍利弗是以智慧著稱。對于聖戒恐怕沒有這麽嚴格吧?從而很可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紛爭?
你冤枉大迦葉尊者了。所謂『聖戒成就』,其實只是戒隨念(念戒)的內容,而且應該是給在家人淺嚐禪樂的方便法門。在家人的戒律只有五戒、八戒,較易做到不缺斷、不玷污...,而比丘律因為條目眾多,故必須每半月聚會,一起檢討與反省,以得清淨。大迦葉尊者甚至很少向比丘說法,如何會去過問在家人的『聖戒成就』?freshman 寫:這方面我是沒有疑問的。我是在想,會不會象現在這樣特別強調“聖戒成就”呢?
大家知道,那些戒律對于摩訶迦葉尊者來說,簡直是輕而易舉之極,在他老人家看來,(和“頭駝行”比較而言,)那些戒律恐怕還不夠。
而舍利弗是以智慧著稱。對于聖戒恐怕沒有這麽嚴格吧?從而很可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紛爭?
大迦葉尊者的修為與佛陀在伯仲之間,是一位準辟支佛。這樣的聖者是不需要戒律的,怎麼會嫌戒律不夠?事實上,最初是舍利弗尊者求佛陀為僧眾制戒,而被佛陀以時機未到為由而拒絕。後來開始制戒時,大迦葉尊者認為沒有必要制戒,直到佛陀向他說明這是為了眾多比丘的慧命,他才改變了態度。
五百結集的會上,大迦葉尊者就『小小戒』的問題所作的裁決,也是考量當時的主、客觀條件,並未禁止後代的僧團捨小小戒,然而因為這一裁決,律部得以巨細靡遺地留傳下來,更增加了後世解讀法義的精確性。善哉!大迦葉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