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ychlin
- 文章: 83
- 註冊時間: 2005-09-07, 08:00
文章
由 ychlin » 2006-05-27, 12:23
Dogbert 寫:因為少數人修行有問題而歸咎於方法有錯誤,這樣也是有問題的,這就像是開一台正常的子車出車禍而怪罪於車子有問題是一樣。
從念處經看不淨觀,並沒有要人對身體產生?厭惡?,這裡是指負面情緒的厭惡,這屬於瞋的範圍。修不淨觀會產生這種負面情緒反應,這很明顯是禪修的人有問題。不貪愛色身而遠離貪愛色身的行為,與厭惡色身而想自殺的行為,兩這意義是有很大不同的。
在論書的解釋,不淨觀還是修禪定的方法,初禪的禪支有喜有樂,這也可以看出來不淨觀並非一般人想像的那種功能。論書的說法並非人人都能認同,不過還是提出來參考一下,對於不淨觀還是不要馬上下定論。
佛陀在初轉法輪經中提出的「中道」,是禪修者不可忘卻的。
修習不淨觀者對於身體產生「厭惡」,就是偏離中道───從「貪愛」這一個極端落入「厭惡」的另一個極端。對於身體的真實面貌我們只是以「中道」、「正念」、「捨」去觀察它(觀),而不是去「想」:「這身體有三十二部分,它們是可厭的.......」。其實只要瞭解身體確實是由三十二部分組成就可以了,「它們是可厭的、噁心的......」這種種想法其實只是「想」而不是「觀」,就不是「正念」了。
不淨觀的目的不是讓我們對身體產生厭惡,而是讓我們從對身體的「貪愛」這一個極端「拉」回到「中道」,瞭解這個身體不過是如此罷了。這也是為什麼「身念處」中的「對於身體的思維」是佛陀提倡的長養正念的方法。如果這個身體有這麼可厭,而我們卻天天吃飯、睡覺、走路、坐著、站著、說話、思考都帶著這個身體,那不就是「怨嗔會」了嗎?
就個人經驗而言,思維身體是由三十二部分組成,思維這身體最後將消滅、死亡、成為白骨等,的確能帶來平靜並平息各種思慮。
僅供各位法友參考。
祝福法友們 平靜安詳快樂
-
Upavana
- 文章: 307
-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由 Upavana » 2006-05-27, 18:31
本文已被版主Dogbert刪除。
說明:內容不足,請提出適當的說明,謝謝!
-
housyang
- 文章: 107
-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由 housyang » 2006-05-28, 03:05
因不淨觀的事件,而引發佛陀提出「安那般那念」的修習法門,這應該也是適應於有因有緣的法義吧。猶如有因有緣的制戒緣起。佛在世的時期,並不是每一個修學者都有「法住智」的正見,對於法義認知的偏差,而生出斷見或邪見,也是有很多,這在原始經典上是可以看到的。佛陀提出方法,修學者於專精思惟後,有疑問,應該依循於善知識的教導,才是正確的修學方式,但是在不淨觀事件中的比丘,並沒有對於佛陀的教法產生淨信。才會對於外道邪見的倡言,產生對於涅槃的斷見。不淨觀的法門並沒有對錯的問題,而是個人修學根性與對法義知見的問題,依於不淨觀而修學有成就的人還是有很多的。至於在不淨觀的事件中的比丘,是屬於觀念與知見不正確的一部份,應該是肯定的。佛陀是ㄧ位老師,提出教導的方法,成就是來自於「自依與法依」。
-
Upavana
- 文章: 307
-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由 Upavana » 2006-05-28, 17:10
針對刪除的內容,提出兩項說明:
第一點是問題說明,原本希望產生對答互動,但顯然只有摩訶男法友捧場。
第二點是內容說明,關於中道,有些人當成中庸之道,更有些人當做中間路線,其實中道沒有折衷的意思,中道是指止息後的狀態,既不是有也不是沒有,是在常見與斷見中間再開闢一個觀念,這個概念去除了五陰的看法,如果以五陰的看法來分類,常斷見是一類,中道止息的狀態是一類。
也許有些人是受了小活佛電影裡,那段琴師講弦的鬆緊來映射中道的生動畫面,他偏向去理解所謂的修行不能過度的逸樂或苦行,在佛陀的教導中問題並不在此,那只是一種修行生活的看法。
-
peacecila
- 文章: 1546
-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由 peacecila » 2006-05-28, 19:16
Upavana 寫:針對刪除的內容,提出兩項說明:
第一點是問題說明,原本希望產生對答互動,但顯然只有摩訶男法友捧場。
第二點是內容說明,關於中道,有些人當成中庸之道,更有些人當做中間路線,其實中道沒有折衷的意思,中道是指止息後的狀態,既不是有也不是沒有,是在常見與斷見中間再開闢一個觀念,這個概念去除了五陰的看法,如果以五陰的看法來分類,常斷見是一類,中道止息的狀態是一類。
也許有些人是受了小活佛電影裡,那段琴師講弦的鬆緊來映射中道的生動畫面,他偏向去理解所謂的修行不能過度的逸樂或苦行,在佛陀的教導中問題並不在此,那只是一種修行生活的看法。
「中道」若依「雜阿含經」的原始意義,指的是「緣起法」,譬如:「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除了「緣起法」之外,也可以說「中道」是指「四聖諦」或「八正道」(這個是我個人的看法),如果是以「八正道」來說,它的意思在於,真正的修行覺悟之道,既不是自苦於身,也不是放縱於欲樂,而是以「智慧開發」、「改變觀念」為主,這也是為什麼「八正道」是以「正見」為起首。
我覺得這個討論,有些言論都過於偏頗,譬如,關於提到「大衛教派」就有點「引喻失當」,大衛教派真正的禍源是他們的「教主」,該人聚集幫眾、收集槍械 ,意圖不軌,恐有害於社會,最後種種事跡敗露的時候,還鼓動幫眾「護教自殺」,同時還脅持不願自殺的其他徒眾一起「陪葬」,但佛教與佛陀並沒有這種問題,六十多僧人修習不淨觀自殺的事件,只是修行時的心態偏差導致修法失誤所造成的意外事故,這六十多名僧人除了自殺,並沒有其他的過錯,也沒有危害到其他人,甚至於佛陀從來也沒有鼓動信徒自殺的說法,佛陀也曾說過除了解脫聖者之外,其他自殺者有大過,也一直勸誡信徒應該戒除殺生的行為。就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不難想像,當時雖然出了這種因為修行而自殺的意外,不過在當時並不會引起太大的社會批抨。
修習「觀呼吸」就比較安全嗎?事實上,如果心態太過於急著想要「集中精神」,久而久之「觀呼吸」,也會有「不明頭痛」的偏差產生,由於這是一種禪修偏差所造成的問題,這甚至不是一般醫藥可以治療的疾病。
總之,儘管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修行自殺意外事故,但並損於「化可化無上調御士」的美譽,提到「最佳的老師」,「佛陀」永遠是第一的選擇。儘管「佛陀」已經入滅一千多年,現代還是有一堆人一心想著要「見佛」,希望接受「佛陀」的指導。
-
ychlin
- 文章: 83
- 註冊時間: 2005-09-07, 08:00
文章
由 ychlin » 2006-05-30, 11:13
不落於「貪愛」、「厭惡、憎恨」的兩個極端,走在「中道」──覺知、思維、瞭解身體事實上不過是如此──由三十二部分、四大組成,出生後就會一直變老,會生病,最後則死亡、消失、消滅;則對於身體(色)沒有貪、嗔與癡。
-
shanguan
- 文章: 2716
-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 來自: Shanghai
-
聯繫:
文章
由 shanguan » 2006-05-30, 17:34
peacecila 寫:總之,儘管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修行自殺意外事故,但並無損於「化可化無上調御士」的美譽
這個例子要討論的是佛陀是不是如一般人所理解的“什麽都知道”,那顯然不是的,不然就不會教那些不適合修不淨觀的人修不淨觀了。
-
peacecila
- 文章: 1546
-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由 peacecila » 2006-06-01, 20:57
shanguan 寫:
這個例子要討論的是佛陀是不是如一般人所理解的“什麽都知道”,那顯然不是的,不然就不會教那些不適合修不淨觀的人修不淨觀了。
「佛陀什麼都知道?」這如果是一般人的想法,那這是一般人自己的過錯,不須要怪到「佛陀」身上。
理論上,「不淨觀」適合所有有心想斷除「貪欲」的行者修習,事實上,每個貪欲心重的人,都有須要修習「不淨觀」。但問題是行者是否瞭解「不淨觀」?!如果不夠瞭解的時候?他應該怎麼做?如果連他自己都不曉得不瞭解某一修法的時候,接下來他應該怎麼做?說實在的,那再好的老師也沒辦法幫他了。
雖然從「雜阿含」看不出來「不淨觀」教什麼?但從「中阿含念處經」卻不難瞭解「不淨觀」就是「三十二分身」,這教法的用意不是在讓人感覺「噁心」或「厭惡」的情緒,而是「猶如器盛若干種子。有目之士。悉見分明。」、「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不淨觀」的修法,內容很單純,老實說,照這種修法,實在看不出來會出什麼問題?。
話說,那些想自殺的僧侶怎麼事先都不會先去請教一下他們的老師--佛陀或其他上座呢?就算是打算自殺前,先跟自己的上座談一下也好,不是嗎?更何況,最明顯的是,佛法基本上就戒殺生,想自殺的時候,應該很容易就知道自己的修行出了狀況,這時候還不去詢求師友的協助,那麼,到底這些自殺的修行者是怎麼想的呢?
看過一本外文書,提到一位在泰國修行的英國僧人,因為對「不淨觀」的修法有興趣,在修「不淨觀」前,就事先搜羅了一些經文與參考書籍來研究,南傳「大念處經」是必備的篇章,但他讀了之後,就覺得很奇怪,經文要修行者認為這三十二物是可厭的…云云…。他覺得很奇怪,因為這並不符合修習「正念」之道的精神?後來,他修書一封去請教「巴利聖典協會」,協會回文說,當時的英譯譯者受到「清淨道論」的影響…,他們有心日後重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