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聖諦對應于十二因緣的只有“無明、行、愛、取、有”這五支,五支名稱上雖不同,所指的都是同一件事物:亦即錯誤的自我觀念習氣。砍斷其中的一支,其它四支會同一時間斷盡。若是砍錯了對象,並不能達成解脫,例如有人想不開去自殺,以為結束生命就可以解脫痛苦煩惱,那是很愚癡的行為,自殺只能逃避今生的苦非真實的解脫,因為他的“無明、行、愛、取、有”未銷盡,未來世仍將不斷的出生於五道輪迴受苦受難。大家今後如果遇到了想自殺的人,大可勸他修行佛法,以解脫道的正法自度度人。shanguan 寫:集聖諦對應于十二因緣的只有“無明、行、愛、取、有”這五支,剩餘的七支都屬於苦聖諦的範疇,這個是傳統的解釋。
我現在講的重點是四聖諦中的苦集二諦對應于十二因緣的關係,不是專講十二因緣的。所以如果承認苦諦和集諦的不同,就能知道兩者在十二因緣裏的位置。
四聖諦裏的“集”是名法、色法還是名色法?
回應善觀:
雜阿含(298)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苦不只在苦聖締有說,在苦集聖締一樣有苦的說法,因為緣起的十二支跟五蘊也脫不了關係,若要把緣起的十二支拆開來說某幾支屬於苦集聖締,某幾支不是,我在經典中是沒見過的。
即使您說無明、行、愛、取、有這五支屬於苦集聖締,但是這五支不也是五蘊的範圍嗎?那麼佛陀說五取蘊是苦,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無明、行、愛、取、有這五支屬於苦聖締呢?反之亦然。那麼這五支到底屬於苦聖締還是苦集聖締呢?
當您把緣起十二支做了這種對應劃分時,不管你怎麼分,總是會出現剛剛說的這種矛盾。我這樣說不表示我們就要把苦聖締、苦集聖締兩者混為一談,而是要了解兩者所要表達的重點有何不同。
苦聖締是要表達五取蘊是苦,苦集聖締是要表達苦的原因,譬如下面的經文也說得很清楚,我看不出來為什麼要把緣起十二支拆開來才能了解,我也看不到在經典有這種解釋法。
而且八正道要斷除的是貪、嗔、癡,即使不用您的分類方式,也都知道斷除的東西絕對不是色身吧?
雜阿含(344)經
...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是名苦集。...
雜阿含(298)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苦不只在苦聖締有說,在苦集聖締一樣有苦的說法,因為緣起的十二支跟五蘊也脫不了關係,若要把緣起的十二支拆開來說某幾支屬於苦集聖締,某幾支不是,我在經典中是沒見過的。
即使您說無明、行、愛、取、有這五支屬於苦集聖締,但是這五支不也是五蘊的範圍嗎?那麼佛陀說五取蘊是苦,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無明、行、愛、取、有這五支屬於苦聖締呢?反之亦然。那麼這五支到底屬於苦聖締還是苦集聖締呢?
當您把緣起十二支做了這種對應劃分時,不管你怎麼分,總是會出現剛剛說的這種矛盾。我這樣說不表示我們就要把苦聖締、苦集聖締兩者混為一談,而是要了解兩者所要表達的重點有何不同。
苦聖締是要表達五取蘊是苦,苦集聖締是要表達苦的原因,譬如下面的經文也說得很清楚,我看不出來為什麼要把緣起十二支拆開來才能了解,我也看不到在經典有這種解釋法。
而且八正道要斷除的是貪、嗔、癡,即使不用您的分類方式,也都知道斷除的東西絕對不是色身吧?
雜阿含(344)經
...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是名苦集。...
最後由 Dogbert 於 2005-03-14, 21:3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這個問題其實是不用再談的,因為從之前關於識、緣起、香陰等等的主題開始,善觀法友便已經很明顯把這些所有的問題導入以名為主之思維方向,本題亦然,縱然許多地方不算錯誤,但出發點便已經不同了,從這裡雖然善觀法友不可能承認,但卻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佛法演化之一二,也不難想像以唯心為主的學派是如何振振有詞宣說法理,或許,此之根本差異皆非正確或是正確,但這般佛法見解之分岐終究造成阿含法義的敗失。Dogbert 寫:回應善觀:
而且八正道要斷除的是貪、嗔、癡,即使不用您的分類方式,也都知道斷除的東西絕對不是色身吧?
雜阿含(298)經
...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是名苦集。...
或許,許多人更本不在乎世尊的說明:《雜阿含經》卷3 六六經:
「彼色生。受.想.行.識生已。不解脫於色。不解脫於受.想.行.識。」
.........
「色不生。受.想.行.識不生故。於色得解脫。於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聚。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我一再地說我不是唯心論者。我只是一直在闡述事實,也就是“色法並不能被斷除,能斷除的只是名法”,從而可以知道佛陀所說的輪回並非色法的輪回而是名法的輪回。從一開始斷除煩惱而成佛到最後般涅槃的名法不再生起,都表明了佛陀教導我們修行的著力點是什麽?是心而不是色!
色法再怎麽修都是沒有用的,如果修錯了對象,那輪回是遙遙無期的了。
法友所引的經句有脫漏,這裡補上完整的,也正好證明了我的觀點:
“云何色集。云何受.想.行.識集。比丘。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觀察色集.色味.色患.色離故。樂彼色。讚歎愛著。於未來世色復生。受.想.行.識亦如是廣說。彼色生。受.想.行.識生已。不解脫於色。不解脫於受.想.行.識。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此中“樂彼色。讚歎愛著。”是為色“集”。“於未來世色復生。”是為色“苦”。因爲“集”所以有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這裡的因果關係很清楚的。也可以對應于十二因緣中“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因果關係。
色法再怎麽修都是沒有用的,如果修錯了對象,那輪回是遙遙無期的了。
法友所引的經句有脫漏,這裡補上完整的,也正好證明了我的觀點:
“云何色集。云何受.想.行.識集。比丘。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觀察色集.色味.色患.色離故。樂彼色。讚歎愛著。於未來世色復生。受.想.行.識亦如是廣說。彼色生。受.想.行.識生已。不解脫於色。不解脫於受.想.行.識。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此中“樂彼色。讚歎愛著。”是為色“集”。“於未來世色復生。”是為色“苦”。因爲“集”所以有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這裡的因果關係很清楚的。也可以對應于十二因緣中“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因果關係。
1.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或許此句該是形容[渴愛CRAVING~巴TANHA]的,相當於雜阿含233經的譯文{云何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第一句或許翻的不很精準),下一段才是{渴愛}的種類,....也就是12緣起中的{愛}~相應部應緣相應:六愛 而[諦相應的三愛是:欲愛.有愛.無有愛],shanguan 寫:從無常是苦的角度上來說,苦、集、道三諦都是苦的,但這不是苦諦所要表達的範圍,不然,四聖諦只要二聖諦就行了。
若十二緣起不按照苦、集來劃分,那麽你怎麽能確定哪些是苦哪些是集呢?也就是爲什麽道諦要斷除的是“無明、愛、取”而不是“名色、六入”呢?請找個理由。
“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是名苦集。”已經説明了“愛喜貪”是苦之集,在十二因緣中找不到與“愛喜貪”對應的緣生法麽?不就是“無明愛取”麽?
菩提尊者網路版SN56.11Now this, bhikkhus, is the noble truth of the origin of suffering: it is this craving which leads to re-becoming,
accompanied by delight and lust, seeking delight here and there;
that is, craving for sensual pleasures, craving for becoming,
craving for disbecoming.
2.請問哪些法是無常的?雜阿含應該就很清楚吧?
又無常故苦的下一句常常是什麼呢?如果式接[苦故無我]的話,那通常是針對什麼說的呢?常常是五蘊等喔,{非五取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