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識集、識滅?
陰相應056經:
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五蘊、心、意、識?(3)
那就不要認爲名和色是不可分離的一個事物。同時也要知道無明、愛、取等並非色法而是名法。BBCALL 寫:相信同修都知道識緣名和色,也知道“名色”具有“名和色”的含義。56 經已說的夠清楚了。
我們一般說“人是有四肢的”這句話是指一般情況下而言的,不能因爲這句話就認爲人都應該都有四肢,那麽缺手缺腳的殘疾人就不是人了麽?
我們也不能因爲有些人沒有手腳就說“人是沒有手腳”的,這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不能因爲普遍性而否定特殊性,也不能因爲特殊性而否定普遍性。某些經典裏的“名色”的概念就是普遍性的概念(特別是對於人類來説的),但對於無色界來説,那就只有名而沒有色的。
我們看佛經一定要明白此經是在什麽情況下對什麽人說的,如果忽略了這一點來看佛經就是斷章取義。
我們來看《雑阿含29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
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
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緣取有者。
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發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駁。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
是名緣起義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裡我們要注意兩點,即“有”包含了三有,慾、色、無色,這説明“有”不是一種狀態而對三種生命形式的總稱,人不可能同時具有三界的生命形式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名、色”解讀也應該有“名和色”和“名或色”兩種情況。
還有,關於老死,雖然放在一起說,但顯然不是一回事,而且對於老的解釋也主要是針對人的,並非對一切的生命,因爲豬不會“柱杖而行”。
緣起十二支的解釋在《SN12.2》與《雜阿含298經》二經裡面有幾個地方不完全相同,有興趣的法友可以在專區裡開題討論、對比研究。
與本題比較有關的是關於「名色」的問題,其餘可在專區裡研究。
1. 一句有關「名色」的經文:
巴利文:Iti idanca namam, idanca rupam. Idam vuccati, bhikkhave, namarupam.
中文:比丘們!如是此名與此色,此謂之名和色。(筆者譯)
英文:Thus this name and this form are together called name-and-form.( Translated by Bodhi Bhikkhu)
英文:This name and this form are called name-and-form.(Translat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由上述可見「名色」的英譯為「name-and-form」。
2. 從巴利文namarupam這個合成語的結構來看:
namarupam屬於合成語的相違釋,它相當於nama ca rupa ca(名和色)。
換句話說,namarupam的描述對象就是nama (名)及rupa(色)一起存在的狀態。因此,英譯為「name-and-form」。
由此看來,緣起十二支中的「名色」,嚴謹的中譯應該是「名和色」。
提供參考。
與本題比較有關的是關於「名色」的問題,其餘可在專區裡研究。
1. 一句有關「名色」的經文:
巴利文:Iti idanca namam, idanca rupam. Idam vuccati, bhikkhave, namarupam.
中文:比丘們!如是此名與此色,此謂之名和色。(筆者譯)
英文:Thus this name and this form are together called name-and-form.( Translated by Bodhi Bhikkhu)
英文:This name and this form are called name-and-form.(Translat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由上述可見「名色」的英譯為「name-and-form」。
2. 從巴利文namarupam這個合成語的結構來看:
namarupam屬於合成語的相違釋,它相當於nama ca rupa ca(名和色)。
換句話說,namarupam的描述對象就是nama (名)及rupa(色)一起存在的狀態。因此,英譯為「name-and-form」。
由此看來,緣起十二支中的「名色」,嚴謹的中譯應該是「名和色」。
提供參考。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很高興能和你在色和名可以單獨存在上達成共識。Honesty 寫:已經一再的說了問題不在於名色,...
...那就不要太早下定論。
那麽我們就來談“名和色”和“眼耳鼻舌身和意”的關係,我們對照一下可以看出,是“色”緣起了“眼耳鼻舌身”,“名”緣起了“意”。
但這裡要説明一下的是,這裡的色特指“内色”,也就是說不是不包括石頭的,是一種特別的色,主要是指含有無機物的有機物而不是單純的無機物。
他其實是從最早的父精母血結合的受精卵而來的,然後通過食物來逐漸的滋養長大,我們吃石頭是不能生存的吧?
經中似乎沒有說無色界天人之間可以互相溝通,他們有覺知,但只限于自心的覺知,就像一個入無色定的人,他們達到“心一境性”,所以不會再和境界以外的人做溝通的。但入無色定的人時間相對來説不會很長,而無色界天人就一直活在定中。我們知道,對於無色定來説,心和境都是名法而沒有色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