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禪法(暫定名)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19, 21:49

關於第一經的理解,可以參照一下12. 因緣篇.因緣相應

[二三] 第三 緣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我依知、見說漏之滅盡,非不知、不見而說。
三 諸比丘!如何知、如何見為漏之滅盡耶?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滅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識如是如是,識之集如是如是,識之滅如是如是。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為漏之滅盡。
四 諸比丘!滅盡之時,我說於滅之智為有緣而非無緣。
五 諸比丘!何為滅智之緣耶?當謂‘是解脫’。諸比丘!我說解脫是有緣而非無緣。
六 諸比丘!何為解脫之緣耶?當謂‘是離貪。’諸比丘!我說離貪是有緣而非無緣。
七 諸比丘!何為離貪之緣耶?當謂‘是厭離。’諸比丘!我說厭離是有緣而非無緣。
八 諸比丘!何為厭離之緣耶?當謂‘是如實知見。’諸比丘!我說如實知見是有緣而非無緣。
九 諸比丘!何為如實知見之緣耶?當謂‘是三摩地。’諸比丘!我說三摩地是有緣而非無緣。
一〇 諸比丘!何為三摩地之緣耶?當謂‘是樂。’諸比丘!我說樂是有緣而非無緣。


可以看到,關鍵在如何理解‘如實知見。’----八 諸比丘!何為厭離之緣耶?當謂‘是如實知見。’

如果把‘如實知見。’解釋成----看見身心剎那剎那的生滅,那末,我就和第一經有點不符合。

並且,這個解釋是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現代科學已經證明,我們的身心的確是剎那剎那正在生滅。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19, 22:19

同時,因為第一經上說,觀色無常,所以,如實知就更是坐實了是“剎那剎那的生滅”的現觀了。


但是,且慢,緊接著,佛又說:


九 諸比丘!何為如實知見之緣耶?當謂‘是三摩地。’諸比丘!我說三摩地是有緣而非無緣。
一〇 諸比丘!何為三摩地之緣耶?當謂‘是樂。’諸比丘!我說樂是有緣而非無緣。
一一 諸比丘!何為樂之緣耶?當謂‘是輕安。’諸比丘!我說經安是有緣而非無緣。
一二 諸比丘!何為經安之緣耶?當謂‘是喜。’諸比丘!我說喜是有緣而非無緣。

這是什末?這是七覺支當中的輕安覺支.喜覺支.定覺支啊!

再看,【南傳相應部】第46經 大篇.覺支相應

五五] 第五 傷歌邏
一 舍衛城……
二 時,傷歌邏婆羅門,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互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
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傷歌邏婆羅門,白世尊曰:
三 ‘尊瞿曇!有何之因、何之緣?有時長夜讀誦真言,不得成辯才耶?何況不讀誦
耶?尊瞿曇!又有何之因、何之緣?有時長夜不讀誦真言,得成辯才耶?何況讀誦
之耶?’

四 ‘婆羅門!為欲貪所纏,以隨逐欲貪之心而住,對已生欲貪之出離,不能如實知
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
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缽,以赤、黃、青、茜色而濁之,有眼之人,對其中觀察己
之面相,不得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欲貪所纏,以隨逐於欲貪之心而住,對已
生欲貪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
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五 婆羅門!又為嗔恚所纏,以隨逐於嗔恚之心而住,對已生嗔恚之出離,不能如
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
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缽,以火加熱,沸騰而汪溢,有眼之人,於其中雖觀察己之
面相,但不能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嗔恚所纏,以隨逐於嗔恚之心而住,對已
生嗔恚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
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六 婆羅門!又為惛眠所纏,以隨逐於惛眠之心而住,對已生惛眠之出離,不能如
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
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缽,為苔草所覆,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相,不能
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惛眠所纏,以隨逐於惛眠之心而住,對已生惛眠之出離,
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
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七 婆羅門!又為掉悔所纏,以隨逐於掉悔之心而住,對已生掉悔之出離,不能如
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
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缽,為風煽動而起漂波,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相,
不能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掉悔所纏,以隨逐於掉悔之心而住,對已生掉悔之
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
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八 婆羅門!又為疑惑所纏,以隨逐疑惑之心而住,對已生疑惑之出離,不能如實
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
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缽,染以濁擾之泥,置於闇處,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
之面相,不能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為疑惑所纏,以隨逐於疑惑之心而住,對已
生疑惑之出離,不能如實知時,則對己利不能如實知見、對他利不能如實知見、對
俱利不能如實知見,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九 婆羅門!有此因、此緣,有時雖長夜讀誦真言,亦不得成辯才,何況不讀誦哉!’

一〇 ‘婆羅門!不為欲貪所纏,不隨逐於欲貪之心而住,對已生欲貪之出離,如實
知時,則對己利如實知見、對他利如實知見、對俱利如實知見,長夜不讀誦真言,
亦成辯才,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缽,不為赤、黃、青、茜色所濁,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
己之面相,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不為欲貪所纏,不隨逐於欲貪之心而住,對已
生欲貪之出離,如實知時……乃至……[何況讀誦哉!]
一一 婆羅門!又不為嗔恚所纏,不隨逐於嗔恚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缽,加火熱之,未沸騰,未汪溢,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
己之面相,而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未被嗔恚所纏,[不隨逐於]嗔恚之心而住……
何況讀誦哉!
一二 婆羅門!又不為惛眠所纏,不隨逐於惛眠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缽,未被苔草所覆,有眼之人……婆羅門!如是不為惛眠所
纏,不隨逐於惛眠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一三 婆羅門!又不為掉悔所纏,[不隨逐於掉悔]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缽,不為風煽動,不漂不波,有眼之人……婆羅門!如是不
為掉悔所纏,不隨逐於掉悔之心而住……何況讀誦哉!
一四 婆羅門!又不為疑惑所纏,以不隨逐於疑惑之心而住,對已生疑惑之出離,
如實知時,則對己利如實知見、對他利如實知見、對俱利如實知見,雖長夜不讀誦
真言,亦成辯才,何況讀誦哉!
婆羅門!譬如有水缽,澄清無濁,置於明處,有眼之人,於其中觀察自己之面
相,如實知見。婆羅門!如是不為疑惑所纏,不隨逐於疑惑之心而住,對已生疑惑
之出離如實知時,則對己利如實知見、對他利如實知見、對俱利如實知見,雖長夜
不讀誦真言,亦成辯才,何況讀誦哉!

佛說的如實知,其實是對於五蓋,欲貪等的如實知,沒有一處指的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如實知。

而對於我而言,對於五蓋,欲貪等的如實知就是正念正知。而和“剎那剎那的生滅”的現觀沒有一點關系。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19, 22:36

好了,再回過來看[二三] 第三 緣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我依知、見說漏之滅盡,非不知、不見而說。
三 諸比丘!如何知、如何見為漏之滅盡耶?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滅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識如是如是,識之集如是如是,識之滅如是如是。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為漏之滅盡。
四 諸比丘!滅盡之時,我說於滅之智為有緣而非無緣。
五 諸比丘!何為滅智之緣耶?當謂‘是解脫’。諸比丘!我說解脫是有緣而非無緣。
六 諸比丘!何為解脫之緣耶?當謂‘是離貪。’諸比丘!我說離貪是有緣而非無緣。
七 諸比丘!何為離貪之緣耶?當謂‘是厭離。’諸比丘!我說厭離是有緣而非無緣。
八 諸比丘!何為厭離之緣耶?當謂‘是如實知見。’諸比丘!我說如實知見是有緣而非無緣。
九 諸比丘!何為如實知見之緣耶?當謂‘是三摩地。’諸比丘!我說三摩地是有緣而非無緣。
一〇 諸比丘!何為三摩地之緣耶?當謂‘是樂。’諸比丘!我說樂是有緣而非無緣。
一一 諸比丘!何為樂之緣耶?當謂‘是輕安。’諸比丘!我說經安是有緣而非無緣。
一二 諸比丘!何為經安之緣耶?當謂‘是喜。’諸比丘!我說喜是有緣而非無緣。

有了,輕安覺支.喜覺支.定覺支,再加上正念正知(如實知見,包含了念覺支)----〉擇法,我大膽推測,這裏的厭離就是舍覺支+精進覺支。

所以,造成了解脫,也就是覺悟。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11-03-19, 23:38

freshman 寫: 有了,輕安覺支.喜覺支.定覺支,再加上正念正知(如實知見,包含了念覺支)----〉擇法,我大膽推測,這裏的厭離就是舍覺支+精進覺支。
法友意思是[正念正知]即是[如實知](無常.苦集滅道..)嗎?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19, 23:56

不全是。這個要看具體情形。

正念正知,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內容。所以有點難講。比如說,開始階段,走則知走,座則知座,也是正念正知。呼吸長則知呼吸長也是。到妳所說的[如實知](無常.苦集滅道..)已經是初果了。當然更是。

但是,明顯的,壹個人還沒有見法,他已經禅修有成,當然不可以說,他沒有正念正知。

這末說吧,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階段,念住適當的對象,知道適當的法,這是正念正知。


這也是“法轉轉深,轉轉妙“的壹個方面吧。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20, 00:13

可以這樣想象,五蘊身心在每壹個時刻所正在發生的現象有很多,妳可以念住知道這個(霎那生滅),也可以選擇念住知道那個(喜樂)。這樣都是如實觀,對吧?但是,結果卻會不同。

符合道的念住叫正念,符合道的知道叫正知。而只有這樣的念住和知道,才可以滅苦,因爲它是隨順道的。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20, 00:24

初果爲何寶貴?

因爲他知道“道”,他對于自己的每個階段的正念正知有把握。但是不壹定知道別人,也有可能會表達錯。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11-03-20, 00:34

freshman 寫: 八 諸比丘!何為厭離之緣耶?當謂‘是如實知見。’諸比丘!我說如實知見是有緣而非無緣。
九 諸比丘!何為如實知見之緣耶?當謂‘是三摩地。’諸比丘!我說三摩地是有緣而非無緣。
.........
有了,輕安覺支.喜覺支.定覺支,再加上正念正知(如實知見,包含了念覺支)----〉擇法,我大膽推測,這裏的厭離就是舍覺支+精進覺支。。
七覺支與[如實知]有怎樣的關係呢?...
P.捨覺支的捨Upekkha~equanimity與[厭]並不同..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20, 01:44

我也不能肯定,请问法友有何见解?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1-03-20, 06:55

這句話是關鍵-------八 諸比丘!何為厭離之緣耶?當謂‘是如實知見。’

1)如果是指如實知見剎那生滅(所謂諸法的共相),那麽我的這些所悟都要重新反省.

2)如果是指如實知見心的內容(貪等煩惱),那麽我的這些所悟就得到了佐證.


關於這個,再看【雜阿含經】第32經

時。舍利弗告輸屢那。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味不如實知。色患不如實知。色離不如實知故。不堪能超越色。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味不如實知。識患不如實知。識離不如實知故。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超越識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色。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識

我認為,從經典來看,應該是如實知見集\滅\味\患\離.而不是指如實知見剎那生滅.

因為【雜阿含經】第41經 (第2卷)說: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我於此五受陰。五種如實知。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雲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雲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