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shman 寫:1)世尊說法不是命題作文,而是每時每刻以導向眾生解脫為要旨.開題雖以“五下分結”而起,但是這個方法可以導向解脫,所以在說完“五下分結”後,說漏盡合情合理.沒有任何矛盾.而你卻說有明顯矛盾.卻提不出具體理由.
2)205經因“五下分結”而開頭,但不會以此而結尾,實在是在中間就回答了依何道.依何跡。斷五下分結。這個方法非常明確地告訴你,是依靠智慧而斷五下分結。是你自己被自己的泄見蒙蔽而無法看見,而不是經文有矛盾:
阿難。依何道.依何跡。斷五下分結。阿難。或有一不為欲所纏。若生欲纏。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欲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恚所纏。若生恚纏。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恚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身見所纏。若生身見纏。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身見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戒取所纏。若生戒取纏。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戒取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疑所纏。若生疑纏。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疑纏便滅。阿難。依此道.依此跡。斷五下分結
後面經文說到,如果有人智慧不夠,可以借助禪定這個工具,就是進一步具體解釋了.
3)如果初果+初禪可以斷五下分結,就會明確說,法如果如此簡單,為何佛會講的如此含糊,是為了讓我們糊塗?
按你的理解,初果+初禪可以斷五下分結,後面應該是說,二禪後證四果,如不能者,三禪,四禪...而不是說:二禪後證三,四果...
初禪就已經證三果,如何二禪還說證?證的意思是先沒有,現在才開始有,對嗎?這時只能說,三果不退,證四果.....
你看出問題了嗎?
我不覺得有(明顯的)矛盾。
1)205經的前面已經講了什末是五下分結,也講了依何道.依何跡。斷五下分結。關於五下分結,可以告一個段落了。所以,下面世尊又接做講具體如何修可以解脫。我不覺得很唐突啊。
世尊講法,應該是比較隨意的,不會想到,以後還要加個標題,整理整理,出版個佛經這類的。
2)在談完五下分結後,世尊卻只是在談“住彼必得漏盡”而沒有談“設住彼不得漏盡者”是否住彼必斷五下分結,我認為比較正常,因為事實是有可能斷,也有可能不斷,所以就不說了。
如果按照你的邏輯,他不僅要說是不是必證三果,是不是必證二果?
正是因為,都不一定,所以就不說了。
如果一定會證,按照脈絡來說,確實應該明確一下,但是,事實是不一定啊。說了,反而不對(要不就是於事實不符,要不就是太繁雜)
但是,可以肯定地是:只要修習多修習,就一定會解脫,中間的過程,省略不說不必太大驚小怪了。
一併回覆賢友!
末學並沒有被邪見蒙蔽而無法看見,也請賢友以後不要隨便給末學扣帽子(已經扣了兩次了!
)!末學不但看見了,而且還對照了相對應的南傳中部經一起研讀!南、北傳一對比,就能看出問題所在!
《南傳中部經》64經
“世尊!今爲其時也,善逝!今爲其時也。世尊當說五下分結,比丘等聞世尊之所說将受持之。”世尊曰:“然,阿難!谛聽之、善思惟之,予今将說之。”具壽阿難應諾世尊:“願樂欲聞,師尊!”世尊乃說曰:
“阿難,此無聞凡夫,對諸聖之不認識者,聖法之不熟知者,于聖法所未導者,對諸聖人不認識者,諸聖人法不熟知者,于聖人法所未導者,具心被有身見所縛,有身見所征服而住之,爲生有身見不能如實而知出離;其有身見頑固難動爲彼下分結也。具心被疑所縛,爲疑所征服而住之,爲生疑而不能如實知出離;其疑頑固難動爲彼下分結也。具心被戒禁取所縛,爲戒禁取所征服而住之,爲生戒禁取而不能如實知出離;其戒禁取頑固,難動爲彼下分結也。具心被欲貪所縛,爲欲貪所征服而住之,爲生欲貪而不能如實知出離;其欲貪頑固難動爲彼下分結也。具心被嗔恚所縛,爲嗔恚所征服而住之,爲生嗔恚而不能如實知出離;其嗔恚頑固難動爲彼下分結也。阿難!實多聞之聖弟子,對諸聖之認識者,聖者之法熟知者,于聖法所導者。
對諸真人認識者,諸真人法之熟知者,于真人法所導者,具心不被有身見所縛,不爲有身見所征服而住之,爲生有身見而如實知出離;其有身見爲彼從随眠被舍斷之。具心不被疑所縛,不爲疑所征服而住之,爲生疑而如實知出離;其疑爲彼從随眠被舍斷之。具心不被戒禁取所縛,不爲戒禁取征服而住之,爲生戒禁取而如實知出離;其戒禁取爲彼從随眠被舍斷之。具心不被欲貪所縛,不爲欲貪征服而住之,爲生欲貪而如實知出離;其欲貪爲彼從随眠被舍斷之。具心不被嗔恚所縛,不爲嗔恚征服而住之。爲生嗔恚而如實知出離;其嗔恚爲彼從随眠被舍斷之。
阿難!爲舍離五下分結有道、有道迹。不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見、欲舍斷五下分結者,無有是處也。阿難!猶如大樹有堅實心材,不截皮材、不截膚材、而可截取心材者,無有是處也。實如是,阿難!爲舍離五下分結有道、有道迹;不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見,或欲舍斷五下分結者,無有是處。阿難!爲舍離五下分結有道、有道迹,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見、欲舍斷五下分結者,有是處也。阿難!猶如大樹有堅實心材、截皮材、截膚材、而回截取心材,斯有是處也。如是,阿難!爲舍離五下分結有道、有道迹,依其道、其道迹,欲知、欲見、欲舍斷五下分結者,斯有是處。阿難!恰如恒伽河水滿、平岸、鳥易得飲;是時,一力弱人來雲:“予可依臂橫斷此恒伽河之流、安穩至彼岸。”如彼依臂橫斷恒伽河之流,安穩至彼岸,爲不可能也。如是,阿難!凡爲滅有身見而說法時,其心不雀躍、不淨信、不确立、不解脫者、猶如彼弱力人,如是此等當見也。阿難!恰如,恒伽河水滿、平岸、鳥易得飲;是時,一力強之人來雲:“予依臂可橫斷此恒伽河之流,安穩至彼岸。”彼得依臂橫斷恒伽河之流,安穩至彼岸。如是,阿難!凡爲滅有身見而說法時,其心雀躍、淨信、确立、解脫者,猶如彼強力人,如是此等當見也。
然而,阿難!爲舍斷五下分結有何等道,何等道迹耶?阿難!在此,比丘由離依,由舍諸不善法,出止息一切身之粗惡,而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之。若然,其時彼有屬色、受、想、行、識事物,随觀彼等諸法如無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敵、如壞、如空、如無我。彼由其等諸法而心解脫之。彼心由其等諸法解脫,則心集中于甘露界:“此爲寂靜也,此爲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愛之滅、離欲、滅盡、涅槃也。”
彼住此處成就諸漏盡。又若雖不能成就漏盡,以彼法愛,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結之滅盡成爲化生者,從彼界成爲般涅槃者,不還來者。阿難!此道,此道迹實爲舍斷五下分結也。”
《中阿含經》205經
“佛言。阿難。或有一為欲所纏。欲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欲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恚所纏。恚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恚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身見所纏。身見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身見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戒取所纏。戒取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戒取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疑所纏。疑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疑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
阿難。若依道.依迹。斷五下分結。彼不依此道.不依此迹。斷五下分結者。終無是處。阿難。猶如有人欲得求實。為求實故。持斧入林。彼人見樹成就根.莖.枝.葉及實。彼人不截根.莖。得實歸者。終無是處。如是。阿難。若依道.依迹。斷五下分結。不依此道.不依此迹。斷五下分結者。終無是處。阿難。若依道.依迹。斷五下分結。彼依此道.依此迹。斷五下分結者。必有是處。阿難。猶如有人欲得求實。為求實故。持斧入林。彼人見樹成就根.莖.枝.葉及實。彼人截根.莖。得實歸者。必有是處。如是。阿難。若依道.依迹。斷五下分結。依此道.依此迹。斷五下分結者。必有是處
阿難。依何道.依何迹。斷五下分結。阿難。或有一不為欲所纏。若生欲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欲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恚所纏。若生恚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恚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身見所纏。若生身見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身見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戒取所纏。若生戒取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戒取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疑所纏。若生疑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疑纏便滅。阿難。依此道.依此迹斷五下分結
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無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岸。阿難。當知彼人無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其心不向而不清淨。不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羸人無有力也。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今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岸。阿難。當知彼人有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心向清淨而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力人
阿難。猶如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或有人來彼岸。有事則便求度。彼求度時而作是念。今此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而可度者。我於彼岸有事欲度。當以何方便令我安隱至彼岸耶。復作是念。我今寧可於此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彼便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安隱至彼。如是。阿難。若有比丘攀緣厭離。依於厭離。住於厭離。止息身惡故。心入離.定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世尊講的同一佛經,不同部派流傳下來的經典卻有如此大的差異!
先看北傳經文中:對五下分結“知舍如真”即斷五下分結的這一小段變成了斷除五下分結的道、跡!而對於如何才能對五下分結“知舍如真”即斷五下分結的道、跡則未提及!
阿難。依何道.依何迹。斷五下分結。阿難。或有一不為欲所纏。若生欲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欲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恚所纏。若生恚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恚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身見所纏。若生身見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身見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戒取所纏。若生戒取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戒取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疑所纏。若生疑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疑纏便滅。阿難。依此道.依此迹。斷五下分結
反觀南傳經文次序就比較明確:第一段說明對五下分結如實知出離才能舍斷五下分結!接著對於如何才能對五下分結如實知出離即舍斷五下分結,也講了明確的道、跡!
阿難!實多聞之聖弟子,對諸聖之認識者,聖者之法熟知者,于聖法所導者。對諸真人認識者,諸真人法之熟知者,于真人法所導者,具心不被有身見所縛,不爲有身見所征服而住之,爲生有身見而如實知出離;其有身見爲彼從随眠被舍斷之。具心不被疑所縛,不爲疑所征服而住之,爲生疑而如實知出離;其疑爲彼從随眠被舍斷之。具心不被戒禁取所縛,不爲戒禁取征服而住之,爲生戒禁取而如實知出離;其戒禁取爲彼從随眠被舍斷之。具心不被欲貪所縛,不爲欲貪征服而住之,爲生欲貪而如實知出離;其欲貪爲彼從随眠被舍斷之。具心不被嗔恚所縛,不爲嗔恚征服而住之。爲生嗔恚而如實知出離;其嗔恚爲彼從随眠被舍斷之。
阿難!爲舍離五下分結有道、有道迹。不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見、欲舍斷五下分結者,無有是處也。。。。。。
然而,阿難!爲舍斷五下分結有何等道,何等道迹耶?阿難!在此,比丘由離依,由舍諸不善法,出止息一切身之粗惡,而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之。若然,其時彼有屬色、受、想、行、識事物,随觀彼等諸法如無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敵、如壞、如空、如無我。彼由其等諸法而心解脫之。彼心由其等諸法解脫,則心集中于甘露界:“此爲寂靜也,此爲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愛之滅、離欲、滅盡、涅槃也。”彼住此處成就諸漏盡。又若雖不能成就漏盡,以彼法愛,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結之滅盡成爲化生者,從彼界成爲般涅槃者,不還來者。阿難!此道,此道迹實爲舍斷五下分結也。”
南北傳經典對照研讀,就能看出解悟賢友對《中阿含經》205經所做的解釋是不如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