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為什麼四聖諦要倒裝??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10-22, 10:51

bigboll 寫:單純以滅苦的思想來說,應該並不一定要強調方法是什麼。十二因緣說沒有愛欲就沒有生老病死苦,這就是很單純的滅苦思想,並未提及到任何除去愛欲的具體方式。很顯然,若以十二因緣對照四聖諦,生老病死苦作為苦諦,愛欲作為集諦,除去愛欲就沒有生老病死苦作為滅諦,那『八聖道』就很難找到在十二因緣相對應的東西。
哈哈,你搞錯了。不是“八正道很難找到在十二因緣相對應的東西”,而是八正道的修行貫穿對應于整個“十二因緣”,八正道與緣起支的任何一支都對應!

《相應部》12. 65(莊譯版):“……。同樣的,比丘們!我確實見到古道,被過去遍正覺者們所隨從的古路。比丘們!什麼是那古道,被過去遍正覺者們所隨從的古路呢?就是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定。比丘們!這古道,被過去遍正覺者們所隨從的古路,我隨之而行,從隨之而行我證知老死,證知老死集,證知老死滅,證知導向老死滅之道跡。我隨之而行,從隨之而行我證知生……。證知有……。證知取……。證知渴愛……。證知受……。證知觸……。證知六處……。證知名色……。證知識……。我隨之而行,從隨之而行我證知行,證知行集,證知行滅,證知導向行滅之道跡。……”
bigboll 寫:可見滅苦思想裡若沒有八聖道,也許更能告訴人家『你看,我們有苦,只要找的苦的根源,並把它滅除,就能止息生死輪迴。』

這個滅苦觀念就是佛法最可貴獨特的地方,也是只有佛弟子才能成就漏盡通的原因,外道就算五神通再強也不會有漏盡通。

我認為方法是其次,滅苦觀才是第一優先,先有滅苦觀,講八聖道才有意義。若將八聖道參雜其中,會降低滅苦觀的彰顯效果,無法讓人立刻意會佛法的目的。要判斷一個修行方式正不正確,也是從觀察這個方法有沒有符合滅苦觀作為標準。這時候方法是什麼其實只是依個人或時間或地點而可以取捨的事。
你這些說法,不對哦。“看,我們有苦”,要如實看到苦,應當依八正道修行;“要找到苦的根源”,應當依八正道修行;要“把它滅除”,應當依八正道修行!道谛不是“其次”的,苦谛、集谛、滅谛也沒有哪個聖谛是“其次”的。

《相應部》22. 101:“諸比丘!若不住于勤勉修習之比丘,雖希望‘無執取,心解脫于諸煩惱’,終不能無執取,心不能解脫于諸煩惱。所以者何?應言,不修習故。不修習于何耶?不修習四念處,不修習四正勤,不修習四神足,不修習五根,不修習五力,不修習七覺支,不修習八支聖道。諸比丘!譬如有八、十、十二之雞卵,母雞則不臥抱于此,不暖之,不孵之。母雞雖希望‘吾雛,以足爪或口嘴,破卵殼,安穩而出生’,彼雛終不能以足爪或口嘴,破卵殼,安穩而出生。所以者何?諸比丘!雖有如是八、十、十二之雞卵,母雞則不臥抱于此,不暖之,不孵故。諸比丘!如是,若不住于勤勉修習之比丘,雖希望‘無執取,心解脫于諸煩惱’,終不能無執取,心不能解脫于諸煩惱。所以者何?應言,不修習故。不修習于何耶?不修習四念處,不修習四正勤,不修習四神足,不修習五根,不修習五力,不修習七覺支,不修習八支聖道。……”

頭像
bigboll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10-10-15, 08:00

文章 bigboll » 2010-10-22, 11:54

如果道諦是以十二因緣來闡述苦滅的條件的話,就能跟我的說法不謀而合了。

69經
云何有身集滅道?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於色不樂、不歎、不著、不住;不樂、不歎、不著、不住故,彼色愛樂滅;愛樂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有『身滅道跡』

218經
云何苦滅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苦滅道跡。

22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趣一切取道跡。云何為趣一切取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所取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取所取故,是名趣一切取道跡。「云何斷一切取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如是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以上經文在闡述道跡時都不是用八聖道來概括,甚至會出現與滅道跡相反的集道跡來做比較,這說明道跡是有可能可以不以八聖道來概括的。

如果一個滅道跡是八聖道,那它的集道跡呢??

我並不是想反對八聖道,駁斥八聖道,我只是對於四聖諦裡的道跡解釋成八聖道有點不大適應,我覺得這樣大家把焦點放到八聖道,就間接降低了滅苦概念的成分。

就如一個廣告明星在做一個產品代言活動,但是大家只對於她的緋聞有興趣,也只問她緋聞的問題,只播出她被訪問緋聞的片段,最後大家只知道她的緋聞,卻不知道她在代言甚麼產品,她在賣甚麼產品。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10-10-22, 20:08

bigboll 寫: 如果一個滅道跡是八聖道,那它的集道跡呢??
1.雜阿含69經,可參考SN22.44末段:the meaning here is this:a way of regarding things that leads to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菩提尊者相應部英譯p884(另可參考雜阿含71經SN22:105 明確提到道跡是八正道)

2.雜阿含218經中的苦集道跡.苦滅道跡,相應部 SN12.43分別是 the origin of suffering ..the passing away of suffering
~菩提尊者相應部英譯p580(相當於苦集.苦滅,沒有對應[道跡]的the way或the path)

ps.一位尊者曾說the Buddha doesn’t talk about the cause of the end of the suffering,he talks about the path.為什麼呢?可以一起想想
~~供參考

頭像
IanTsai
文章: 355
註冊時間: 2006-09-12, 08:00
來自: 高雄市

文章 IanTsai » 2010-10-22, 21:55

bigboll 寫: 就如一個廣告明星在做一個產品代言活動,但是大家只對於她的緋聞有興趣,也只問她緋聞的問題,只播出她被訪問緋聞的片段,最後大家只知道她的緋聞,卻不知道她在代言甚麼產品,她在賣甚麼產品。
所以你認為八正道是緋聞? 你的口快過你的腦,這不好。

頭像
bigboll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10-10-15, 08:00

文章 bigboll » 2010-10-22, 23:41

IanTsai 寫: 所以你認為八正道是緋聞? 你的口快過你的腦,這不好。
感謝法友指正,的確用如此世俗的譬喻來說明佛陀的法確實有失莊重,但我經歷尚淺,目前只想得到這個譬喻,這方面小弟會改進,謝謝。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10-23, 09:26

bigboll 寫:如果道諦是以十二因緣來闡述苦滅的條件的話,就能跟我的說法不謀而合了。
呵,不是“不謀而合”,而是你理解偏差了。《相應部》12. 65經是聯系緣起諸支來闡述,“如何證知”各個緣起支的苦、集、滅、滅之道迹,此經不是在講述“條件”,而是講述“方法”,方法就是道谛、八正道;隨之而行,從隨之而行而證知。
bigboll 寫:69經
云何有身集滅道?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於色不樂、不歎、不著、不住;不樂、不歎、不著、不住故,彼色愛樂滅;愛樂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有『身滅道跡』

以上經文在闡述道跡時都不是用八聖道來概括,甚至會出現與滅道跡相反的集道跡來做比較,這說明道跡是有可能可以不以八聖道來概括的。

如果一個滅道跡是八聖道,那它的集道跡呢??

我並不是想反對八聖道,駁斥八聖道,我只是對於四聖諦裡的道跡解釋成八聖道有點不大適應,我覺得這樣大家把焦點放到八聖道,就間接降低了滅苦概念的成分。
拿《雜阿含》69經來說,滅道跡是八正道,是修行八正道而如實知五蘊、五蘊集、五蘊滅、五蘊味、五蘊患、五蘊離。那麽集道跡呢,就是不聞正法、不知八正道,不修行八正道而不如實知五蘊、五蘊集、五蘊滅、五蘊味、五蘊患、五蘊離。

bigboll法友可以去讀一下與《雜阿含》69經對應的《相應部》22. 44經(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69.htm)。《相應部》22. 44經說,“導向有身之集道跡”是不聞正法、不知八正道、不修行八正道,于五蘊執著“有我”;“導向有身之滅道跡”是聞正法(聖者法、善人法)、知八正道、修行八正道(聖者法訓練、善人法訓練),于五蘊不執著“有我”。此經沒有聯系緣起諸支來解說,讀之,對于集道跡、滅道跡可以理解得更清楚。

“道跡”的意思是路,集道跡就是導致苦生起的路,滅道跡就是導向苦滅除的路(也就是方法)。注意,四聖諦裡的“道跡”完整地說是“苦滅道跡”“導向苦滅之道跡”,你只要依這兩個完整的詞“苦滅道跡”“導向苦滅之道跡”來讀,就不會與集道跡混淆,就不會引起“對於四聖諦裡的道跡解釋成八聖道有點不大這應”的誤解了;這只是一個閱讀理解的問題,沒什麽可多討論的,呵。

頭像
bigboll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10-10-15, 08:00

文章 bigboll » 2010-10-23, 12:04

potato 寫: 呵,不是“不謀而合”,而是你理解偏差了。《相應部》12. 65經是聯系緣起諸支來闡述,“如何證知”各個緣起支的苦、集、滅、滅之道迹,此經不是在講述“條件”,而是講述“方法”,方法就是道谛、八正道;隨之而行,從隨之而行而證知。

拿《雜阿含》69經來說,滅道跡是八正道,是修行八正道而如實知五蘊、五蘊集、五蘊滅、五蘊味、五蘊患、五蘊離。那麽集道跡呢,就是不聞正法、不知八正道,不修行八正道而不如實知五蘊、五蘊集、五蘊滅、五蘊味、五蘊患、五蘊離。

bigboll法友可以去讀一下與《雜阿含》69經對應的《相應部》22. 44經(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69.htm)。《相應部》22. 44經說,“導向有身之集道跡”是不聞正法、不知八正道、不修行八正道,于五蘊執著“有我”;“導向有身之滅道跡”是聞正法(聖者法、善人法)、知八正道、修行八正道(聖者法訓練、善人法訓練),于五蘊不執著“有我”。此經沒有聯系緣起諸支來解說,讀之,對于集道跡、滅道跡可以理解得更清楚。

“道跡”的意思是路,集道跡就是導致苦生起的路,滅道跡就是導向苦滅除的路(也就是方法)。注意,四聖諦裡的“道跡”完整地說是“苦滅道跡”“導向苦滅之道跡”,你只要依這兩個完整的詞“苦滅道跡”“導向苦滅之道跡”來讀,就不會與集道跡混淆,就不會引起“對於四聖諦裡的道跡解釋成八聖道有點不大這應”的誤解了;這只是一個閱讀理解的問題,沒什麽可多討論的,呵。
的確是個人閱讀理解的問題,但也是我對四聖諦有所疑惑的動機。

我在雜阿含69經和相應部22相應44經,都未發現有談及八聖道。反而雜阿含218經與相應部35相應106經,的確是用十二因緣說明苦滅道跡。

雜阿含218經
云何苦滅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苦滅道跡。

相應部35相應106經
緣舌與味道後而生起舌識……(中略)緣意與法後而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為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但就是以這渴愛的褪去無餘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惱被滅,這樣,這是整個苦蘊的滅,比丘們!這是世間的滅沒。

看來『道跡』在阿含經可能可以含有兩種概念的存在,一種是『方法』,一種是『方向』。既然是『道路』,用『方向』似乎會比用『條件』好。

以『方法』而言,是將『方法』用『道跡』來做譬喻,其實本來是方法,佛陀說成是道路,而此方法為八正道。

以『方向』(或者『條件』)而言,『方法』和『道跡』意義相近,無需加上譬喻這道手續,此方向即為十二因緣。

至少將道跡當做十二因緣,比當做八聖道少了『譬喻』這道手續....當然有沒有經過『譬喻』對於道跡是什麼影響似乎不大。

我想這題目我就討論至此,因還有事要忙,但後續法友對於這篇主題的看法我會一直注意。若沒有開此題,沒有建山明法友的提醒,我可能就無法導正
將『道跡』視為『結果』的錯誤。增長見聞是一件好事。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10-10-23, 13:39

leeyc2 寫:
bigboll 寫: 如果一個滅道跡是八聖道,那它的集道跡呢??
ps.一位尊者曾說the Buddha doesn’t talk about the cause of the end of the suffering,he talks about the path.為什麼呢?可以一起想想
~~供參考
再多說一句:四聖諦的題法是:苦.苦(之)集.苦(之)滅.苦滅(之)道跡,並沒有標示[苦滅之]和[苦之道跡]或是苦集之道跡..

頭像
wuu12345
文章: 112
註冊時間: 2010-06-25, 08:00

文章 wuu12345 » 2010-10-23, 14:29

:D 大家談的興致很高,可不可以繼續談八正道,一個一個談,記得希拉版主談過「正見」,見解很棒!能不能請版主再說一次!還有,不知有誰能說明滅苦的「正志」的內容?謝謝!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0-10-24, 03:56

bigboll 寫:我想這題目我就討論至此,因還有事要忙,但後續法友對於這篇主題的看法我會一直注意。若沒有開此題,沒有建山明法友的提醒,我可能就無法導正
將『道跡』視為『結果』的錯誤。增長見聞是一件好事。
討論到這裏,俺完全理解樓主的思路了。樓主理解的“四聖谛”是這樣的:苦、苦集道迹(苦生起的原因、條件)、苦滅道迹(苦滅除的原因、條件和方法,其中的方法即八支聖道)、苦滅(即涅槃)。這個“四聖谛”系統明顯是有次序關系的,與《雜阿含》389經的四個比喻相符合。既然這個“四聖谛”是有次序關系的,樓主只有把 389經所說的四聖谛次序改成:“此是苦聖谛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谛如實知。”(正是因此,樓主提出四聖谛是不是“次序倒裝”的問題。)

然後,樓主還要把自己理解的這個“四聖谛”系統,去跟其它解說四聖谛的經篇、經文對照,看看在法義上能不能相符合。也許,這是一個可以思考一番的問題。
leeyc2 寫:再多說一句:四聖諦的題法是:苦.苦(之)集.苦(之)滅.苦滅(之)道跡,並沒有標示[苦滅之]和[苦之道跡]或是苦集之道跡..
leeyc2 寫:2.雜阿含218經中的苦集道跡.苦滅道跡,相應部 SN12.43分別是 the origin of suffering ..the passing away of suffering
~菩提尊者相應部英譯p580(相當於苦集.苦滅,沒有對應[道跡]的the way或the path)
在漢譯的經文中,是有出現“有身集趣道”“苦集趣道”(《雜阿含》69)、“苦集道迹”(《雜阿含》218)、“導向有身之集道跡”(《相應部》22. 44,莊譯)。英譯的“the origin of suffering”,讀來更清楚明白。漢譯的“導向有身之集道跡”,爲何于“導向有身之集”再 +“道跡”?這個要對照巴利原文來辨析吧。 :roll: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