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心、意、識?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15, 19:53

qwer 寫:請問 行與造作有何不同呢 為何不同呢 謝謝
行是個多義詞,既有有造作的意思,也有遷流變化意思。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4-11-15, 20:33

shanguan 寫:
心所又稱心數,在阿含中曾提到,如568經:

“復問。尊者。覺.觀已。發口語。是覺.觀名為口行。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想、思等是依於心.屬於心的而並不等於心,這就是心所的定義。

佛和凡夫都有心,由於心所的不同而不同。
說實話,雜阿含568經對我個人來說真的太深了,但是想指出一點:此經和相應部不同之處並不少:舉例說[想.思名為意行]相應部則是{想.受是意(心?)行}~
菩提尊者譯文SN41.6 perception and feeling are the mental formation
P.S要注意:此經主要是在討論什麼呢?

頭像
qwer
文章: 17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qwer » 2004-11-15, 21:10

shanguan 寫:
qwer 寫:想思名為意行 阿含中也只這一經有寫
阿比達摩沒說想也是意行 讓末學想不懂
多虧善觀法友妙善貼文才能確知 感謝!! :P
想、思是兩個重要的心所,都是依靠心意起作用的。但這裡的行不是指行蘊,而是指造作。因爲想是屬於想蘊的,思是屬於行蘊的。受想行都是依靠心來作用的,所以叫做心相應法。
如此這句想思名為意行變為想思是意的造作 而非意的行為
但這兩者如何會不同呢 請法友再解釋詳細一點 感謝~~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15, 21:13

leeyc2 寫:
說實話,雜阿含568經對我個人來說真的太深了,但是想指出一點:此經和相應部不同之處並不少:舉例說[想.思名為意行]相應部則是{想.受是意(心?)行}~
菩提尊者譯文SN41.6 perception and feeling are the mental formation
P.S要注意:此經主要是在討論什麼呢?
我引此經的主要目的是爲了説明受、想、行都是依心而運作的法,論中稱爲心相應法。這裡的意即是心,受、想、行都依心而得以體現。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4-11-15, 22:16

shanguan 寫:
我引此經的主要目的是爲了説明受、想、行都是依心而運作的法,論中稱爲心相應法。這裡的意即是心,受、想、行都依心而得以體現
這種說法會不會有點危險呢?...雜阿含經中[心數法]出現過幾次啊?此外在相應部原典看的到[心數法]或[心所法]相同的意思嗎?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15, 22:47

qwer 寫:
如此這句想思名為意行變為想思是意的造作 而非意的行為
但這兩者如何會不同呢 請法友再解釋詳細一點 感謝~~
準確地說,是想等心所通過意門而起的作用在這裡稱爲意行,所以不能説是意本身的行爲。

這裡有翻譯的問題,我這裡只能合理的解釋。

頭像
qwer
文章: 17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8:00

文章 qwer » 2004-11-15, 22:52

shanguan 寫:我引此經的主要目的是爲了説明受、想、行都是依心而運作的法,論中稱爲心相應法。這裡的意即是心,受、想、行都依心而得以體現。
心所依心的說法暗藏錯誤,
契經與阿比達摩皆指心非心所之主,
因心與心所同生同滅[阿比達摩],相互依存.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15, 23:03

leeyc2 寫:這種說法會不會有點危險呢?...雜阿含經中[心數法]出現過幾次啊?此外在相應部原典看的到[心數法]或[心所法]相同的意思嗎?
危險是談不上的,因爲至少有南傳論藏的支持,除非認爲這些論藏有危險。

阿含的翻譯用詞許多不恰當,第一來自于梵文,第二是用古文譯。所以不可用中文字來看待其出現的次數。

但從心數法的描述來看,和心所法是一個意思,我們對某個巴利文,是不是只能用一個中文字來翻譯呢?好像沒有這個規定吧。

我建議有懂巴利文的法友查找一下在南傳五部尼卡耶裏面有沒有“cetoyutta dhamma"或者"cetasika",這些詞,如果有,則説明心相應法和心所在經典中就存在。如果沒有,則也不能說我們對某概念只能用唯一的語詞。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15, 23:24

qwer 寫: 心所依心的說法暗藏錯誤,
契經與阿比達摩皆指心非心所之主,
因心與心所同生同滅[阿比達摩],相互依存.
我說心所依心而起作用並沒有否定心也要依心所才能作用。

在阿毗達摩中,常把心和心所的關係比喻為國王與大臣,沒有國王的大臣是不存在的,沒有大臣的國王也不存在。

心與心所的區別就在于:心用來認識縂體,心所用來認識部分,心所認識的部分在心那裏匯總而產生一個完整的認識。

而不能說心是心所的主宰。

頭像
leeyc2
文章: 54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leeyc2 » 2004-11-15, 23:47

shanguan 寫: 但從心數法的描述來看,和心所法是一個意思,我們對某個巴利文,是不是只能用一個中文字來翻譯呢?好像沒有這個規定吧。

我建議有懂巴利文的法友查找一下在南傳五部尼卡耶裏面有沒有“cetoyutta dhamma"或者"cetasika",這些詞,如果有,則説明心相應法和心所在經典中就存在。如果沒有,則也不能說我們對某概念只能用唯一的語詞
你所引雜阿含568中的[行],從經文的脈絡來看,和其他地方的同一個[行]字,其實內涵是不同的;而在提到滅盡定的漢譯經文中出現[心數法]頗值得玩味...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