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在根本禪二三禪中可以進行禪思法義嗎?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7-02-17, 20:53

對於這段是不是必不可少,只是你我之間的分歧,不涉及清靜道論,我們可以先放一放。因為關鍵的問題是這段講的是定中還是定外。如前面所講,按照清靜道論可推斷這段是講的定外的事,這是你所反對的,但是你並沒有提出任何可靠的理由,只是反覆強調你對經文的解讀就是如此。 而同樣的解讀方法,不能用於MN111經。 你解讀經文的能力,無論是從語言方面,還是從實證方面,絕對是不能和覺音尊者相比的。 你要提出和清靜道論不同的觀點,必須要有十分可靠的理由,不是那種「我認為就是如此」這類的理由。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2-18, 02:20

如果要這樣說,那我們的討論就只剩下倆條路可走了:

1)我什麽也不用說了。覺音尊者的名聲之大,我怎麽能去和他比呢?我只能老老實實地去向他學“取相、似相”了。

2)我發憤圖強 8O ,費時費力找出一大堆證據把覺音尊者關于禅定的解釋推翻。即便如此,很多人也會對此斥之以鼻。 :evil:

這倆條路我都不走。我只是想順著自己的思路講出自己的體會,萬一能找出一、二個志同道合的法友,也就很開心了。 :wink:

“禅定”的種類和方法有很多種。佛教的“四禅”只是衆多“禅定”當中的一種。就本人來說,接觸過如下幾種:

1)道家的“真氣運行法”,修“大、小周天--走任督二脈”,結仙丹。
2)密宗的修“明點”走“中脈”。
3)密宗的修“本尊”觀想。
4)《清靜道論》的修“禅相”。
還有某個氣功大師的修“混元氣”等等。

這些法門能夠開宗明派流傳致今,可想而知,都不簡單。我真心誠意地相信他們都修有所成,也就是說:
的確是有人結了仙丹,真氣通了任督二脈。的確是有人通了中脈。的確是有人觀想“本尊”成就了。的確是有人修“禅相”成就了,一閉上眼睛,“禅相”或“本尊”就能現前。

這其中,密宗的修“本尊”觀想和《清靜道論》派的修“禅相”很相似。都是要先取相,再在思想裏將這個相看得越來越清楚。等到有一天,能觀的“心”和所觀的“相”“扒”的一下合一了,就叫得定了。究其實質,其實是自己的“想蘊”和“識蘊”“扒”的一下重合了。這樣的修法當然是有效果的,我估計也有不少人成功過(我不是指解脫)。但是,要說這就是佛所說的初禅,我就不同意了。

我不是說他們的定力比佛所說的初禅等低,我只是說這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1)前者是強烈排它的,“想蘊”和“識蘊”的重合意味著“獨頭意識”,除了“禅相”之外,不能有任何覺知,對所有的一切強烈地屏蔽(所以連自己的身體都是察覺不到的)。而學者所追求的也正是這個效果。

2)後者是開放的,警覺的(所以自己的身體是能夠清楚地察覺到的)。當然,這時心的集中程度比不上前者,但是如果按照這個方向修習多修習,它會有很多好處。比如說,按照《沙門果經》所說,在四禅時,您會很容易看到“身”和“心”的分離,而“身”和“心”的分離正是“證悟”的前兆!而這種效果是前者不可能有的。

這個貼子只簡單扼要地說了一說,如果沒有什麽有價值的回應,就不再回貼了。今天是中國年夜,順便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lol:

頭像
housyang
文章: 107
註冊時間: 2005-06-05, 08:00

文章 housyang » 2007-02-18, 12:15

在根本禪二三禪中可以進行禪思法義嗎?
原始佛法的教導,是「佛陀」自證緣起體驗的過程。
「佛陀」將自己親身體驗的過程,匯整成有系統與次第過程的言教,佛法根本的核心定義是「四聖諦」。
在修行過程有一定的佛法特色,依於佛陀的教法定義目標與範圍,過程的體驗卻不一定都相同。但是果地的境界是決定性的相同。如果不相同那肯定是已經離開了,佛法根本的核心定義「四聖諦」。
佛陀教導「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學,雖然也依循原有世俗禪定的範圍名稱來敘說,但是內容卻是以「佛法特色」的緣起法,來說明與定義。後期的論師或修行者,雖然修行的次第與定義,是依循佛陀教導的定義,在修行成就上的體驗「智證」也沒有錯。但是多數是以自己個人的經驗過程,與適用於當時的時空環境的人所容易接受與明白的方式,比較偏向於用共通於世間禪定的理論來論述。
但是用語言文字的論述,雖然是正確的體驗,畢竟與體驗的內涵與本質是很難完整的表達,加上後期的傳達者又加上自己延伸的見解。個人覺得論述的本身應該回到原始佛法的根本定義來檢視,才不至於論上加論而無限的延伸法義的本質。
這一點後學個人是比較認同於freshman解悟法友的觀點。
一個修行者如果無法在內正思惟中,理出自己對於佛陀根本法義的見解,而在審查遍知的過程加以確認與肯定,如何為自己建立修行次第的法次法向。
止與觀的修行,南傳後期的論師是偏向於分開修學的。但在契經中卻說明是「俱修」,謂聖弟子「修學於止,終成於觀,修學於觀,終成於止。」「法」的修學與體驗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如何去分割呢?用分割開來的修學,那是世間禪定以勉強作意的方式來修學禪定。是一種「執取」的「愛、取、有」。
佛陀教導的根本四禪,是屬於「正念、正知」趣向於聖者解脫之道。
一般的禪定,是趣向於「諸天之道」或者是開發心意的念力,趣向於超能力。
通常我們對於法義的了知與實修的現觀是有一定程度的誤解。
法義的觀察與了知,是屬於「勝解證知」。而實修中的「禪思」是現觀與體驗的本質,屬於「身作證」的「觸證」。實修在禪定中的「禪思」是現觀「正念、正知」與「正智」的體驗法義內容的本質。
至於出定後的修「觀」,那是「審查遍知」與「思惟法義」的範圍。
在根本禪定中「禪思法義」在實修的過程中,並不是正確的說法。
佛法根本四禪的「心一境性」,是在說明「正念、正知」於禪定中「平衡」的相續性,覺知明了。若是無知無覺,連五蘊身心都無法覺知明了,用什麼來解脫。
以上只是後學個人對於法義的見解,沒有爭論的意思。
祝福 法友們 新年快樂 佛法增上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2-18, 16:53

housyang 寫:佛陀教導的根本四禪,是屬於「正念、正知」趣向於聖者解脫之道。
佛法根本四禪的「心一境性」,是在說明「正念、正知」於禪定中「平衡」的相續性,覺知明了。若是無知無覺,連五蘊身心都無法覺知明了,用什麼來解脫。
對,佛所教導的四禅,是在禅定當中,你就正念正知到“喜、樂充滿全身”,而後期論師們所提倡的四禅是要在出定後,才能審察到(或叫回想體會到)剛才(幾秒種前)是“喜、樂充滿全身”。

“佛言。雲何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行知行。住則知住。坐
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
眠寤則知眠寤。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阿含部1>>p.555.1)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
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摶。水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
周。如是比丘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阿含部1>>p.555.2)

注意對比上面倆段經文,說的是如何念身達到四禅,在說到“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時,指的是:“行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而不是:“行知行。住後知住。坐後知坐。臥後知臥”。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0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2-18, 22:27

念身可以得四禪不等於念身的每一個方式都可以進入禪定,念身的內容請參考各版本念處經。

法友上面的兩段經文,第一段說明有行則知行.....的語句,沒有入定而產生的五種禪支,可以看出並不是說明入定的情形,第二段才有。

第二段沒有行則知行.....,卻有喜樂等禪支,跟第一段剛好相反。把第一段拿來說是禪定中的狀態跟第二段混為一談,那等於忽視了兩段經文的差異性。

四威儀(行住坐臥)雖然也是念身要用功的地方,但是我從來沒看過有經典或是論書有說念身的這個部份能夠入定的。法友要做這樣的結論前,最好還是先參考一下其他的經論。

以上兩段經文在我看來是修習的次第、重點不同,而不是一開始從行住坐臥練習念身就能得禪定。以雷迪法師的看法,這甚至連修定或修觀的階段都還沒到,只能算是初期練習心的專注力而已。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2-19, 02:15

Dogbert 寫:念身可以得四禪不等於念身的每一個方式都可以進入禪定,念身的內容請參考各版本念處經。
對,我說的不是“行則知行。住則知住”這個方式可以得定。
Dogbert 寫:法友上面的兩段經文,第一段說明有行則知行.....的語句,沒有入定而產生的五種禪支,可以看出並不是說明入定的情形,第二段才有。

第二段沒有行則知行.....,卻有喜樂等禪支,跟第一段剛好相反。把第一段拿來說是禪定中的狀態跟第二段混為一談,那等於忽視了兩段經文的差異性。
你看到了“差異性”,我除開了“差異性”,還看到了它們的共性。那就是:

“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這個句式所講的內容,不論其中的內容是“行則知行。住則知住”還是“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都是行者正在發生的事,而不是過後“省察”的事。才叫“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2-19, 02:38

Dogbert 寫:四威儀(行住坐臥)雖然也是念身要用功的地方,但是我從來沒看過有經典或是論書有說念身的這個部份能夠入定的。法友要做這樣的結論前,最好還是先參考一下其他的經論。

以上兩段經文在我看來是修習的次第、重點不同,而不是一開始從行住坐臥練習念身就能得禪定。以雷迪法師的看法,這甚至連修定或修觀的階段都還沒到,只能算是初期練習心的專注力而已。
我沒有也不會做這樣的結論。法友最好看清楚我們在談論什麽再評論會比較好。

副注:法友上述的觀點,我完全同意。只是請注意,我列出上面倆段經文是爲了說明“覺知到”“喜、樂充滿全身”和“行則知行”都是“覺知到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過後省察的問題。

因爲在同一個句式下,所說明的事,不會一個是當下發生的事,另一個是過後再省察的事。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2-19, 05:35

又反過來看了看自己的貼子,發現這句話有語病:“注意對比上面倆段經文,說的是如何念身達到四禅,” :oops:

Dogbert法友可能是因爲它而起的誤會。認爲我由此得出結論說:“(僅僅)通過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就可以入初禅。”。

這不是我的本意,這倆段經文之間還差了幾百個字呢,怎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我要說的是:“對比這倆段經文的句式這篇經(指《中阿含長壽王品念身經》)說的是如何念身直到四禅等等”。 :lol: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7-02-19, 06:04

止與觀的修行,南傳後期的論師是偏向於分開修學的。但在契經中卻說明是「俱修」,謂聖弟子「修學於止,終成於觀,修學於觀,終成於止。」「法」的修學與體驗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如何去分割呢?用分割開來的修學,那是世間禪定以勉強作意的方式來修學禪定。是一種「執取」的「愛、取、有」。

這種說法直接和佛經相違背。 在增支部4.170經中講了聖弟子證阿羅漢的四種途徑,第一種是先止後觀,第二種是先觀後止,第三種是止、觀交替進行,第四種是直接克服見法的障礙(這很難用簡單幾個字概括)。 原文見(英文)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 ... .than.html

這裡的問題是,你對止和觀的區別和清楚嗎? 還有世間定和出世間定的差別?

就是在解悟法友至今還沒能回復的MN111經中,舍利弗甚至修到非想非非想定,然後俱正念出定修觀,你能說這裡修的定這也是勉強作意嗎?

你們兩個的共同特點就是,只讀了一部分佛經,根據個別經典就急於得出自己喜歡的結論,卻不知道這種結論和其它經典相矛盾。 而清靜道論的作者覺音尊者,則是遍讀了一切經典得出的結論,所以為真修實證的諸多南傳長老所認可。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7-02-19, 08:09

看看這段,將如何建立定力

"In the same way, when a monk's mind is held back, thoroughly held back, from the six media of sensory contact, his mind settles inwardly, grows steady, unified, & concentrated.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 ... .than.html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