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提到了九無學,只要這個經完整的把八輩的異名都說全了,我們知道能稱爲阿羅漢一般只有俱解脫和慧解脫兩种,所以其他的無學只能是阿羅漢向了,不然就變成阿羅漢會退了,你認爲阿羅漢會退?
你的意思是《阿含要略》是錯誤的?那麽你認爲的邪見也是來自于阿含要略了。
成書的早晚和知見的正確與否有必然關係麽?照你的邏輯,大乘篡改原始佛法也是正確的了。《阿含要略》是一本很嚴謹的學術著作,如果楊郁文說錯了,他應該公開説明,而《學佛三要》屬於演講稿之類的,有些口誤也是正常,或者爲什麽你不能認爲那是楊郁文抛棄了以前的正見而說的呢?《阿含要略》的影響大還是《學佛三要》的影響大,好在楊郁文先生還健在,你最好先去問問再説。
我問你,初果乃至三果聖人是不是具有“有謂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 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有母、有眾生生, 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正見?
你的意思是這個正見只能是俗人所有,到了初果就變成了不信“有謂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 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有母、有眾生生, 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了么?
阿羅漢與阿羅漢向
初果二果不經過三果四向能証阿羅漢麽?任何人都要經過阿羅漢向纔能成爲阿羅漢,到了阿羅漢向階段,就具有了聖八正道,即便具有了聖八正道,但也不會否定世俗八正道。因爲只有阿羅漢才徹底沒有了無明,而經中對無明的定義就是:
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而經中對正見的定義,並非都要分成兩种,正如《雜阿含 784 經》有如是開示:「何等為正見?謂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 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有母、有眾生生, 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你的意思是這個正見只能是凡夫纔有的麽?
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而經中對正見的定義,並非都要分成兩种,正如《雜阿含 784 經》有如是開示:「何等為正見?謂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 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有母、有眾生生, 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你的意思是這個正見只能是凡夫纔有的麽?
你以爲楊郁文先生會爲了討好印順法師而口是心非,拿自己心中的佛教見地去做人情嗎?你也太小瞧楊郁文先生和印順法師了。他們倆人之間的惺惺相惜不是你這樣度量的人可以揣測的。shanguan 寫:另外,印順的東西錯誤很多,這和他本身不能捨棄的大乘邪見有關係,印順曾經是楊郁文皈依法師,他的文章作爲慶壽的意圖,隨順一下印順也是情理之中,你難道不知道《學佛三要》這本書是印順寫的麽?楊郁文既然認爲《學佛三要》還會有啓示,顯然就是一種應節的話,這是你自己說的“是爲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而作。”為一個出家人祝壽本身就是違背佛制的,這樣的背景下寫的文章還有什麽價值呢?
“成書的早晚和知見的正確與否有必然關係麽?照你的邏輯,大乘篡改原始佛法也是正確的了。”
這是可以相類比的嗎?“成書的早晚”指的是楊郁文先生同一個人。“大乘篡改原始佛法”是上千年牽涉到無數人的事,你自以爲是的邏輯推理能力到哪裏去了?
再指出一個由你的邪見造成的無法解決的矛盾吧:
『阿羅漢向』是“有漏的,有苦未盡”的還是“無漏,已經苦盡了的”?
(1)如果無漏,他和阿羅漢有何區別?佛在經文中有無數的地方提到阿羅漢無漏,請你找出『阿羅漢向』也是無漏的經來。
(2)如果有漏,按照你對(七八五)中“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的理解,是不能有“出世間八正道”的。如何又可以行“出世間八正道”了?
楊郁文我先不說,印順把佛法做人情的還少麽?前幾年不還收了一個現代禪頭子李元松做弟子麽?好話也說了不少。當時收徒弟的場面還大得很呢。
同一個人的知見必定以後的比以前正確麽?如此“囘小向大”的世親的大乘觀點也應該比過去學原始佛法的正確了。你的邏輯錯在認爲晚寫的書就是正確的,這和是不是一個人有什麽關係?
雖然精確的說,阿羅漢向還不是真正的無學,但經文也可以把阿羅漢向歸于無學者之中,同樣的道理,阿羅漢向雖然還沒有真正的無漏,但也可以歸于無漏者之中,因爲一個阿羅漢向,至少是三果以上,已經斷除了最根本明顯得五下分結。經文中的表達因人因時有時候並不是很精確的,我可以找出很多這樣的例子來。
阿羅漢是無漏者,阿羅漢向就是直接趨向無漏者的人,所以說是和無漏思維相應的人,這不是很好理解的麽?
同一個人的知見必定以後的比以前正確麽?如此“囘小向大”的世親的大乘觀點也應該比過去學原始佛法的正確了。你的邏輯錯在認爲晚寫的書就是正確的,這和是不是一個人有什麽關係?
雖然精確的說,阿羅漢向還不是真正的無學,但經文也可以把阿羅漢向歸于無學者之中,同樣的道理,阿羅漢向雖然還沒有真正的無漏,但也可以歸于無漏者之中,因爲一個阿羅漢向,至少是三果以上,已經斷除了最根本明顯得五下分結。經文中的表達因人因時有時候並不是很精確的,我可以找出很多這樣的例子來。
阿羅漢是無漏者,阿羅漢向就是直接趨向無漏者的人,所以說是和無漏思維相應的人,這不是很好理解的麽?
印順的《佛法概論》第247至252頁,介紹大乘菩薩的六度。六度之中的第二「戒度」,他先說如何如何的要「不」──不得殺、盜、淫、妄。但是他說:「從大智的契合真理,大悲的隨順世間來說,戒律決非消極的『不』,『不』不可以了事;必須慈悲方便的能殺、能盜、能淫、能妄,才能完滿的實現。」按著敘述,殘害人類的人可以殺,是殺少數向救多數;寧使自己殺人墮地獄,也不忍他人因殺了許多人而墮地獄。如遇有人非法掠奪,菩薩不妨反將奪取,歸還被奪者。為了使他人不受非法的殺害、掠奪、奸淫、欺誑,如非妄語不可時,即不妨妄語。又說:「使他離惡向善,也不妨以悲憫心而與他好合。總之,不得殺、盜、淫、妄,為佛法極嚴格的戒條。甚至說:一念盜心即犯盜戒,一念淫心即犯淫戒,謹嚴到起心動念處。然而為了慈悲的救護,菩薩可以不問所受的戒而殺、盜、淫、妄。」
這種觀點和印順批判的密宗不就是一囘事麽?
這種觀點和印順批判的密宗不就是一囘事麽?
這個點到了印順法師問題的實質。我心深然之。Mahanama 寫:大乘是否佛說與大乘是否佛法,乃是兩回事。身為佛教學者,卻分不清此二者;在做了大量詳實的考證後,仍然為了防衛信仰而故為曲筆,實在可惜!
但是考慮到印順法師生活與成長的年代和背景(那可是1920年代,兵慌馬亂,民不聊生,佛教的非法編行,資料缺少哪象現在這麽發達)。他一個人獨行能夠走到這一步,試問:我們之間的任何一方,在他的條件下,可以做到?
我們都是有學人,別人的問題是很容易看到的,自己的問題呢?本人在這一世放棄了,誰能保證印順法師下一世不會放棄大乘的思想。
我在這裏不是來爲印順法師辯護的。只是,一個人做了那麽多的工作,得出了那麽多好的成果,我們不能因爲一個原因就全盤推翻,連他說的完全正確的研究成果也不要了。當然,關于這一點,我不是說Mahanama法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