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淨觀的歷史事件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5-26, 20:27

你又怎麽知道經中的六十比丘不知道A認為殺害比丘會有功德?從經文前後來看,那個外道是宣揚了這個觀點后,那些比丘才同意他的觀點的,因爲經文前後的話是相同的。

時。鹿林梵志子聞讚歎已。增惡邪見。作是念。我今真實大作福德。令沙門釋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缽雜物悉皆屬我。於是手執利刀。循諸房舍.諸經行處.別房.禪房。見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門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脫者令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令得涅槃
時。有諸比丘厭患身者。皆出房舍。語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當度我。我未得脫。汝當脫我。我未得穌息。汝當令我得穌息。我未得涅槃。汝當令我得涅槃

直心怎麽能視而不見這段經文?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6-05-26, 20:37

不淨觀是一個學習止息的方法,相信必須要有很詳細的指導,我所覺得的缺陷就是指這裡。
因為每一個人適用的情形並不一樣,必須要做適度的調整與調適,也許佛陀當初的教法在較多數的人當中是適用的,但是由例子中可以看到有一定數量的人須要有更多的調整指導。
這種情形在人數較少的時候還可以應付,但在人數多的時候,就必須要有充足的師資來指導,顯然例子中的六十位比丘沒有得到足夠的學習。

念處經裡面的不淨觀,應該是後期編整過的方式,是使用禪定的方式觀察,與早期實地觀察有一些距離,他的好處是可以用印象,不用經常到像寒林那樣的亂葬崗去觀察死人。
好比律部中看到某比丘觀察死去女人做不淨觀的時候起了色心,佛陀就問他是從哪裡看起?他回答是腳,佛陀告訴他應該從頭看起,這就是細部教學的反應差異,也是實地觀察比較難克服的問題吧。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5-26, 20:50

正是有了鹿林梵志子“循諸房舍.諸經行處.別房.禪房。見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門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脫者令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令得涅槃” 的宣揚,纔有後來的“有諸比丘厭患身者。皆出房舍。語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當度我。我未得脫。汝當脫我。我未得穌息。汝當令我得穌息。我未得涅槃。汝當令我得涅槃” 的結果。

直心怎麽會看不出這個因果關係的?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6-05-26, 23:16

shanguan 寫: 直心怎麽會看不出這個因果關係的?
你的問題末學已經說明過了,請再仔細看清楚末學所言與經文內容,討論是要弄清楚真理,太過衝動會有許多誤解的,你的誤解情況多於其他的法友,要特別自己反省一下,才會有所增益。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5-26, 23:32

Honesty 寫:
Dogbert 寫:當A認為殺害證得初果以上的比丘會有功德,B卻同意A的看法而自願讓A殺害,那麼B一定是觀念有問題。
這個推論的前提是,B要確實知道A認為殺害證得初果以上的比丘會有功德,請仔細閱讀經文,經文中無法證明這種推論,A在廣泛倡導宣說時,並沒有這樣說,因此無法確認B的確知道A認為殺害證得初果以上的比丘會有功德,可能B會認為A是單純的主動想幫忙他們捨棄這個身體。

以現代的例子來推論:基本上當癌症末期病患在自己請求醫生安樂死,或在醫生的提議下執行安樂死,都沒有理由要去知道這個醫生究竟對自己的行為是怎麼想,病患通常是急於解脫這個病苦的想法而已。
經中什麽時候說到“B要確實知道A認為殺害證得初果以上的比丘會有功德”的?經中哪裏出現了初果二字?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6-05-26, 23:35

Dogbert 寫:所以當有一個人要殺人了,問你同意否?你會同意嗎?
如果殺的是我,而我又不想活了,就會同意。
如果我想活,當然不同意。
如果是殺別人,我會問原因後,可能勸他不要殺,同不同意沒在選項內。

我怎麼覺得你問的是白問耶,這種問題很怪耶。
最後由 Honesty 於 2006-05-27, 01:04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5-26, 23:38

你的所言是不顧經文所說的隨意妄想。

經中外道明明說的是:何等沙門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脫者令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令得涅槃。

正因爲外道在房外的煽動,然後那些聽到這些話的六十位比丘才走出房間滿足這個外道的廣告的,不然六十位比丘怎麽會無緣無故的找到這個外道的?

我想只有你誤解了佛經,目前還沒有看到哪位像你這樣的理解佛經的。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05-26, 23:44

Honesty 寫:
Dogbert 寫:所以當有一個人要殺人了,問你同意否?你會同意嗎?
如果殺的是我,而我又不想活了,就會同意。
如果我想活,當然不同意。
如果是殺別人,我會問原因後,可能勸他不要殺,同不同意沒在選項內。

我怎麼覺得你問的是白問耶,這種問題很怪耶。
邪見之人當然有可能不想活了並叫人殺他。

但是一個持比丘戒的人是不會這樣的,因爲叫他殺同樣屬於犯殺戒的行爲。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6-05-27, 01:05

直心 寫:如果是殺別人,我會問原因後,可能勸他不要殺,同不同意沒在選項內。
為什麼同不同意沒在選項內,因為對末學來說,世間的運作都有其緣由,末學的心意並不想左右控制其運作後的結果,如果末學不同意,那就是一種干涉,勸導則是不然,勸導是針對事情發生的原因加以探討,勸導有沒有辦法改變結果,也不是末學關注的,勸導只是本著慈悲回應詢問。

那為什麼自己的生死卻會有同意與不同意呢?

因為就是本著這樣的心念,所以才不該殺生,戒殺的本質就在於所有的生命,本來就屬於該生命自己所有。沒有任何權力可以合法的去左右別人的生死,就如同任何生命都不希望別人來左右自己的生死一樣。

這道理其實不深。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6-05-27, 07:21

既然對方沒有權力左右別人的生死,而你卻同意他,那你不是自相矛盾嗎?

若是不同意是干涉,那同意何嘗不也是干涉?別人不同意是干涉,你同意就不是干涉,評論事情不能有雙重標準。而且這個只有該不該做,而沒有干不干涉的問題。

這件事情不應該做,就不應該同意,即使他針對的人是你自己。即使你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你也不應該同意這種錯誤的行為,你若是同意了,那只代表你的觀念有問題。

事實上佛陀也因此制了戒,若是那個人要來殺佛陀,並且問佛陀同意否?你想佛陀會同意嗎?佛陀若是同意,那佛陀就自打嘴巴了。

回覆文章